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禅定前先修忏悔之法《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愚关于修三摩地有下列两点不明之处,恳请导师慈悲开示,俾减愚惶恐疑惑之心:1.修三摩地需要断夫妻正淫吗?亦即心与身俱不淫,如下列佛经所说?或是需要某一更深阶段才要断?《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古圣先贤的教化下,自古以来华夏大地的儿女均崇尚精勤治业,中华民族素来也以勤劳简朴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灿烂的汉字文化源流中也沉淀下发愤忘食焚膏继晷鸡鸣而起、勤能补拙夙兴夜寐韦编三绝引锥刺股孜孜不倦……等无数劝励勤学的成语典故,在面向童蒙教育的《三字经》中也有朝于斯,夕于斯的敦敦教导。近代的中外著名科学家也都在种种场合盛赞勤奋努力的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如果众生不是为了利益我们而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或者为了利益我们而造作许多的恶业,也许他们在菩萨道方面早就能够精进修学,而已经很有成就了;了解这点之后,我们就应该更积极地救护他们。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也曾经对他们造作种种不善业,伤害他们;因此对一切众生需要生起惭愧心,并且时时记住什么时候可以偿还对他们的亏欠。菩萨有上述种种深刻的了解之后,就能够产生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我们就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这时候,我们就要安住,不要把自己拉得太紧,当然也不能放得太松,藉由的正知正见,来了解自己不足的地方,不应该自艾自怜,而应该把它化为动力,再持续精进。另外菩萨虽然不会爱惜自己的身命,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色身是虚妄的、是无常的;但是我们为了护持正法的缘故,我们还是应当要爱惜自己的身命,何况它还是我们修行的道器。所以我们在精勤精进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我作人不好的话,究竟是什么地方作人不好?应该把理由或事情具体的说出来,也应该公诸天下,让天下人一起来挞伐我啊!可是他们却又说不出具体事实,只说我作人不好;这其实是因为我不能满足他们的私愿,不会作滥好人,不肯对他们藉所想达到的世间法利益闭眼不管,所以不会作人。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私心呢?因为我不能把自己、把佛教拿来当人家的傀儡啊!因为同修会既然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经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法之一,精进的道理是要精勤地去断恶以及行善,也知道五根中的精进的道理,也知道六度中精进度的道理,我们通过精进的修学,而达到断除恶业以及染法,增长善业的修习,直到成佛而断尽恶业染法和善业的修习。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法来度众成就佛道,而在度众的过程中而成就了自己,如是为了住持佛陀之正法,精勤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真是菩萨尊贵,无可饥嫌!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是因为菩萨具有菩萨性。什么是菩萨种姓?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这是菩萨的多情,也是一切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江中有一根巨大的漂木,载沉载浮地在江中不断上下滚动。这个时候,世尊看见了这种情景,就在江边的一棵树下坐了下来,和诸大比丘及弟子们说:「你们全都看见这棵大木材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得亦沉亦浮吗?」诸丘及们禀白说:「是的,全都看见了。」世尊又说:「假设这棵大木材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又不在江心中间沉没,也不被水流冲到岸上,不被人们捞起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者处罚打自己几个巴掌,或者说狠狠地骂自己几句话。这个诸位都做过,同样的,如果受持戒律的事没有做好,就要处罚自己。这个要约,要在布施时、供养三宝等时节之前先立定下来。如果有人这样对自己约定:我如果没有定期的供养三宝,忘记了,就要处罚自己在事后补作加倍的供养。这样约定以后,自己就依照约定去做,就会谨记在心,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地做,将会损失一倍。这样想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成佛以后不必再修忍,是因为不管世间忍或是无生忍、无生法忍,到佛地都已经具足了,所以不必再修忍;持戒也一样,是因为佛地已究竟纯净了,所以不必再修持戒法。可是布施利益众生的事情,佛地已经具足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无止尽的布施?诸佛作种种布施,并不是在修布施,而是因为刚入初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所持,是被这个永无尽期的大悲愿所持,所以诸佛都是利益众生永无穷尽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我们的心念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无始无明时,证明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已经在持续进步了,相应地,一念无明就会在关注无始无明心念的无量功德下渐渐伏除,心量、证量也会迅速提高--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为什么无始无明的关注会渐渐转依一念无明呢?因为,一念无明的起因就是对无始无明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在消除无始无明上烦恼的过程当中,会兼除一念无明的烦恼种子现行,对无始无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界上有人很盲目啊,他说,不会啊,有的鬼神他知道说他以前以前怎么样怎么样;而我们在这里就直接将这个说清楚,即使这只鬼知道,这还是以现在新的意识,来探索了知这个旧的意识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还是不同的意识啊!就算是能知道以前怎么样怎么样的一切,那还是叫作是「故事」,那叫「过去」,那叫「传说」,那叫「假像」,那叫「生死」,那些故往的事情根本无济于事!那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它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底,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就佛道,不就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众生吗?今天如果不把这个人救出来,他肯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它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底,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就佛道,不就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众生吗?今天如果不把这个人救出来,他肯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既然悟了,当然得要帮忙众生,使他们在因缘成熟时也能觉悟;可是,在帮他们觉悟之前,必须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以前悟错了”!错在哪里,也要详细地为他们说明。这是帮助众生证悟佛菩提的第一步,也是菩萨自觉觉他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事情;因为,如果不告诉他那是错误的知见,那他就永远无法走回正确的修道之路,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证悟的因缘了。经中说“自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你让这些人去破坏那的道场,最后的道场不能存在,结果众生要修学真正究竟了义的法就没地方学了;你明明知道人家做的是在这样破坏的道场,结果你却忍下来,那你就没有悲心,这种忍就成为愚忍、滥好人的忍。所以应该为众生而起悲心,去制止这种行为,不应该忍受这种行为。有这种心,就叫悲忍。第三、譬如看见了众生所造作的业,正是五无间罪的业,那是要下无间地狱受长劫的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不是在佛法整理思惟上用心,那就是忆佛而净念相继,不然就是一念不生地出坡,这才是不放逸。修身苦行的人出坡种菜时心中若在打妄想,身体劳累辛苦时在打妄想,那就不是真苦行了,而是放逸了。佛法的修行全都在心上用功,可是他专在身上自苦,那种用功是心外求法,是佛门外道,那种苦行不该是佛门中人所应该修的。平实导师也常说:心不放逸,名为苦行。也只有心不放逸才能修忍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