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乐于偷窃的那一世,也会有酒肉朋友常常来花他的钱,他无法拒绝,所以财物也会常常耗减;眷属也不高兴,也会导致种种外缘促使他们分离;这种乐偷的人,每当有人遗失财物时,第一就是先想到他偷的;即使真的不是他偷的,他也无法解释清楚;纵使好意去亲近依附于别人,人家也不相信他真的是好意来依附,总以为是借着依附而找机会偷财物,所以此人常常会被贤圣所诃责,这就是他这 admin

2020-02-21

如果一个人一向不在背后说人是非,善于保护朋友、亲戚、眷属的名誉,大家对他就不会有恐惧心,所以就很喜欢亲近他,这样施无畏的功德就能够成就了。所以身为一个受持戒律的菩萨,这个口业应该要谨慎,少讲是非。为什么杀、盗、淫、妄,对于这个口业,我们在这里要特别稍微多说一点呢?因为杀、盗、淫,我们要持守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因缘,而且要成就它也必须有比较粗重的一 admin

2020-02-21

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哪些事情呢?世尊接着开示说:【复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亲近善友、三者不贪著财。信因果者复有二事: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维。亲近善友复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贪著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 admin

2020-02-21

所谓的哑羊僧,是指不知所犯的罪轻重、大小,不知道要发露忏悔,也不依止、亲近及供养真善知识的出家人。所谓的无惭愧僧,乃是毁犯一切禁戒,无有惭愧,不见、不畏因果恐怖,贪著名闻利养、喜好男女的淫乐以及毁谤正法的出家人。像这样的出家人,在佛门不是没有,譬如有人主张:“离念灵知的意识心是常住法,也就是要保持一念不生的状态,能够这样就是明心见性了。” admin

2020-02-21

这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心想要求取清净的法,可是你却发现别人或是你亲近的人,根本对于这清净的法没有兴趣;而且甚至说有的众生跟你有缘的,他们的染着性是超乎你所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发现你会一直被往下拉,并不是说自己所堕落,而说你心志上会产生矛盾,所以菩萨应该从许多的地方去观行。之所以如此,就是说在过去生中以及今世中,并没有对众生有一个宽大的胸怀,然后也没 admin

2020-02-21

如此的菩萨,这样不会和众生心来相应,即使是你想为他说生死的一切痛苦,与生死的一切的责难;但他发现实际上,你对他许许多多的都是不赞成的,对他所得到的好处都是不赞成的,乃至于对他所得到的名誉是痛恨的、或是嫉妒的、或是厌恶的,所以这样他就不会来跟你亲近。所以菩萨第一波罗蜜在前首先说布施,你要透过这样的布施的情怀来悯念众生的难处,因为众生对于一切的所有法, admin

2020-02-21

如果菩萨能够清净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对众生作出有利益的事,口中说众生好的事,心里想的是对众生有益的事,不仅心地越来越调柔,而且众生也越来越喜欢亲近菩萨,这样的话,菩萨度众也就容易多了。如果菩萨不小心作了有罪、有错的过失,应该心生惭愧,并督促自己不要再犯错,相信自己所作的种种罪业,未来世都要受种种的异熟果报。这是因为所造的点点滴滴善恶业,都含藏在 admin

2020-02-21

这真是长久到难以计算的时劫呢!这主要都是因为须菩提的脾气很大,有容易起瞋的习气,所以众生都很害怕亲近他;须菩提也是同样不喜欢和众生亲近,所以他和众生之间的缘很不好,因此摄受众生的数量以及功德,也就会因此大为减损,而使得他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才能成就佛道。这是因为成佛之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就是在摄受佛土,须菩提因 admin

2020-02-21

意思是说,若只是在外相上修苦行的人,而不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进一步接受真正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内涵,然后接受了,再如法的修学,在心地上修真正的苦行,才是真正的离垢法,否则与真正的佛法还是无缘的。而菩萨不但要修这样的苦行,却又示现另外一种相貌,怎么说呢?菩萨不能像声闻人一样只管自己的了脱生死,他于众生仍旧沉溺在生死苦海这件事情,可是一直都没有忘记的;所 admin

