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瑜伽师地论》卷32)如果没有寻求真善知识的正确教导,不懂得调伏欲界世间五盖等贪忧而盲修瞎练的缘故,那是不可能证得初禅。所以正信的佛弟子应该知道:要修初禅,性障要消伏、五盖要修除,对定力的增长与修证是有很大的关系;性障以及五盖的消除和禅定的实证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性障伏除,定力就会增加;五盖伏除,就能够更微细地除掉深细的性障。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来看一下《阿含经》中的记载:有一次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个人,去了无间地狱,地狱中的热度很高,火焰沸腾,不断地从油锅里面蒸散出来,笼罩了整个地狱,地狱的众生就在哀嚎哭叫。舍利弗和目犍连用神通向他们洒了清净的甘露,地狱众生的苦痛才能暂时得到片刻的休息。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个罪人,粗大的身体伸出一条又长又大的舌头,上面有五百付的铁犁,正在舌头上面来回的耕耘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又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拿来作参考。佛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佛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善相应。念善相应就是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实质上他们误会了,然后却以禅定当中有所得、有境界的证悟内容当作是证悟;因此就这样毁谤、毁谤贤圣的方式,结果成就了地狱业。那我们今天要藉这个因缘,来概括说明一下各种以定为禅的层次,让大家比对一下经典可以了解。我们会举出大略十种层次来说明,这样让大家远离这些误会。我们先讲第一种层次。第一种情形是以散乱攀缘的心当作禅宗证悟第八识如来藏真心。譬如,有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因此,当自己发现自己有这种昏沉睡眠盖的时候,刚好就可以仔细地去想想:自己是哪些地方必须要去调伏它,而不必用非常激烈的手段,来勉强自己一定不要落入昏沉睡眠盖;而重要的是要怎么去调理它,怎么样让自己不被自己的习性带着走。不过对于无相念佛有一定程度的同修而言,他就不一定要很安静无声的环境,才能安止于忆佛的净念。所以如果无相念佛功夫已经成熟的同修,我们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闭关是指修行人用一段特定的时间,独自关闭在一个场所内,辛勤地修行。所谓闭关学道,就是闭门谢客,隐居修习道业。这里强调修习道业,是在说明,我们所要探讨的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事务、隐居山林的修养生息,而是对于佛道的修学生起了信心、愿力,真正想要努力修行的人来说。那么在探讨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这个问题之前,当然得先界定什么是佛教中的大修行人。......从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庄严菩提者,因修如是禅定力故,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因是禅定,修无量善,离恶觉观,是名离对。修舍摩他因缘力故,常乐寂静,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断诸众生贪欲、瞋恚、狂痴之心,是名利他。接着佛陀说要庄严禅波罗蜜,事实上要修持禅波罗蜜,也是要庄严菩提。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够显发出他的智慧的实证,事实上也要有所谓的定力的成就,也要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白话翻译如下,所以佛陀接着说:「菩萨摩诃萨应该在行住坐卧中,不管是说话的时候,或者安静沉默的时候,都常常不舍离这样的定力!菩萨摩诃萨不论是手,或者脚,都不表现出好像很贪吃的样子,说话也不刚强,言谈也不很喧闹吵杂!眼等六根都不纷扰,不掉散,不动摇也不高傲!身口意三行都不散乱,身口意三行都寂静,不论是一个人独处或者在公开场合,威仪都不变!对于各种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于他化自在天魔,大多是在未到地定很深的状况或者刚进入初禅的二、三个月之中会示现五欲的境界、尤其是淫欲的境界,来诱惑修禅的人。阴魔大部分是以傲慢心,或者是以突然出现的一种悲心,让人悲悯众生、痛哭流涕,或者出现很强烈的欢喜心乃至出现很强烈的昏沉、烦躁、散乱的心,这是阴魔。鬼神魔大多是让人产生瞋恨、怨恼的心,所以他会用恶劣的声音,恶劣的触觉、恶劣的幻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地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心。像在《华严经》当中,普贤菩萨说了一首偈,这首偈的开头就这样讲,说:“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满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介绍过见地正受之后,实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的第二目,也就是定的正受。基本上一个念佛人在亲证自性弥陀以后,一定会有定的正受产生,假使没有定的正受出现,那一定是他悟错了,误会了自性弥陀,一定不是亲见自性弥陀,而是错把这个生灭的妄知妄觉当作是自性弥陀了。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是亲见自性弥陀的人,必然都会有定的功德受用出现。至于亲见自性弥陀之后,会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定力是一种能力,是能让人随时随地与定相应,处在一心的状态,却不随定而进定境的能力。所谓定境,是在修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觉观境界。严格来说,在定中所出现的一切觉观境界都可以称作定境,比较典型的如一念不生、身体的轻安、暖、清凉、痒、麻,未到地定过暗时的不触五尘,初禅天身发时的触乐,二禅中的无觉无观等等都属于定境。佛门之中修学禅定,所追求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无想定、灭尽定为主,衍生之无量三昧为辅。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跟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地方统统是意识相应的境界。意识缘于空无边,所以祂是有念的。意识缘于识无边,祂还是有念,因为祂还是了知祂所处的境界。再来无所有,无所有意识要怎么缘呢?也就是意识缘于无所有这一念,所以祂才能处于无所有的境界;所以在无所有处当中意识仍然有念。那再来非想非非想处,虽然说祂不反观自己所处的境界,不反观意识所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地方,几十年来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诸位知道(如果你修行够久,应该会记得),以前美国有一个卡普勒禅师来到寻觅禅的根。卡普勒禅师,这位美国人很向往禅;他也学过日本铃木大拙的禅,后来觉得禅根还是应该在中国,而当时还是封闭的,还没有改革开放,所以他特地来到寻根。他来寻根时去找谁呢?找了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个时候,我真的是很苦恼!修得有觉有观(初禅)之后,要先经过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在无觉有观三昧之中安住到很熟练之后,才能转入无觉无观三昧(二禅)。可是你如果没有努力去断烦恼的话,当你在无觉有观三昧中安住很久之后,才刚刚转入二禅不久,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又生起那种没有语言的一念妄想,你又离开二禅等至了,想安住也没办法。所以真的是很困扰。后来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理行中的第一个资粮所说的法义内涵,经由正纬老师的说明以后,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地了解。今天由我来为各位菩萨介绍理行所需建立的第二个以及第三个资粮,也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在这里,我们了解说,要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也就是说我们要进入到体究念佛之前,除了需要去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之外,还要在今生此世能够建立一个正确的定慧知见。这两个部分的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灭掉无所有处想的粗想,而进入有想定与无想定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其实还是有细想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从四生以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来说,就函盖了三界中一切的有情;因此,当菩萨度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有情时,就是度化三界中的一切有情了。菩萨证悟后已经知道说:无余涅盘中其实是没有十八界存在的,只剩下如来藏离见闻觉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