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世尊开示说:一切有情在还没有接触佛教三宝、听闻之前,可以说都称为具足各种缠缚的凡夫,对于什么是善恶完全不了解,对于因果也没有正确的知见;如果努力培植了足够的福德因缘,有机缘值遇佛教三宝,听闻了,生起了一念净信,乐于归依三宝,修学佛道,那么这就称为初发意的新学菩萨。如果十信位满足,愿意发起菩提心,修学六度万行直至成佛,那么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我们破邪显正——这个破邪显正非常重要,以往我们在印度南方跟天竺密宗想要和平共存,结果和平共存不了,我们的正见还是被人家和平的淹没了;后来在中国西藏,我们也敌不过藏民的业力,还是被邪见的势力给消灭了;当年在汉地又没办法弘传了义法,因为清朝、明末、元朝这一些所谓的国师以及皇帝,大部分都属于密宗的信仰者,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在汉地传法,只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是一个人如果说没有佛法的智慧,他以要推翻佛教、要推翻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立场,要来否定正觉同修会所说的,其实那是因为他慢心高涨。因为他忽略了真正的佛法,这个中国传统的佛法文化,其实它是科学的,它不是迷迷糊糊的一件事情,它是要理路非常清晰,而且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而且还要以实证的方法来实证祂,而不是用文字比对。如果用文字比对,认为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种,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以及漏尽通,简称为六神通。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通,或者称为神如意通、神境通,或者就简称为身通。这个神足通就是,身能飞天入地,能够出入三界,往来无碍,一念就到;又能够变化自在,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等等的随意变现。第二个天耳通,又称为天耳智证通,或者是天耳智通,就是能够听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菩萨修福永远不嫌多,哪有菩萨嫌修褔太多的?佛陀尚且为阿罗汉缝衣服而植褔呢!人家问:世尊怎么还要做这件事情?佛说:修福还嫌多吗?这就成了佛教中的至理名言:修福不嫌多。所以不乐修福的人就是没有发起菩萨种性的人。既不乐修福,又不观生死,不乐于观察生死中的种种过失;只是乐意到各大名山去做义工,每次都是嘻嘻哈哈的、很欢喜,觉得法喜充满而回家,以为真的有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远比明心与见性更重要;明心与见性的重要是为整体佛教,为全体众生而说的;因为如果能明心、见性,渐渐发起道种智,就能护持正法,不让任何人破坏,所以是为全体众生考虑,也为整体佛教考虑的。但是若从每一个人自身的切身利害来考虑,我告诉你: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使人流转生死的最主要烦恼——我见——诸位去禅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新竹凤山寺的《广论》弘传者,承袭藏传佛教《广论》六识论的中观应成派思想,喜欢画饼充饥,天天喊着想要实证一切智智,但是《广论》中又否定法界实相如来藏,实证一切智智就成为空思梦想;又执着意识心为贯通三世之因,成就常见外道思想,却把解脱道最基本的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观,从《广论》的「中士道」中剔除,以免学员知道意识是因缘所生法,于是上下都不知道意识的虚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阇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未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如凤山寺的《广论》班学员们,以佛法之名,努力为藏密经营赚钱之事业,以所得利润拿去资助藏密教上师,供藏密用于破坏的事业中,本想植福助道,却因无明所障及邪教导之故,非但没有福德,反而造就了共同的恶业:帮助去接引更多众生邪淫,也帮助他以外道法取代佛教而成就谤法、邪淫……等共业势力,舍寿时别说是生到欲界天享福,后面极多世的三涂长劫之苦正等着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事实上,菩萨戒也是成就佛菩提道的必要条件,没有受菩萨戒是不可能成就佛菩提道的;因为世界上,只有佛教的二种修学方法才能让众生解脱──也就是佛菩提道与二乘菩提解脱道,其他就再也找不到可以成就的方法了。因此,我们也必须要了解佛法的珍贵所在,如此就会对于佛菩萨所教导的戒、定、慧三学,产生极为尊重之心;而且无论如何都想要去成就它,因此当然就不会轻易犯戒了。