2020-02-21

(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着一个非常谦虚的心智,然后以一个非常恭敬的态度,不会把自己觉得有非常好、非常高的才干,来加乎在别人之上,而且看到别人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也因此他的心思是谦恭的,他的态度是非常有礼节的,所以别人都愿意告诉他,都能够教诲他,也愿意亲近他。也因为这个样子,他就 admin

2020-02-21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近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近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 admin

2020-02-20

接下来“不亲近恶友”,这个也是极为重要的开示,大家应当记得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中的开示:“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因此,亲近善友或善知识,是菩萨修学圣道应当要作的第一件事,要亲近善友当然也要不 admin

2020-02-20

因为见道需要配合熏闻正确的解脱道或佛菩提道的法义才能成办,而且以亲近正法道场的善知识是最快速有效的。因此如果能够熏闻正确的三乘菩提法义,以及具足因缘而见道,就可以进入第三种“是戒是波罗蜜”的持戒方式。这也是在经典内,把持戒与波罗蜜的关系分为四种的一个原因,让我们知道目前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如何转进。在“是戒非波罗蜜”这个阶段,都要 admin

2020-02-20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近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近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 admin

2020-02-20

所以因为佛陀有这样的慈悲无量的缘故,众生看到了佛,就会非常非常喜欢地亲近,一直看到了佛,看祂的时候,眼睛都舍不得离开,所以叫作无有厌足;又因为佛陀,衪有无碍无边的广大威德,众生很喜欢亲近佛陀,很喜欢坐在靠近佛陀的身边,但是又不敢放肆,这就是因为诸佛如来智慧无量,但是也因为祂们的证境难以思议,所以威德无边广大,就被称为大雄世尊。众生看到佛,就会又喜欢 admin

2020-02-20

 上面我们把《优婆塞戒经》卷6中,这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分作三部分来作说明,从最前面的戒护口业、离恶觉观、不亲近恶友,到摄受恶人,再到修惭愧之心,与不放逸行等,这几点都是在修学中极为重要的项目,也都是在戒法的含摄范围之内,我们应当把它牢记在心里面,可以让我们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有偏离或疏忽这些开示,有问题就随时修正,道业才能快速进展。 因此, admin

2020-02-20

弟子能够答应佛陀以后,佛陀还说要继续观察这个弟子六个月的时间;在这六个月当中,弟子要能够常常亲近承侍传法的法师,传法的法师也得用心观察这个弟子,他行住坐卧的四威仪是不是能够教化,如果可以,才会安排传授大乘五戒,以及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戒学的受持是相当慎重的;而戒律的重点其实不是在持守,主要是在因着戒律,而能够调伏自己的习气性障。 admin

2020-02-20

 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在住位的菩萨以亲近真实善知识为首要,也只有真实善知识能够引导你、教导你怎么样来培植与第一义相关的福德;也只有善知识来教导你怎么样来修学菩萨戒;也只有善知识能教导你怎么样正确的修学忍辱,以及修学静虑等等法。这些内容都是初住位到六住位所必要修集的。因为能够修集这些(护持了义正法的)福德资粮,才能够进入智慧度的修学。  admin

2020-02-20

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内 admin

2020-02-20

虽然当事者可能并不知道过去生他也是在菩萨行的一个行列之中,但是这一生既然已经亲近于佛法,就应该晓得说,我们应该继续来向佛法这个康庄大道迈进,乃至于成就佛果。所以应当相信自己能够摄受这些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如此一件小小的事情,我们就不需要把它扩大。因此当他人评论另外一个人如何如何的时候,如果没有办法离开现场,一个方式是说,就不要去说他所说的是对的、或是 admin

2020-02-20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33   34   下一页»   共674条/34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