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外道谛听,若从人终还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人贤直,亲近善人,毁呰恶人,好惜门望,笃厚守信,乐好名闻及以称誉,爱乐工巧,敬重智慧,具惭羞耻,心性柔软,识知恩养,于善友所心顺无违,好喜舍施,知人高下,善观前人有益无益,善能答对领其言义,善能和合亦能乖离,善能作使宣传言语,于种种语能善通达忆持不忘,亦复能知是处非处。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亲近)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一件事情是因缘所成,不得不然;如果我让女众出家,就好像在稻田里面长出了杂草,那么之中的清净梵行,就无法久住了。结果阿难很慈悲,虽然佛拒绝了他,阿难还是大着胆子,再次向佛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此诚实的面对自己的过失,相信佛教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因此能够亲近三宝、修学佛法,调伏自心,不会再像一般的世间人那样因为不信因果而肆无忌惮的造作诸般恶业了。这就像过去种下一个引发苦的种子,现在因缘聚合,种子发芽成熟,尝到苦果的滋味了。忏悔就像减缓甚至消除苦果继续长大膨胀的势力,使其可以很快凋谢,而不至于让这个苦果延续一生。第二点,这一生没有对自己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是要给予父母以安乐的以及利益,就是要依佛陀教导的正确的法义,不但要温言软语,奉养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一生安乐;更要循循善诱,引导父母也来亲近佛法,受持三归,进而也发起菩提心,世世常行菩萨道,永不入三恶道。这才是给予父母未来无量世的重大利益,才是最好也是最殊胜的报父母恩。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5集佛是不孝顺父母的吗?>正源老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城市生活就是这样繁华而淡漠,不是非常亲近的,一般不会在家里待客了。我便替先生解释,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母亲摇头,外面哪儿有家里好,外面饭菜贵不说,也不卫生。再说了,哪儿能不来家呢?来家才显得亲。然后,母亲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同学们带回家来聚一聚。我们拗不过她,答应了。先生分别给同学中几个关系最亲近的老乡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周末来我们家。周末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孩子不断自残,这就是很明显的心理障碍,应当及时去看心理医生,病人当亲近医药这也是佛陀教育我们的;譬如孩子坦诚告诉您早恋的事情,证明了他对您的信任,而且说明他正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当您告诉他这只是互相欣赏而不是爱,什么长大就会明白的话时,很明显是没有说服力的。什么是欣赏,什么是爱?有些问题人们活了一辈子都未必明白,怎么能就此搪塞孩子呢。您完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25、佯慎态——女人想得夫婿,见面时,又假装愤怒,表现出不可亲近、孤傲的样子,欲擒故纵,以自抬身价。26、愁悔态——女人见夫婿来,假装生气,而男子知趣地走后,却又忧愁心悔。27、骂詈态——女人聚在一块共语,见男子来,假装不高兴,打情骂俏地作态,骂詈要赶走男子,但内心却希望他们留下来。28、诽谤态——男子被骂走后,女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146,a3)那菩萨面对男女分际应如何呢?例如葛格我是已婚者,我就不会跟老婆以外的年轻女人单独出饭或出去,乃至不会讲电话!除非是高龄比我大二十岁、三十岁可以当我妈妈的女人,才会比较亲近,但也不会过分亲近!而我也不会跟年轻女人并肩而行,也不会跟她们在密闭空间!以免她们扑过来!也不会跟她们讲电话,不会随意留电话给年轻女人,更不会跟她们要电话。那我面对女人,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地有许多长者子,来共为亲近友好,常在一起饮宴游戏。在宴会的日子,他们的妻子也会一同来聚会,唯有这位公主,独独不来!于是大家商议好,起哄倡议说:后天再来一次聚会,大家都要把妻子带来,有不来的,要重重罚钱!于是又办了一场宴会,然而贫长者子驸马爷,还是老样子,不愿把妻子带来。大家便一起重重地罚了他,驸马爷也甘愿地接受大家的处罚。大家再度商议好:明天再来一次宴会,不把妻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4、《妙法莲华经》中所说:诸等,尽勿亲近。5、《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是名众务过。是人多爱染。往来家。如鸟入樊笼。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约指歌舞女子),戏弄之法。6、《大般涅槃经》云:若遇,慎莫亲爱,若亲爱者,丧身殒命及以财宝。(意思是说如果去,就会削减自己的福报、寿命、财产,严重者还会丧身殒命的。这和中国民间神道设教的说法相似。这种勾当如果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是世尊藉着对龙王的开示,劝戒众生要行十善业道。一切众生想法不同,造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佛言:)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叠*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2)若有众生。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一者处世如盖覆护众生。二者身心安隐。离诸热恼。三者一切敬重。无敢轻慢。四者有大威势。五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大威德者。以为眷属。(3)六者恒作转轮圣王。七者恒为上首。修习善业。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宝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我们嫉妒别人,当然就与众生结怨;与众生结怨,就难与众生亲近,就无法摄受他们,当然成就佛国土自然就会很缓慢。倘若别人很优秀,我们应当抱持随喜态度,这样是与人为善的意业心行;你再口出赞美,这样就是身口意都有的善行。行善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就可去作,只要心性调柔,多行善业即可广结善缘。在经文也这样善教导,《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复有十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就告诉都提:前世多杀生的人,后世寿命就会短;前世多护生的人,后世的寿命就会长;贫穷的人是因为他前世悭贪偷盗的缘故;财富多的人,则是因为他前世多行布施;心中多恶念的人,是因为前世喜欢亲近恶人,熏习了恶法;有善智慧的人,是因为前世多亲近善知识。都提子就说:世尊!这样子我懂了;善士啊!我懂了;世尊!今天我在世尊的面前,我誓愿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我们常常亲近善知识熏闻正知见,与建立正确的佛法八识论架构,那对于这些生死现象,就能够有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再模煳不清了。依据《瑜伽师地论》卷1中的开示: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因此在中阴身阶段,需要等待出生到下一世的因缘成熟才能投生。如果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当众生有心亲近三宝的时候,想要受三归依的时候,却被引导到二归依——把世尊在人间示现有发髻的佛像灭除,改用声闻剃头著染衣的僧像来取代为佛;此时不再有清净三宝的相貌,只剩下僧、法的表相而已。世尊示现成佛的时候,既然自己金口所说:我在僧数!却为什么一定要说三宝的名相?为什么不说只有僧法二宝?为什么世尊所示现的身相是要与比丘僧不同?如同前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父亲过世后,由于不懂得经营家业,导致家道中落,渐渐地成为贫穷人;虽然他也值遇佛陀出世的年代,却没有资财来供养亲近佛陀。他只要一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闷闷不乐,于是他舍弃了豪姓身分,卖身到豪富人家去作长工;当他做满一年时,就跟主人索取一千两黄金。主人问说:‘你是不是要娶老婆呀?’他回答说:‘不是的。’主人又问:‘那你要这么多钱,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