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要先提醒大家:就是菩萨要做到这样子的话,如果光只是喊一喊口号的话,你很容易也会在许多的世间考验里面会丧失道心、迷失了自己;其中很关键的地方是要在于,对于我们在佛教里面教义上所讲的佛菩提道跟解脱道,要有正确的认知,比方说,解脱这个方面来讲,要对于解脱的原理要有正确的认知;那这样子的话,才不会很容易的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就简单说就是佛教说的【我所】。请问妻子有一天会不会离去?总有一天离开的吧,人总有一天会死掉的吧,死掉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妻离子散?是呀。那钱财房子是不是也同样这样的,您要离开的这个身体时,您能带走什么呢?您所拥有的一个都带不走。那这个【我所】是不是真的?当然不是了呀。这个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为啥我们还要紧紧的抓在手上不放?当然可以放松一点,好好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世间自古多少人歌颂爱情,赞叹爱情,更希望爱情能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赚取多少人的热泪,如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罗蜜欧与朱丽叶,多得不胜枚举,但是佛教以什么观点来解释呢?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尤其佛教戒律中,都将淫戒列为重戒之一,对于在家人就是不可邪淫——不可以和配偶伴侣以外的人行淫,否则就犯重戒。犯邪淫戒,罪业是很重的!像《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说:邪淫有十罪:一者常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妇不穆,常共鬪诤。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不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七者亲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著述者: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二辑178页,正智出版社)因此修行主要是要修意根,佛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就是要清净自己的意根,当然意识心要有正知见才能慢慢影响和说服意根。而我们每个众生在三地满心之前都有胎昧!每一世我们刚出生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完全忘记了往世的所有事情,我们到底有几个老婆也都完全不记得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看待爱佛教教导要以慈悲来对待一切人,而不说爱。因为佛教看待爱,就是欣乐厌苦,是有着贪着的负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两个人今世成为夫妻,固然有着过去生特殊的情缘;但是佛教认为:夫妻之间不应以贪欲爱乐为重,而应该彼此在道业上互相劝勉,将一世的情缘转为无量世的道缘。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同时,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说在婚姻生活中,以慈心故随顺利益身边的亲眷、再成就自己,以此来摄受众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纵使在夫妻之间,也是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即尽量随顺对方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往上的第二层天是忉利天,又称为三十三天,就是道教的天主玉皇上帝所统辖的那个天;佛教说的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就是道教的玉皇上帝。譬如道教中有很多的上帝,像玄天上帝、保生大帝或其他的各种天帝就是属于忉利天,此天由三十三天所组成,因此就有三十三位天主,而统领诸天位于中天的天主,是其他三十二个天王之首,也就是天帝释(玉皇上帝)。道教中也有些其他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即使如佛教,强调在修行方面众生平等,但在现实社会中,其伦理思想也无法脱离现实社会的实际。妻子事敬丈夫十三条中最后一条,供养沙门梵志,这是佛教宗教道德的体现。沙门和梵志都是指修行之人。古代印度宗教修行者多以乞食为生,佛教也不例外。因此这一条规定,当有托?乞食的修行者上门之时,作妻子的应当善待供养。据佛教教义,供养沙门梵志,是为将来种福田,妻子行此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藉由佛教开启众生智慧与指引人生方向工作,不仅让自己敬仰不已,也恍然明白这不是自己一直想要从事的工作型态-启发别人智慧、指引人生方向、当别人的心灵捕手吗?