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凡是要依戒相来持戒的人都是凡夫,见道以后不该依戒相来持,应该依善法总相来持戒,就是《阿含经》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以这个作为戒的总相来持:凡是恶的就远离,凡是善的就修行;我见、我执也是恶法,也该远离,这样心地就清净了;这样自净其意就是诸佛的教诲。如果智慧不够,当然就要依照戒相来持戒,那就要教导他忆念生前所造的一切善事,所以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要有智慧分辨,别因为起嫉妒他人有德、善行的心,而去造作谤佛、谤法、谤僧的地狱恶业,还以为自己为佛教行善行!真正善知识对我们的法身慧命是会照护的,不应对其有缘来作善教导的人起忌妒、忿恚想。祝愿各位菩萨:福慧增长,道业精进,学法无碍。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42集慎莫嫉妒人之善>卢正娴老师 (原标题:慎勿嫉妒诽谤,招致后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果法则的执行,究竟依凭的是什么呢?佛教的看法是,因果法则是超越一切有情的,不是任何单一的个人所能操控的。像在中国禅宗就有一则极为有名的野狐公案,说百丈怀海禅师每次上堂普说开示时,总有一位老人随著大众在下面听法,有一天普说完毕,大众都离去了,却唯有老人留在堂内。百丈禅师就问他:“你是什么人啊?”那老人回答:“我并不是人,过去世在迦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这个很明显地讲的是说,即便是经过了百劫(在佛教里面劫就是表示很长的时间的意思),那么百劫的时间的话,百劫之前所作的业报是不会消失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经过多久的时间,过去所作的业是没有所谓的业会消失的道理;一旦到因缘会遇的时候,就会呈现果报。所以,《大宝积经》在这里,正是使用了因缘这两个字。希望各位观众好好把这一点记住: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又进一步来看,这个时间上面,正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许多的事情,其实每一天、每一天都在连续一样,在佛教里面看来,我们不是只有这一世而已,其实我们有无量的前世,我们也有无量的未来世;那么从过去世到这一世、到未来世,其实在时间上面是有所相续的,这个才能够谈得到所谓的三世因果。所以,我们在佛教里面看因果,第一个就要先建立这个观念,就是因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封信里面写的最主要是写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善,并且都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会遭受到车祸呢?因为这样的关系,因为那样子一个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对于佛教所谓的善跟恶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在印光大师的所留下来的文集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南传佛教的《本生经》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结夏安居的时候,王舍城里面,有一位看相算命的婆罗门,这一位婆罗门认为,被老鼠咬过的衣服是很不吉利的,而且还会带给人危险。不但自己不能穿,也不可以给别人穿,不能放在家里,更不能用手去碰触,如果不尽快的把它丢弃,就会给整个家族带来可怕的灾难。有一天这位婆罗门发现,自己箱子里的新的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这个很明显地讲的是说,即便是经过了百劫(在佛教里面劫就是表示很长的时间的意思),那么百劫的时间的话,百劫之前所作的业报是不会消失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经过多久的时间,过去所作的业是没有所谓的业会消失的道理;一旦到因缘会遇的时候,就会呈现果报。所以,《大宝积经》在这里,正是使用了因缘这两个字。希望各位观众好好把这一点记住: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死亡之后还有来生,因此佛教都说死亡为往生。而从现今科学的角度来看,在Discovery频道中也有一个节目叫作前世今生—轮回的故事①,科学家找了一些拥有前世记忆的孩子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也证明了有前世。在故事中有一位已往生的爸爸投生成为自己女儿的孩子,那个孩子还记得自己的前世,跟他妈妈说很多上辈子细微的事情,让他的妈妈,也就是让他上辈子的女儿非常惊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封信里面写的最主要是写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善,并且都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会遭受到车祸呢?因为这样的关系,因为那样子一个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对于佛教所谓的善跟恶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在印光大师的所留下来的文集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略来讲,我们可以说,除了佛教以外,所有的宗教几乎都是以造物主的这个思想作为出发点,不管是教、回教、天主教都是如此;乃至于我们在所看到的,民间的信仰,像道教这类型的宗教,基本上的这个概念仍然是以造物主的这个概念出发的。关于这个造物主的存在,到底是不是存在呢?这个在理上面,其实就已经可以有许多的辨正了,我们在这里就不去细看它。我们反而是要直接谈到,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比如,在佛教经论中,有关于人们临死时状况的详细描述,其中讲到,当一个人临命终时,业境会自然现前,将这个人一生所犯的有记业,以一格一格的方式,如同放幻灯片一样,由上往下显现;这时候这位众生非常清楚今世所犯的善恶业。如果和前犯了极重的罪过,接著就将随著他所犯的七逆重罪等,真心如来藏开始从他的头部舍身,当真心如来藏完全舍身时,就同时在无间地狱出生了广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再续说佛教五果中的异熟果。众生所造业行舍报以后,p.94为何会感生各种异熟果报呢?三世因果又如何在异熟果报中具体实现呢?其因在于各个众生都有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此识含藏着众生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善、恶、有漏、无漏的一切业种,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习气能影响业种的流注而不断现行。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闍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目异熟果今再续说佛教五果中的异熟果。众生所造业行舍报以后,p.94为何会感生各种异熟果报呢?三世因果又如何在异熟果报中具体实现呢?其因在于各个众生都有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此识含藏着众生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善、恶、有漏、无漏的一切业种,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习气能影响业种的流注而不断现行。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戒法中的逆罪,是极重的恶罪。造作了逆罪,就要下堕阿鼻无间地狱中,受极为严苛而惨痛的罪报。然而五逆或七逆罪各个逆罪之间,彼此还是有轻重之别。乃至每一逆罪的成就程度不同,也会有轻重之分。逆罪轻重罪报的种种差别,就是这一集节目所要探讨的内容。释迦牟尼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开示说:【是五逆罪,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阇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413,b8) (原标题:佛教一些基础的方法供人粗略地判断其前生来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初说发菩提心,这个发心到底是生因还是了因?如何判断?首先要了解什么叫作生因?什么叫作了因?譬如说,我们佛教中最注重因果,可是因果不是我们能究竟了知的,因为究竟了知因果是佛地的境界,所以等觉菩萨也无法完全的了知。所以经中说,因果的究竟了知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有果就一定有因,可是因中又有二个大类,分为生因和了因。什么是“生因&rd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概说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由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