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骄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二者见于如来有 | 三摩地 2019-07-20 |
![]() |
可惜生长在遥远的大唐,不能从小亲近圣贤遗芳。”此时大众中有大乘学僧毗戍陀僧诃、辰那饭荼,萨婆多学僧苏伽密多罗、婆苏密多罗,僧祇部学僧苏利耶提婆、辰那呾逻多等多人,都是来这里留学已久,道业坚贞,多才善解的优秀僧徒,听到僧称长老对奘师的这般称扬,心里很不服气,纷纷向奘师诘难。只见奘师气定神闲,舌战群僧,酬对应答无一不恰到好处,使得诸僧全部心悦诚服 | admin 2019-04-29 |
![]() |
3亲近大德(河南、河北)】=>《慈恩》=>《行状》玄奘大师在荆州讲完后,又北游继续寻师访道。首先来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寻得高僧慧休法师,向他学习《杂心摄论》,前后只花了八个月时间。慧休法师忍不住称赞奘师说:“玄奘法师的才学真是少见得很,他的领悟力,恐怕也没有人比得上。”其实奘师自小便智慧过人,阅读经典,只经一遍,无不尽晓。再加上奘师 | admin 2019-04-29 |
![]() |
彼等诸人皆不知应断觉知心对自己之贪…等,皆不在断除我见上用心,皆主张应时时一念不生而活在当下,皆执取一念不生之意识心为金刚心,欲以此意识心而亲近自然界,而效法自然法则者,皆是未断恶见五利使者,皆是未断我见身见之人,彼云何能断意识相应之五钝使?更云何能断五钝使中意根相应之四种根本烦脑?何故平实今作是说?谓彼等诸人尚不能证知意识觉知心自身之虚妄, | admin 2019-04-24 |
![]() |
复次若于杀生亲近数习多所作故。生那落迦。是名杀生异熟果。若从彼没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寿量短促。是名杀生等流果。于外所得器世界中。饮食果药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消变不平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非时中夭。是名杀生增上果。所余业道。异熟等流二果差别。如经应知。增上果今当说。若器世间众果鲜少。果不滋长果多朽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诸果干 | admin 2019-04-20 |
![]() |
亲近善人。毁呰恶人。好惜门望。笃厚守信。乐好名闻及以称誉。爱乐工巧。敬重智慧。具惭羞耻。心性柔软识知恩养。于善友所心顺无违。好喜舍施。知人高下。善观前人有益无益善能答对领其言义。善能和合亦能乖离。善能作使宣传言语。于种种语能善通达忆持不忘。亦复能知是处非处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人中终还生人间。智者能知非愚能测。外道谛听。若 | admin 2019-04-18 |
![]() |
六亲近恶友。七劝他作恶。八破坏他善。九货易经像。十不信三宝。如是十种获报卑贱。复云何业得豪族富贵。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离嫉妒庆他名利。二尊重父母。三信崇师法。四发菩提心。五施佛伞盖。六修严塔寺。七忏悔恶业。八广修施行。九劝修十善。十信崇三宝。如是十种获报豪贵。复云何业获人间恶报。有十种业。云何十种。一恣纵我慢。三轻慢父母。三轻慢沙门。四轻慢婆罗门 | admin 2019-04-18 |
![]() |
)佛菩提道证量差别 佛菩提道不一样,从开始熏习一直到最后成为究竟佛地,其中的证量层次真是千差万别,所以有许多菩萨证悟之后,还要一天到晚跟著佛学,往往要修学到初地满心以后才敢出去弘法,有时候还要回来见佛、礼佛;有时候回来亲近学一学,虽然可以到外面去了,但是还不敢远行;若是十方无量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敢去,那得要有七地的证量,所以说佛菩提道是千差万 | admin 2018-12-27 |
![]() |
随之而来的剧情,大约就是树倒猢狲散,原先亲密者、亲近者只会四处离散,不仅如此,甚至各种检举、揭发、告密的事件也会相续出现,而作为当事人的囚徒,这时候也往往只能叹息到:天涯犹在,无处话薄凉。但是,这一切的薄凉,并没有在大慧宗杲禅师身上发生,相反,甚至出现了一出人间奇迹。当时宗杲禅师被官府羁押,需要从浙江杭州步行至湖南岳阳,想来那场景大约如同《水浒传》 | admin 2018-12-23 |
![]() |
我是因正法而认识导师,而非认识导师而接触正法,我所尊重、所亲近过的大德高僧,大部分都被导师指出法义错漏,大师们起了烦恼而无法为自己论辩,又不断领导信众私下抵制、无端攻击。我也曾有过不满情绪,但是我到处参学,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个人感情、因为情执为了维护所学不正知见的师父?还是为了人情世故?非也!我是为法而来,那当然是依法不依人了。时至今日,我 | admin 2018-11-10 |
![]() |
这种对萧平实导师深刻地慕恋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觉得如果不是真情,怎么会如此感人?那么,她一定是萧平实导师的弟子!老师也经常说她和萧平实导师身边很亲近的人有来往,还会出示来往邮件的部分内容给我们看,这让我们很是羡慕,并赞叹老师有这样大的因缘福报;同时也深自庆幸在这个偏远的小城,我们居然遇到了萧平实导师最优秀的学生,并且还能整日厮守在一起共修 | admin 2018-11-10 |
