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果一个人一向不在背后说人是非,善于保护朋友、亲戚、眷属的名誉,大家对他就不会有恐惧心,所以就很喜欢亲近他,这样施无畏的功德就能够成就了。所以身为一个受持戒律的菩萨,这个口业应该要谨慎,少讲是非。为什么杀、盗、淫、妄,对于这个口业,我们在这里要特别稍微多说一点呢?因为杀、盗、淫,我们要持守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因缘,而且要成就它也必须有比较粗重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对于错说佛法之恶知识,反而不可亲近闻熏邪见,应速当远离。所以我们对于佛所施设之戒相持守,得要如实了知此戒的真实意涵与设戒的目的,而不是在戒相之表面上有所拘泥;因为戒律乃是为保护佛弟子于佛道增上的加持之一,戒论的圆满也是我们必须努力去做的,故如实胜解佛所设戒乃是「依法受持」的重要前提,故于此末法时期,众生根性普遍低劣,又复文字障碍的情形,在现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另外一人一向不在背后讲是非,善于保护一切朋友、亲戚、眷属的名誉,大家对他就不会有恐惧心,所以都喜欢亲近他,他就成就施无畏的功德了。所以菩萨应该嘴巴紧一点,少讲是非,这也是成就自己施无畏的功德与福德。这就是说,施无畏有广义、狭义的不同,那你要怎么去做呢?可以思惟一下: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善于保护他们的名誉、眷属、财物等,大家就会认定你是施无畏者;不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您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众生轻视佛弟子,让众生看见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亲近修学佛法,这是间接断了众生的法身慧命。并且,以习气种子熏习的角度来说,这是长养贪欲(尤其是男女欲)种子的因缘;贪欲乃是五盖之一,也是六个根本烦恼之一,都是学子应当避免并修除的,而不是应该增长的。所以这个部分需要注意。再引一段佛语给提问的菩萨参考,《大般涅盘经》卷二十六:【复次,善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乐于偷窃的那一世,也会有酒肉朋友常常来花他的钱,他无法拒绝,所以财物也会常常耗减;眷属也不高兴,也会导致种种外缘促使他们分离;这种乐偷的人,每当有人遗失财物时,第一就是先想到他偷的;即使真的不是他偷的,他也无法解释清楚;纵使好意去亲近依附于别人,人家也不相信他真的是好意来依附,总以为是藉着依附而找机会偷财物,所以此人常常会被贤圣所诃责,这就是他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大王!当知丈夫亲近女人之时,即是亲近恶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过患。——《大宝积经卷九十七》★大王!当知以此因缘,于己父母弃背恩养,于他女人,尊重承事,种种供给,无疲厌心。即是成就地狱之本,此是丈夫第二过患。——《大宝积经卷九十七》★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能为众生障;为盖、为胶、为守卫&helli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乐于偷窃的那一世,也会有酒肉朋友常常来花他的钱,他无法拒绝,所以财物也会常常耗减;眷属也不高兴,也会导致种种外缘促使他们分离;这种乐偷的人,每当有人遗失财物时,第一就是先想到他偷的;即使真的不是他偷的,他也无法解释清楚;纵使好意去亲近依附于别人,人家也不相信他真的是好意来依附,总以为是藉着依附而找机会偷财物,所以此人常常会被贤圣所诃责,这就是他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财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众生乐于来亲近依附。那这样的情况之下,三归又持五戒,受到善神守护了,又能得到善友亲近依附,在现世的果报来讲的话,世间的事业就容易成办。那眷属又和乐,那这个是有福的人,因为善友都亲近,喜欢来亲近你,来依附你,那世间的事情,当然就会来助你成办。所以,三归五戒的人是有福的人。如果说你能够进而来行十善,来调伏自己的习气烦恼,同时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业;在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亲近阿罗汉,住阿罗汉身边也。受持八关斋戒之功德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守持清净,可得无量功德。《佛说斋经》云:奉持八戒,习五思念(即六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与善,后生天上,终得涅槃。《优婆塞戒经》卷五: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又云: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乘。