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色界天及以下天人修罗畜生饿鬼狱一切有情,皆有五蕴,故受诸受。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法尘,无色界天有情则依四蕴而贪四空定中之显境名言—— 三摩地

2018-07-23

若是具有见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人;必须等到断尽欲界爱而发起初禅了,才能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所以,解脱道中的行者,有种种差异存在;其余的信解脱、法行、信行者等人,在解脱道中,他们是否都属於具足解脱功德的人呢?其实是有种种不同的!除了俱解脱、慧解脱的圣者以外,其余都是还没有获得解脱证境的,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对我们开示,他在书中写着:断我见一定要有未到定的功夫。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他自己所引的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里面,已经清楚告诉他:无想心定,其实它是有为的,而且是有所思维。既然有为、有所思维,显然他不能真正获得解脱,他还少了一分无为的解脱功德力;就因为这个有为、有所思维,就把他限制在三界里面了。所以说已经很清楚,而且他不能理解,其实这样子在说有为,而有所思维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否定这个无想定,这个非非想天里面的无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解脱、证得涅槃了。外道茫然无知于意识本身的存在,本身的错误以意识所相应的禅定的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最大的,他没有办法出离解脱生死的原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 三摩地

2018-07-2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经中已经很清楚、明白告诉我们,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没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如果阿罗汉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显然无余涅槃还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存在,分明与《心经》所说的完全颠倒;因为《心经》所说的无余涅槃是没有蕴处界的,是没有见闻觉知的境界,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如果无余涅槃还有任何一法存在,那表示 三摩地

2018-07-23

四禅八定的第一步就是修未到定,在未到定里,会有各种境界。比如触,未到定里面的触,出现的时候,有二支功德:第一支一心,第二支乐(此乐劣陋,难比初禅)。在未到中还有觉明、轻安、清凉,但这个不是初禅。在未到定中,有触皆伪,都不真实。不要把未到定里面的轻安、清凉,那些触觉,误会是初禅的境界。初禅有八种的触,这八种触出现的时候,每一种触,都有五支功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三摩地

2018-07-23

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在读诵经典,或者平常修行的时候,就会更加诚心与更加精进去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的亲朋好友有深刻的感受,当然这也是接引他们学佛的一种方便。-----《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43集诵经时,如果不解其中的道理有没有利益?>高正国老师(原标题:诵经本身就是一种修定的方式) 三摩地

2018-07-23

由此我们发现,修止,实际是要用观的方法才能达到止的目的;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识的散动,才能更好进行有效的观想,所以叫止观双运。人有两个大毛病,一是散乱,二是昏沉,而止观,正是对治这两大毛病的法宝。散乱,就是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昏沉,就是发困,想睡觉,不能清醒思维。修止观,先要发一个决定心,每天定时定课,不可更改;然后选定一个法门,一门深入,也不可更 三摩地

2018-07-23

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狱的重罪。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世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在《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 三摩地

2018-07-23

依数息法可以修到欲界定、未到定等,依念佛法、看话头也同样可以修到欲界定和未到定。在欲界定和未到定中,会出现种种定境,比如轻安,在定中感觉到身体十分轻松,头脑空灵清明,很是舒适。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的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的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 三摩地

2018-07-23

渐渐,修行者明白了禅宗的核心是修慧,却开始出现了重慧而轻定的倾向。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来越差,无法满足参禅的需要。禅宗祖师无奈才施设了看话头的方便法门,以快速提升参禅者的定力,同时锻炼思维观的能力而可以参禅。什么是话头?虚云老和尚说: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 三摩地

2018-07-23

如此继续锻炼,慢慢心中更加清净,有了住心一处的定力,妄想也很少起来,渐渐就会觉得连心中的那个佛号也是一种搅扰,此时,就可以把心中的佛号也舍掉,只剩下一个忆佛的念在。这时候,心中没有佛的名号,佛的形象也没有,只剩下单纯的忆佛的念,这就是从有相转入了无相。这样继续锻炼,直到能够让忆佛的念持续不断,就会进入忆佛定,即便在动中,也不受影响,。此时,就是《 三摩地

2018-07-23

不过臀部不宜垫得过高,因为散盘坐得本身就不是很稳定,垫得太高,容易发生歪斜,身体为了避免歪斜,背部和腿部不自主就会用力,容易疲劳。用上述坐法一旦坐得舒适、稳定、正直了,就不要轻易调整,尽量做到持身不动,时间久了以后,如果发现头部下垂了,或脊背松懈前屈了,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必心中懊悔,不然会导致心神分散。这时,可以缓缓调整回初始的状态,再次静止不动 三摩地

2018-07-23

1、禅定修习的次第禅定修行的境界次第,最粗浅的层次为欲界定,其次为初禅前的未到定,之后依次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总称为四禅;再之后依次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总称为四空定。阿罗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舍去受、想二种心所,便可进入灭受想定,也叫灭尽定,借此定力,阿罗汉可随时入无余涅盘,出离三界而得声闻解脱。上述四禅四空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有一些人,修定很多年,也很用功,定力却无法有很大的进步,一直无法进入未到定。这其中的原因,往往是他的烦恼习气太重了,障碍了定力的增长。如果一个人的烦恼习气重,虽然看上去在修定,其实心中却在不断东攀援西攀援,无法做到住心一处。因为他牵挂多,放不下。一会儿想到孩子如何如何,一会儿想到工作如何如何,一会儿想到张三借我的钱很多年了,怎么还不还?一 三摩地

2018-07-23

依欲界定所修出的神通,不如依未到定所修的神通;依未到定所修的神通不如依初禅所修的神通……,以此类推,依四禅所修的神通,是仅有欲界定、未到定神通者所无法臆测的。如前文所述,佛门修行者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定力,不是为了获得定境,当然也不是为了获得神通。非但如此,过早获得神通,可能会导致修行者迷恋神通境界而误入歧途,或与鬼神结缘而 三摩地

2018-07-23

同时由于人们心单纯,攀援心比现代人要少一些,所以修静中定比较容易得力,定力也大多比较好。但时至今日,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周围充满了车声、人声和各种机器的声音,想要寻觅一个适合的环境并非易事。人们的生存压力和生活烦恼也比古人多得多了,每天不是工作就是应酬,有点时间还要去充电学习、通过媒体获取社会资讯,或者参加社会活动,这样,要抽出固定的时间修静中定实 三摩地

2018-07-23

定,又译作三昧、三摩、三摩提,指的是单纯的心定止于一境的状态。禅与定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定中同时有思维审虑的能力和作用在,就叫作禅;如果在定中没有思维审虑的作用,心止一处、清清明明、一念不生,那是单纯定的状态,不能称之为禅。这个解释是对禅定概念比较准确、全面的解释,但在长期的佛法传承中,禅定一词经常被用作四禅八定的简称,或作为定学的代名词,所以延袭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