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弥勒菩萨接着开示:能善拣择补特伽罗故,于诸世智大福者等,不乐亲近,亦不供养,唯乐亲近供养少欲者等。(《瑜伽师地论》卷14)无论是看起来具有极好的世间智慧,或是享有远播四方的大名声,或拥有庞大的资产、众多道场,或者有广大信徒供养的大师,这些都是世俗的衡量标准,都不能代表佛法修证的高低。这种表相没有佛德的实质,都不是真正菩萨喜爱亲近的对象,因为有智能的菩 admin

2020-02-20

所有的修行必须要我们自己起心,乐意地去亲近善知识,去听闻正法,去如理思量,去如法修证。只有我们愿意帮助自己的情况下,佛菩萨才能够帮助我们。简单来说,我们有时候会劝请菩萨们用两句话来安慰他,如果他目前处于困厄的状态,第一个,不应该怨天尤人;第二个,要深信心性不改,业力不转。因为佛菩萨即使再怎么慈悲,祂不可能……。像一只鱼困在这个鱼池里面, admin

2020-02-20

 当比丘们回到了精舍,就把今天看到的情形告诉佛陀,说这些可怜的外道,自己盲修瞎练、知见不正确,又互相恶口毁谤,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够亲近正法,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呢!佛借这个因缘,就告诉大众说这些六师外道过去生到现在一直都冥顽不化,就把这样的因缘来告诉大众。 佛说久远劫之前,在南阎浮提有位镜面王,他很喜欢读诵大乘经典,智慧深广、通达佛理;但 admin

2020-02-20

 经文说,菩萨寿命长远,才能让众生赞叹不杀生的功德;相貌庄严、色身健康,众生看到我们便会欢喜亲近;求好种性,众生便容易信受及生起恭敬心;多饶财宝才有丰富资财去布施;具男子身,乃为求于习修上障碍较少;言语辩了,方能有系统地讲述法语利益众生;无大众畏才能详细为大众分别真实义理。 三、何谓修行 大学时,我从庙里请回一本厚厚的《妙法莲华经》摆在 admin

2020-02-20

如果您想要断除我见,首先必须先亲近真善知识,听闻熏习正确的佛法知见,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内涵能如实了知,并且能够如实观行蕴处界我生起之次第,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对识阴的如实了知,能否如实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正是修行的关键;离开识阴,特别是意识觉知心,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修行,我见与我执的断与不断,关键也是意识。人们如果有世间智慧,而能分辨是非,不想和诸 admin

2020-02-20

接着《大乘起信论》说以大悲柔软心,就是要以大悲心以及柔软的身段,应用四摄法与六度波罗蜜,以及各种菩提行的因缘来度化众生;如果以瞋心、刚强的心来度化众生,众生会觉得很难亲近,所以菩萨要以大悲柔软心来度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1,佛说:一切善法,悲为根本。悲能拔苦,有了悲心,就会想要去拔除众生的苦恼,所以菩萨要修大悲柔软心,使得自己可以作到难施能施、难 admin

2020-02-19

一般人也许会先自己作一下思惟,但是多半都无法完全了解,所以就应该亲近真正教授菩萨六度的菩萨法师,从布施度开始熏习修学。也许你会问:这是受戒,为什么要从布施度开始熏习修学?因为这是菩萨养成教育的第一步,一定要经由布施度中,一方面体认真正的菩萨情怀,一方面也应该思惟:我行布施行以后,来世将会有可爱的福报,我会不会仗着福报、福业去欺压众生呢?假如有可能的 admin

2020-02-19

大德对于自守戒行,不讥彼阙,与破邪显正以护正法之分际,尚未厘清,致生误会,今予阐释,希望大德能善加分别、知所取舍;并宜正解经义,依如实语,亦宜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修习正法,方不委曲自己的成佛之性。------《正觉电子报》<第006期般若信箱> admin

2020-02-19

所以这四者就是菩萨如何产生世间的利益,以及菩萨可以安住,因为一般人觉得修行就是一个苦行,尤其前面的四法在说:你要亲近善友,接近善知识,然后要能够心志坚定;对于难以修行的法自己要心志坚定,继续的往前修持,乃至于对于一切众生要心怀慈愍。这样的法有时候你作久了,但是心并没有办法安住,许多的时候你见到他人得到了比自己更好的好处的时候、更多的利益的时候,你心 admin

