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你于三宝有清净信,能够信有体、信有德、信有能,你就能精进的在诸佛菩萨所修恭敬供养,你就会愿意来亲近真实善知识,来听闻真实善知识的讲说正法,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来熏习这个佛菩提这个所应该修证修断的这些正法知见内容;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熏习久了,你就能够忆持,你就能长养你的念根。也就是说,对于这个佛菩提,你要能够长养念根,要能够知道说成佛的法道的 | admin 2020-06-08 |
|
那它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像《大般涅槃经》中这样说: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憙睡,欠呿不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者何?若菩萨摩诃萨从他方界所事诸佛法会中没来生此者,是菩萨摩诃萨已多亲近诸佛世尊,曾问此中甚深法义,于深般若波罗蜜多若见若闻,便作是念:‘我今见佛,闻佛所说。’由此因缘,若闻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属耳听闻恭敬信受,于深法义断诸疑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四十四)这位菩萨摩诃萨,既然是从他方世界诸佛法会中舍寿来生到娑婆世界,那之 | admin 2020-06-08 |
|
也因为果报的清净,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众生,都非常愿意亲近诸佛,来到诸佛的身边,心中都不会有任何的畏惧。所以这就是果报清净祂所显现出来的——令众生无畏的庄严。--------《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30集息恶法则(五)-念佛清净因缘》何正珍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这样的出家菩萨与出家弟子的师徒,如法的自利与利他,必定能够使三宝在人间兴盛久远不绝,并增长大众对三宝的信根,而让大众对三宝的清净功德,更加的尊重恭敬,而乐于承事供养与亲近熏习佛法。因为出家的菩萨教导出家弟子,这个八种智慧的内容,前面我们解说过以后就知道说,出家本身就有住持三宝这样的一个相貌,因为大众都是对于出家者,好像看到如来一样的恭敬。因为出 | admin 2020-06-08 |
|
而哑羊僧则是指愚痴、鲁钝,不能够分辨有无违犯杀、盗、淫、妄等根本罪,对于微小罪及忿、恨、覆、谄等小随烦恼不能发露忏悔,也不知依止善知识而安住,不知道要时常亲近多闻聪明的善知识,去恭敬请问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如何作是有罪?如何是无罪?不能够决断善恶默然无语,犹如白羊都要被杀了也不能作一声一样,因而就被称为哑羊僧,当然这也是包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都 | admin 2020-06-08 |
|
我执可谓是与生俱来的,譬如幼儿因为我执的缘故,执著我、我的(我所),不容许别的小孩子玩他的玩具,父母如果亲近别人家的孩子,幼儿也会流露出嫉妒心理和行为,没有人教他,他生下来就会执著我与我所。众生由于不明我执的原理,故一直对我执习以为常,甚至以执著为荣,以为千辛万苦,百折不挠地实现了某一个目标就是成功,不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可能远大于自己所得到的。人类之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这个现观,所以他能够对治到意根,使得意根对于一世一世的菩萨修行,不再贪着菩萨对于利益众生、给众生种种利益之后,众生的种种回报——那也犹如梦幻;所以也不贪着于众生的种种的供养、恭敬或是种种的亲近、乐爱,他都不贪着;所以就能够使得意根的染污性,逐渐被对治而逐渐转变清净。这样子才是真正的现观,而现观能够成就,而对治到意根。能够实证如梦观,一 | admin 2020-06-08 |
|
而我们修行成佛只要三个无量数劫,所以我们修行成佛后世尊的报身还在住世度化众生,祂的报身无量无边,无尽久远,这个报身是示现给初地以上菩萨来亲近修学的报身,所以悟后尚见不到报身佛。因为悟了只是菩萨须陀洹,或菩萨斯陀含,还不到初地菩萨,故不见报身佛,必须修入初地以后往生色究竟天才得以见。因此有些外道因不见报身佛,也未见到化身佛,就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盘,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鉴于近百年来的大师与学人普遍无法断除我见的事实来看,显然是由于欠缺真正善知识的教导所致,所以亲近真正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由此缘故,平实辛苦写作这一套书,由浅至深的写出阿含的真正义理,以这一套书籍的正确宣示解脱道真义,作为佛门大师与学人们的真正善知识,愿您在依文解义以后正确的如理作意思惟,加上如理作意的现前观行,在此世中至少可以断身见、断三缚 | admin 2020-06-08 |