又云: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来客笑答:「我虽然破酒戒,尚守四戒,天神卫护,自然鬼神不敢有所侵犯!」主人闻言,立刻请问三皈五戒的含义,来客欢喜地为他一一说明,并告诉主人,舍卫国中有佛住世,可以前去亲近供养并求受三皈五戒。于是,主人收拾行李,当天就动身启程,这一路走来实在不轻松,眼见天色不早,但一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有不远处孤伶伶的一户人家,主人决定叩门请求收容。门咦地一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佛能在人间示现的因缘通常只有一世,入灭之后又要到别的世界继续受生来利乐有情,所以佛灭之后,我们所能亲近学法的对象就是僧,因此不能只皈依佛宝与法宝,佛法僧三宝不能缺一,所以一定要有三皈依。如果要说只有一种皈依的话,那就只有诸佛皈依于法,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只皈三宝之一。所以,如果有人说:既然能为众生宣说坏烦恼因而得证解脱的是佛,能使人坏烦恼的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您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众生轻视佛弟子,让众生看见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亲近修学佛法,这是间接断了众生的法身慧命。并且,以习气种子熏习的角度来说,这是长养贪欲(尤其是男女欲)种子的因缘,贪欲乃是五盖之一,也是六个根本烦恼之一,都是学子应当避免并修除的,而不是应该增长的。所以这个部分需要注意。再引一段佛语给提问的菩萨参考,《大般涅盘经》卷二十六:「复次,善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哑羊僧则是指愚痴、鲁钝,不能够分辨有无违犯杀、盗、淫、妄等根本罪,对于微小罪及忿、恨、覆、谄等小随烦恼不能发露忏悔,也不知依止善知识而安住,不知道要时常亲近多闻聪明的善知识,去恭敬请问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如何作是有罪?如何是无罪?不能够决断善恶默然无语,犹如白羊都要被杀了也不能作一声一样,因而就被称为哑羊僧,当然这也是包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哑羊僧则是指愚痴、鲁钝,不能够分辨有无违犯杀、盗、淫、妄等根本罪,对于微小罪及忿、恨、覆、谄等小随烦恼不能发露忏悔,也不知依止善知识而安住,不知道要时常亲近多闻聪明的善知识,去恭敬请问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如何作是有罪?如何是无罪?不能够决断善恶默然无语,犹如白羊都要被杀了也不能作一声一样,因而就被称为哑羊僧,当然这也是包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家佛子亲近寺院学法,慎勿参与僧众私事及作评论、调停是非;更勿两舌,转述言语,导致僧团之;凡此诸事皆名破和合僧。参加菩萨僧团之共修及弘法事务,亦当谨慎小心;菩萨僧团之成员,修证层次之高低有别,性障深浅亦异;有甫入七住十住之习种性菩萨,习性仍重、仍在熏习佛法者;有已入十行位之道种性者,有已入十回向位之性种性者,亦有已入初地以上之圣种性者,千差万别;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祂所示现的身量跟祂所相应的众生是相类似的,因为只有这样子,众生才能够接触,才能够学习,才能够亲近。如果佛陀都是用祂的法身、用祂的报身来示现,众生没办法去亲近祂,没办法直接学习的。所以佛陀有时候也依于祂的悲愿--祂本来是可以有广大的受用,可以不受三界轮回、这种色法的境界的拘束--结果祂愿意来到这种五浊恶世,在古代的时候饮食是那么不好,环境是这么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样的出家菩萨与出家的师徒,如法的自利与利他,必定能够使三宝在人间兴盛久远不绝,并增长大众对三宝的信根,而让大众对三宝的清净功德,更加的尊重恭敬,而乐于承事供养与亲近熏习佛法。因为出家的菩萨教导出家,这个八种智慧的内容,前面我们解说过以后就知道说,出家本身就有住持三宝这样的一个相貌,因为大众都是对于出家者,好像看到如来一样的恭敬。因为出家者穿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皈依三宝的人,由亲近善士,听闻,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成就引发慧,和俱生慧,行无倒行,趣闻行烦恼寂静处,故得入于聪明睿哲的正行正至的善士众中。四、为于圣教净信说教天欢喜爱念,诸天多由皈敬三宝,受五戒,修行十善而得生天中。故见有人皈依三宝,皆欢喜爱念,知道皈依三宝的人,死后必来生天上,为增加自己同类而欢喜。如《佛说暛蔑曩法天子受三皈依获免恶道经》说:有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