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卸除这样的迷失的时候(朝山的准备做好),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上山了,也就是进到佛门,来修习真正的佛教的义理。第一个要修习的佛教的义理,当然就是如何去解脱于你所放不下的烦恼。学解脱道的方式很多,但是有两大的核心,第一个就是要如何去观行五蕴空?我们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空这个里面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没有你所以为、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所以五蕴空的观行,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这一个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它是不能并存的;像佛陀祂有无痴的善心,所以祂对于法界中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祂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如果把它模糊掉,就跟无痴的善心不相应;所以有人会觉得,你们佛教为什么要法义辨正呢?为何那么计较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呢?其实就是因为无痴的善心所必须要具足的原因。如果有人对这个不在乎,那表示他对于无痴的善心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说断我见虽是解脱道的法门,但却是三乘与共的;我见没有断的人,还是在佛门外绕,是在外门修习六度万行,还进不了佛教的内门中修行。所以断我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一步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见是指哪些内容?学佛人有必要来确实的了解。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解脱道修证者,可以藉此修断三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后当众生正在为佛教做事时,我们不可置身事外,要与众生共行,这就是同事。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众生的行为,并且又与众生共同为佛教的永续流传而做事,对众生有利叫作利行。利行等事都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是利益现在的佛教,也利益未来世所有的佛门学人;但是做这些事情不必单独自己来做,可以与众生共事一起来做,所以利行之事也可以同事。以这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就是四摄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来看看今日的中国佛教,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的怪象,比方说曾经在媒体上非常有名的一则新闻:湖南某女士为了自己要出家,不理会老父、老母以及未成年儿子的哀求,还有自己未完成的责任,坚持要到佛寺里出家,把存款全部交给寺里,为寺里的建设工作日中一食,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最后弄到身体损坏,后来勉强让家里带回去;但是回家后,上对父母、下对孩子都是表现出不屑一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能多活几年』我有被医生的这句话打动,末学这辈子这几年现在才接触到真正的了义的佛法,以前都是接触到那种寺庙很大也很华丽,但是一点也没有真正佛法的表相佛教。所以能活几年,也许自己能多几年对佛法上尽一点微薄的护持力量。问了几个师友们的意见,我就决定要做这手术了。法国人做事很龟毛的,什么事情都很仔细,跑了很多不下30多次医院,原本医生告诉我一月开刀,结果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相较于那些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的可怜人,他们遇到这种子媳不肖的境遇,往往只会怨天尤人,抱怨子媳不肖,而不懂得因在自己,从自己的心性上来扭转自己的境遇,如此抱怨不迭而延宕了自己忏悔的时机,只会延续自己所应受的苦果了!为什么忏悔能够转易恶的业力的扩大呢?这就要认识佛教的忏悔之法,忏就是发露,承认自己身口意业的罪过而不覆藏,发起内心的惭愧、悔悟之心;悔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先看一个经典的佛教故事。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举这个例子,其实就是要引导大家,来思考看看:要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就表示要放下!我们现在从佛教里面关于人生实相之一的--苦的实相,来跟大家说明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事情。我们说一般在佛教里面,跟大家在介绍苦的时候,其中一个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所谓的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还有一个五阴炽盛苦。生老病死不用多解释了。爱别离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它从一开始的第一因就说明了,它完全没有办法违逆,它跟佛教所说的一切平等是大相违背的,这样的违背就是代表说:高下是立判!学佛是要让众生能够普济,能够普度一切的众生,不论他现在在哪一个恶道里面,不论他在哪一个善道里面,都能够究竟地利益。所以说即使你说,自己的修行能够多好,可以到天人,然后可以过著永久快乐,在那个梦幻世界里面安住,这样还是无法的。没有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下焉者即是藏传假佛教的密宗,以男女双身交合时,专心领受淫乐的一念不生境界,观察乐触不是物质而说为证悟空性,观察领受乐触时的觉知心不是物质而说为证悟空性,随同宗喀巴认定这时的觉知心与乐触都是俱生而有的,不是生起五阴以后才出生的,所以认定乐空双运中的知觉性与乐触都是不生不灭的,因此而提出『乐空不二、轮涅不二』的说法,这就是佛所说第一种外道『以欲界为正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59集佛应该如何教养小孩呢》张正圜老师 (原标题:佛教中如何教养小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看看李女士的痴情,讲一句比较不重听的话,这样的深情虽然动人,但却是无济於事的,其实我们的眷属,因为这一世跟我们有缘所以成为眷属,可是因为第八意识无始以来每每被被第七意识拖去轮回,因此我们的眷属其实是无量无边的,不是只限在这一世的,因为隔阴之迷的关系,每一世全新的意识都贪求这一世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以为这一世的眷属是自己的眷属,然而事实上,实相并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常常会有年轻的学佛人,对于学佛与婚姻之间的取舍,心中产生困惑,而问到:在家居士是不是一定要结婚生子?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但是如果不结婚,由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怕周围亲朋不能理解,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一)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用各种的方法来教你们如何断欲,来教你们如何度脱欲的系缚,你怎么还作出这种不善的事情来?最后,佛陀非常严厉地说:耶舍!这件事非法、非律、非如佛教。这时候,许多的比丘在场,就请示佛陀:世尊!为什么耶舍比丘在僧团中第一个开了未曾有的罪名?在一向清净没有漏患的僧团中起了漏患?佛陀就说:这个人不是只有今世在我的教化中起了这样的过失。比丘们就说:是不是世尊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故事虽然并非出自佛教经典,而为后人编纂。但也折射出了一些佛教看待爱情的因缘观。像这样在爱情的伤痛中,久病难愈的故事,我们又何曾少见。到底我们为什么会有爱情,为什么有的静美如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幸福美满,有的让人撕心裂肺,如命债一般叫人窒息呢?以佛法来看,爱情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简单的说一句:就是看我多了不起,我可以跟其他人不计较哦,这不还是我慢心在作祟吗?佛教的解脱是远远高出意识心不执着于眼前境物,佛教真正的解脱是能出三界轮回的,而意识心的暂时不执着一件东西,还是不能解脱生死轮回的。一般人说的不执着,其实还是意识心暂时的功能,不是永久的,是假的!!想学这个平等无诤自处?想亲自证明这个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从信仰的层面来看,佛教是平等而不会重男轻女的。举例来说,如果有人愿意接受三归依,是不分男女的,只要能够信受因果,信受佛法僧三宝,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一切有智慧的人、有知识的人,只要愿意信受三宝,归依三宝,在如法的三归依以后,一样可以得到三归依的戒体。并不会因为这个人是男是女的种种的差别相,而会有男人可以受三归依、女人不能受三归依的这种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佛教乃是一个真正具足平等性的宗教,所以佛教不是重男轻女。不仅佛教不是重男轻女,佛教而且是实践男女平等的;不仅是男女平等,而且是各类职业、各类种性的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全部都是平等平等。所以,佛教不是重男轻女,男女在修证的机会上也都是平等;不仅修证的机会上是平等,男女在实证的内容上也是平等平等。因此,从实质面来说,佛教都是平等而不分男女差别的。所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