2020-02-19

如此的菩萨,这样不会和众生心来相应,即使是你想为他说生死的一切痛苦,与生死的一切的责难;但他发现实际上,你对他许许多多的都是不赞成的,对他所得到的好处都是不赞成的,乃至于对他所得到的名誉是痛恨的、或是嫉妒的、或是厌恶的,所以这样他就不会来跟你亲近。所以菩萨第一波罗蜜在前,首先说布施,你要透过这样布施的情怀来悯念众生的难处,因为众生对于一切的所有法, admin

2020-02-19

在佛的本生故事里面,我们还可以整理出来一个法则:在佛身边与佛越亲近,能够被佛所度的这一些大弟子们,都已经在过去生当中,不只一二三四五生与佛结缘,而且是在无量生当中都已经跟佛结下甚深甚深的善缘。有的时候我们看佛的本生故事,甚至会在想:怎么这些故事里面,始终出现的都是同一批人?这一批人呢,他们在佛成佛的时候,就成为佛身边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而且好 admin

2020-02-19

如果学人能够检查自己说我是有这样的胸怀,我不会只是为了自己解脱生死来修学佛法,那么这位学人就可以仔细去选择真正的善知识,跟真正的大乘了义正法的道场,去亲近真善知识,这个时候他就应该要去归依三宝。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呢?因为如果要修四加行的话,事实上还要有广大的资粮。也就是说,一个具足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要修四加行,当他有了菩萨的种性的时候,他还要有广大的资 admin

2020-02-19

应当再想《法华经》已经如是说,应当发愿将来能够到憍陈如成就佛土的世界,来亲近憍陈如所成就的佛国,所以这样当然才是学佛人应当有的这种心愿以及本怀----要亲近诸佛,要从佛修学,要能够发起四无量心。------《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98集为何要先度憍陈如?>郭正益老师 admin

2020-02-19

所以,我们应当让家里面的亲人以及朋友,让他们来亲近佛法,虽然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学,可是未来这些种子终究会发芽,他们就可以因为这些萌芽的种子而自己想要亲近佛法;就可以在亲近佛法的过程中,最终决心修学佛道且最后能够成就,也就像恒伽达一样,从大臣看着别人能够成就,看着别人得道证果,而最后可以发心来修学。所以应当如是志向坚定,即使亲人来阻挠自己修学佛法, admin

2020-02-19

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好!大家听到佛的这一段开示,其实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有的作法是怎样的,佛是很有次第的告诉我们。我们来看,就是说什么啊?第一个要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之前,我们要有一个什么心态?就是如何成就自己学佛应该要有的因缘,我们来这个世间 admin

2020-02-19

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与五戒,因为在佛住世的时代只要受三归依了,就同时受持五戒,所以三归依戒除了不信奉外道以外,也是要同时受五戒的。佛未出世时,当时人间流传的佛法只剩下十善业道;有智慧的人想要 admin

2020-02-19

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与五戒,因为在佛住世的时代只要受三归依了,就同时受持五戒,所以三归依戒除了不信奉外道以外,也是要同时受五戒的。佛未出世时,当时人间流传的佛法只剩下十善业道;有智慧的人想要 admin

2020-02-19

弟子能够答应佛陀以后,佛陀还说要继续观察这个弟子六个月的时间;在这六个月当中,弟子要能够常常亲近承侍传法的法师,传法的法师也得用心观察这个弟子,他行住坐卧的四威仪是不是能够教化,如果可以,才会安排传授大乘五戒,以及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戒学的受持是相当慎重的;而戒律的重点其实不是在持守,主要是在因着戒律,而能够调伏自己的习气性障。 admin

2020-02-19

那么众生乐于来亲近依附。那这样的情况之下,三归又持五戒,受到善神守护了,又能得到善友亲近依附,在现世的果报来讲的话,世间的事业就容易成办。那眷属又和乐,那这个是有福的人,因为善友都亲近,喜欢来亲近你,来依附你,那世间的事情,当然就会来助你成办。所以,三归五戒的人是有福的人。如果说你能够进而来行十善,来调伏自己的习气烦恼,同时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业;在消 admin

2020-02-19

同样的道理,律仪不好的菩萨,众生会愿意去亲近他吗?可想而知,要能够饶益有情的速势就没有那么快;况且如前面所说,这一位菩萨修学善法的精进度也就比较不好,相对而言,可以拿出来利乐有情的善法就相对会比较少,或者是说层次会比较低,这都会影响到饶益有情戒的受持的。反过来说,当这一位菩萨不太想要去履行饶益有情戒的时候,当然就可能因此会在律仪戒、摄善法戒的受持上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