![]() |
告难陀曰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汝常修妙观知诸蕴生灭清净若圆满诸天悉欣庆亲友共交欢往来相爱念贪名著利养难陀汝应舍勿亲近在家及于出家者念超生死海穷尽苦边际初从羯罗蓝次生于肉疱肉疱生闭尸闭尸生健南健南暂转变生头及四支众骨聚成身皆从业因有顶骨合九片颔车两骨连齿有三十二其根亦如是耳根及颈骨齶骨并鼻梁胸臆与咽喉总有十二骨眼眶有四骨肩偶亦两双两 | 三摩地 2018-10-14 |
![]() |
我们还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假名善知识,因为无法理解《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正理,并且由于往世修学佛法的因缘还很浅,曾经亲近供养的佛菩萨还不是很多,十信位都还没有具足,而就公开质疑说《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缘起是不如法,还质疑说《大乘起信论》是伪论,是外道所作的而假托是马鸣菩萨所造。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稍稍理解,要对甚深微妙的大乘法生起正信是多么困 | admin 2018-08-21 |
![]() |
”“明妃以红花等妙香涂饰,裸体水生示弟子曰:「希有妙莲花,具一切安乐,若如法依止,我常住彼前,亲近诸佛等,如作莲华事,自在大乐王,恒于此中住,奔[口*(灾-火+夕)]木[口*缚]贺。」”——宗喀巴法师《密宗道次第广论卷十四》明上三灌顶后依及结行仪轨品第十之二注:“前所供养虽是师长明妃,然可还与,如〈集密后续〉云:「净信慧广大,色 | 三摩地 2018-08-16 |
![]() |
弥勒菩萨接著开示:“能善拣择补特伽罗故,于诸世智大福者等,不乐亲近,亦不供养,唯乐亲近供养少欲者等。(《瑜伽师地论》卷14)”无论是看起来具有极好的世间智慧,或是享有远播四方的大名声,或拥有庞大的资产、众多道场,或者有广大信徒供养的大师,这些都是世俗的衡量标准,都不能代表佛法修证的高低。这种表相没有佛法功德的实质,都不是真正菩萨喜爱亲近的对 | admin 2018-08-15 |
![]() |
一般人之所以还会不时犯戒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对于因果道理的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对于毁戒作恶产生之严重后果,不是那么清楚;这方面就要透过亲近善知识、多熏闻正法,使自己对于因果的正理能够逐渐累积加强;那这方面的力量,就会渐渐超过种种境界对他的影响力,而能在历缘对境之中,分分降伏性障及转变自己的烦恼习气。菩萨们想要在佛菩提路上顺利前进,一定要知道:我们 | admin 2018-08-15 |
![]() |
若是往昔以香来布施给众生,今世所得的果报是善名远播;若是所布施的食物,使人在味觉上有着胜妙的感受,那么未来世就感得众生都乐意亲近这个人,或者只是听闻这个人的名字而已,也会生起敬爱之心;若是所施之物,使人在触觉上有胜妙的感受,未来就感得在所受用的衣服、睡卧床具等等而有殊胜的触觉。接受你的布施的人,若是因而在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之中,能够得到一分的受 | admin 2018-08-15 |
![]() |
但这是广说,因为一般说佛法上的证量,说的是于佛菩提道、解脱道是有所亲证的,因为相信佛菩提道、解脱道乃至于禅定是可以亲证的;又加上说亲近这些于法亲证的善知识,布施的时候也听闻相关的法义,当然也就造就了将来可以亲证无上法的因缘,所以经文才说,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可是所谓的于法亲证的善知识,这是自古以来就有鱼目混珠的状况,时至于今日,明明是破坏正法 | admin 2018-08-15 |
![]() |
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缘觉、善知识等,供养恭敬,谘问深法,受持不失。”(《优婆塞戒经》卷2)这一段经文佛开示了说:“大菩萨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身业、口业、意业都是要造善业,不可造恶业来损减福德;而他们身、口、意三行所造的一切善业,目的不是为了自己,都是为了众生将来可以证得解脱果乃至证得佛果;所以他们所造的善业,一切都愿意和众生共享。大菩 | admin 2018-08-15 |
![]() |
”尔时舍卫国王白佛言:“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佛言:“大王!若求胜妙福报而行施时,慈心不杀,离诸嫉妬;正见相应,远于不善;坚持禁戒,亲近善友;闭恶趣门,开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复次行施,随自心愿,获其报应。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软触,亲手布施,得众人尊重、眷属圆满、富贵安乐之报;或以饮食布 | admin 2018-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