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前言密宗六字大明咒长期以来流通、普及于佛教界,一般多数人是透过歌曲、诵念而熟悉它的声音,却不甚了知它源于密教部《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而该“经”内容,已被某些大德判定是“伪经”(下文详说)。而六字真言,其实是鬼神咒,或可招致某种感应与体验,在藏传佛教归属于莲花部,而称为万咒之王-此话虽不免夸张,在西藏却是有特殊渊源的,黄明信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透过上面的解说,也许有人还不是很能够体会,我们不妨再来探讨一下:佛教跟的宗教信仰究竟有什么差别?用这样的探讨来加深诸位菩萨对这个信念的理解。一般人常常认为佛教其实只是种种的宗教信仰中的一种而已,跟宗教信仰并没有差别。常常有人认为修学佛法的目的跟信仰一般的宗教一样,就是要求平安、要求快乐、要求健康富足。所以说在家的学佛人就是追求家庭和乐、事业顺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所说之有情、众生,一般是指具有色身以及与色身相应的心识,能够完成一定的生理、心理等活动的生灵,类似今人所说的动物。至于植物,植物是共业有情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共同化现出来的。植物没有心识,没有精神活动,属于无情物,不是佛教所说之有情。佛教的众生观,是指佛教对宇宙内,处在轮回状态中的所有生命形态(生命体)的认知。佛教所说的生命形态,很大一部分是人类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菩萨修福永远不嫌多,哪有菩萨嫌修褔太多的?佛陀尚且为阿罗汉缝衣服而植褔呢!人家问:世尊怎么还要做这件事情?佛说:修福还嫌多吗?这就成了佛教中的至理名言:修福不嫌多。所以不乐修福的人就是没有发起菩萨种性的人。既不乐修福,又不观生死,不乐于观察生死中的种种过失;只是乐意到各大名山去做义工,每次都是嘻嘻哈哈的、很欢喜,觉得法喜充满而回家,以为真的有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三十年来的佛教界大法师们,不都是这么说的吗?有谁胆敢出面说他已开悟,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当初李元松老师刚出来弘法时,也是被人家攻击到体无完肤;总算他有一些手腕,渐渐获得一些认同,虽然后来也证实他的开悟是假的。我们刚出来弘法也是一样,我们都不说别人错悟,别人却先骂我们,所以我们只好回应,就一本又一本的出书,走上了法义辨正的不归路。俗语说:一不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物质属于佛教所说的色法,是由四大种组成的。四大种是指组成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即地、火、水、风大种,其中地大种是指物质中具有坚硬性质的元素,有保持作用;水大种是物质中的湿润元素,有摄集作用;火大种是指物质中的温热元素,有成熟作用;风大种是指物质中的动态元素,有生长作用。譬如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尿等是水大;体温是火大;呼吸是风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看待爱佛教教导要以慈悲来对待一切人,而不说爱。因为佛教看待爱,就是欣乐厌苦,是有着贪着的负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相信阎罗王吗?个人觉得说,不应当在相信与不相信上面来讨论。这就好像说,有一类的众生多半不信地狱的存在,因为不相信地狱的缘故,所以往往敢于恣意妄为,因此而就造作很多的恶业,舍报之后当堕地狱。乃至会有假名善知识暗示说:哎呀,地狱其实是圣人施教的方便,并没有地狱。不是不相信有没有地狱,而因此就没有地狱;这就好像说,在几十年前,大家也都不相信说人类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编者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刻又久远,而且涉及文化生活中的各大领域,包括大家日常使用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等。这些词语虽然使用广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们其实来自于佛教?古人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常说刹那,但刹那到底有多长?(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在日常生活或阅读文章时,我们经常使用或者看到刹那,这个常用词汇其实源自佛教。在日常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有人说,大乘似乎是在部派佛教之后才兴起的啊!那这个意思就是说,大乘成佛的法道是在部派佛教之后才铺设完的,可是这样的说法也是有过失。我们想一下,释迦牟尼佛成佛,竟然说释迦牟尼佛没有说成佛之道;然而后面的菩萨还没有成佛,结果他说菩萨们已经说了成佛之道,这个是不符合道理的。就好比说,有人去了美国回来,结果他没有说出如何去美国的方法;然而没有去过美国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