|
「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心缘异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恶,好憙多语;诸根闇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这样的出家菩萨与出家弟子的师徒,如法的自利与利他,必定能够使三宝在人间兴盛久远不绝,并增长大众对三宝的信根,而让大众对三宝的清净功德,更加的尊重恭敬,而乐于承事供养与亲近熏习佛法。因为出家的菩萨教导出家弟子,这个八种智慧的内容,前面我们解说过以后就知道说,出家本身就有住持三宝这样的一个相貌,因为大众都是对于出家者,好像看到如来一样的恭敬。因为出 | admin 2020-06-08 |
|
乃云:如诸菩萨,亲近供养一切诸佛,入一切智大愿海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三十八参〕,善财承教,即于会中,参大愿精进力救护众生夜神。为说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已。乃云:如诸菩萨,超诸世间,现诸趣身等,我今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妙德圆满神。(诸趣身,即六道等趣之身也。)〔三十九参〕,善财承教,至岚毗尼园,参妙德圆满神。为 | admin 2020-06-08 |
|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 | admin 2020-06-08 |
|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说今天你亲近的善知识告诉你,他的法门是超越显教的法,能快速成佛的,你就要检讨了。既然是超越佛法了,那它是佛法吗?那就不是佛法了。这样的话,这里的信就要检讨,因为信不具足;既然信不具足那就不能进入住位,所以信佛、学佛要能够以经典中佛陀的开示,当作一个什么?当作法镜来监照,来监照这些法到底能不能到达信这个法,能不能让你学习而成就佛法。所以在能够满足 | admin 2020-06-08 |
|
![]() |
如果我们能以六和敬和四摄法来摄受众生,那么众生都会乐于亲近善友,生起正念、修学正法、心不放逸。这样社会、国家自然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谐安定。另外,如果我们再从深一层的般若智慧来看:一切世间法无非都是如来藏所生、所显的虚妄影像,本质上却都是本不生灭、本自具足的,只是我们被世间法的表相所迷惑,产生了颠倒见以及虚妄分别,在本无生灭当中,以为真的有生 | 三摩地 2020-04-12 |
![]() |
诸众生类得值如来亲近供养。所获福报无量无边。未知如来般涅槃后。所有众生作何供养修何功德。令彼善根速能究竟无上菩提。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顶礼佛足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欲请问愿垂听许。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我当为说。尔时清净慧菩萨白佛言。诸佛如来应正等觉。以何因缘得清净身相好具足。又诸众生得值如来亲近供养。所获福报无量无边。未审如来般涅槃后。 | admin 2020-04-07 |
![]() |
后来因我同修色身欠佳,所以也渐渐远离了!一方面对于外面是否还有弘扬正法的道场感到存疑,但又没有因缘可遇上,于是只好在家看一些佛经;尤其看到《楞严经》中的四种清净明诲,真的是有点震撼!原来就是在预记密宗啊!难怪他们从来不提《楞严经》;经中还说到许多邪师,根本就是现代密宗的乱象啊!佛早就预言了嘛!另一方面,若有机缘见到摆放结缘书的地方,便寻觅一番,看看 | admin 2020-03-03 |
![]() |
什么叫报恩想呢?就是有世间的众生,因此我们知道种种的这些不如理作意,我们就可以亲近三宝,我们就可以调柔自己的心;而且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让所有的有情都能够安住在佛法之中,让过去的一切就泯去所有的恩仇,这样不是很好吗?不然你父母如果还有欠对方什么,将来继续再以命来纠缠,再以这生死的冤仇、血海深仇,继续只会让他下一世来痛苦;所以你应该就在佛前好好地祝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