我内心很惊讶与惊喜,真的让我找到了吗?理性的声音告诉我,还是过些日子谨慎观察与了解后再说吧!在踏上亲证生命实相、找到自己真如心的修行道路上,一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的。常常因工作忙碌与责任心而上课迟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天,忽然她起了善念,想远离人世间的烦恼,做一位参学与持戒的佛教修行者。于是,她前往灵鹫山去拜访释尊。途中,她走到一条清澈的河流,想喝水止渴。当她瞧见自己在水中反映的美貌时,不禁愈看愈自喜。秀丽的眼睛,高挺的鼻梁,樱桃似的嘴唇……不论那一部份,都足以令人心魂荡漾。原来我长得这么漂亮,为什么要抛弃美好的身体,而去出家修行呢?倒不如凭这副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原标题:佛教:美容与去体味妙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子种在田里,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结果的世间现象一样;因此佛教中就以田来譬喻,建立了福田这一个名词来说明因果酬偿的现象,以及因果酬偿过程中确实存在的法性。人们在履践德行、也就是在造作善的业行----比如说布施等的时候,就好像是农夫把种子播种在田地上;将来因缘成熟,种子必然就会发芽成长,会开花、会结果。能受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凡是要依戒相来持戒的人都是凡夫,见道以后不该依戒相来持,应该依善法总相来持戒,就是《阿含经》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以这个作为戒的总相来持:凡是恶的就远离,凡是善的就修行;我见、我执也是恶法,也该远离,这样心地就清净了;这样自净其意就是诸佛的教诲。如果智慧不够,当然就要依照戒相来持戒,那就要教导他忆念生前所造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藏传佛教三十五佛忏文有作如是解说:「宗喀巴大师修顶礼时,亲见三十五佛现身空际,而后乃造修观仪轨,佛名前后略有不同,亦依藏仪微有移动,顺序观修故,不得不尔。」依藏传佛教仪轨而作改变,又加注观想仪轨等等,以适应无上瑜伽双身修法,如是等同魔说之忏悔文,如何能忏除诸恶业?而宗喀巴谎称亲见三十五佛现身,赞同他的双身法,全都是夜叉、鬼神假冒佛菩萨名义示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要来探讨,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样。很多人认为说:佛教的人天乘事实上跟其他宗教是一样的,因为其他宗教一样有所谓的天堂可以去往生,既然这个佛教的人天乘也是可以帮助人往生欲界天,所以就认为说佛教跟其他宗教的生天是一样的。乃至就有一些宗教就把这个天道,当成是所有宗教共通的部分,然后以这个天道来贯串所有的宗教;他们就认为说,因为这样子,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于一切修行人,不只是佛教中的修行人,乃至外道中的一切修行人都同样如是。业有四种:第一种是现报,譬如杀人而被查到了,法律判为死刑确定,就执行枪毙,古时是砍头,这是现报。又譬如十几年前所造的善业,蒙受这个善业利益的人是后来很有力量的人,可能两年、三年后来报恩了,往往因为一个小善业而让他得到很大的回报,这也是现报。第二种是生报,因为缘比较快速,所以这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况是善根福德有一定基础的佛教徒! 4,平实导师亦如是说:业的种子不能从慧的观行中断除,业的种子要在现行受报之后才能消除;不过,学佛或者证道的人受报时有一个好处——重罪轻报。比如过去世你如果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而这一世你已经学佛或者证道了,刚好这个过去世曾被你亏欠的人来向你学法,他就算知道过去世被你辜负,这一世也不会要你全部偿还的,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我们这个单元,想要来跟各位探讨: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的不同;以及有人说到有所谓的老母娘,说她是佛教里面所说的第八识如来藏,我们要来证明说这老母娘绝对不是如来藏。首先,我们要来探讨,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样。很多人认为说:佛教的人天乘事实上跟其他宗教是一样的,因为其他宗教一样有所谓的天堂可以去往生,既然这个佛教的人天乘也是可以帮助人往生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样的道理,《心经》真实的道理已经在这个佛教中被掩没很久了。所以,我们今天要来告诉所有在电视机前面的学佛的人,到底什么样是你应该追求的佛法;你不应该只是想要请修行者帮你消除这个业、业报而已,因为你要消除业果,你可以靠自己尽力修学的方式来达到;即使你想要不断地享受你目前的生活,那你要切记一点,你应当继续在未来世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可以让自己的五欲达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