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亲近善知识故。不休息修行一切诸善根故。观世自在。是名菩萨学诸学事应知。观世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此诸学事何故说六种数。佛言。观世自在。有二种义。何等为二。所谓摄取一切众生故。对治诸障故。观世自在。三种学摄取众生利益故。三种学对治诸障故观世自在。菩萨修行檀波罗蜜。资生利益摄取众生。菩萨修行尸波罗蜜。不恼不害以无畏施摄取众生。菩萨修行羼提波罗蜜。无 三摩地

2018-07-21

由是诸行亲近缘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于空性相离增上慢。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 三摩地

2018-07-21

四者亲近真善知识。五者无间勤修善品。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如是所应学事。但有六数。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二因缘故。一者饶益诸有情故。二者对治诸烦恼故。当知前三饶益有情。后三对治一切烦恼。前三饶益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由忍辱故于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后三对治诸 三摩地

2018-07-21

亲近智者值善知识。于尊长处洒扫清净。于尊长身洗持。于支提处除去粪秽。客尘烦恼不令污心。以此业缘得一孔一毛皮肤细滑不受尘水。若菩萨衣服饮食车乘卧具诸庄严物欢喜施与心无悔吝。以此业缘得身金色圆光一丈。若菩萨软美饮食广施无限。令多众生悉得饱足。以此业缘得七处满。若菩萨见善众生欲兴善法。同其正业为其尊导。安立善中除断恶事。以此业缘得师子臆。若菩萨于众生中为 三摩地

2018-07-21

常见诸佛亲近供养。如转轮圣王。凡所七宝常随。如是安慰说者所住之处。如是比经常与彼俱。如转轮圣王所住之处。七宝随住不住余处。其非真宝住于余处。如是安慰说者。现在所住如是比经。悉从他方来至其所。诸不了义空相应经于余处住。如是安慰说者所住至方此经常随。如转轮圣王所游之处。诸余众生随顺王者。作如是念。彼王所住。我亦应去。如是安慰说者所住之处。如是比经亦复常 三摩地

2018-07-21

有人亲近无量恒河沙诸佛世尊。于诸佛所受持净戒。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成大功德。然后乃得闻是经典。虽得闻受不能广说。若于不可计不可数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受持净戒乃至成大功德。闻已则能分别广说。善男子。欲灭是经当于阎浮提中具足流布。佛涅槃后初四十年亦当流布。垂灭余四十年复当流布。行恶之时。谤方等时。恶王治时。我诸毁禁戒时。遭值荒乱世人轻时。四部。不修身不修戒不 三摩地

2018-07-21

则得亲近无量诸佛。亦有是处复次善男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欲修习是三昧者。先当思惟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佛法不灭。无有毕竟入涅槃者。复作是念。一切众生种种所须我当给施。若脚若手若头若目。为故悉舍所有。舍时欢乐舍已无悔。何以故。我此身者犹如药树。若能作是一念思惟。当知不久得是三昧。复次善男子。譬如骏马髦尾纤长。于十五日布萨之时。在大海中悲鸣三唱。谁欲 三摩地

2018-07-21

不为利养亲近国王大臣长者。于诸檀越心无谄曲具足威仪摧伏破戒诸恶人等。是名持戒护法之师。能为众生真善知识。其心弘广譬如大海。迦叶。若有比丘以利养故为他说法。是人所有徒众眷属。亦效是师贪求利养。是人如是便自坏众。迦叶。众有三种。一者犯戒杂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净僧。破戒杂僧则易可坏。持戒净僧利养因缘所不能坏。云何破戒杂僧。若有比丘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 三摩地

2018-07-21

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及诸女人。高声大笑或复默然。于诸法中多生疑惑。多语妄说长短好丑或善不善。好着好衣。如是种种不净之物。于施主前躬自赞叹。出入游行不净之处。所谓沽酒淫女博弈。如是之人我今不听在比丘中。应当休道还俗役使。譬如稗[禾*秀]悉灭无余。当知是等经律所制。悉是如来之所说也。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若有说言菩萨为欲供养天神故 三摩地

2018-07-21

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喜睡欠呿不乐。贪嗜饮食其心[梦-夕+登]瞢。心缘异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恶好喜多语。诸根闇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报障者。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诽谤正法及一阐提。是名报障。如是三障名为大病。而诸菩萨于无量劫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疾病医药常作是愿。 三摩地

2018-07-21

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依持身之功德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央掘魔罗经》说:阿赖耶识是持身识。既然在阿含部的《央掘魔罗经》里面说如来藏是持身识,可是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也都说:持身识就是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由这一点就可以证明: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1

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各位菩萨,前面这段意思是说:【根机迟钝的二乘人,听到唯有一佛乘,而这唯一佛乘佛果的成就,却需要无量无数劫的勤苦修行才能成办,因此就心生怖畏,只乐于追求厌弃尘劳的寂灭境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 三摩地

2018-07-21

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内 admin

2018-07-21

正觉讲堂也鼓励大陆的学佛人通信皈依,所以应当方便与这正法道场连系,愿意在真正的正法道场,以真正开悟的法师作为引领入佛门的皈依师,虽然这是事相,可是仍然应当方便作去,不要生起慢心,以为论坛上面的师兄们好像没有直接和正觉讲堂有关,所以觉得不必特别亲近,乃至皈依,不应当如是思惟,我们又不是都有神通的人,如何知晓他人是如何地亲近远方的道场,如果不是因为导师 admin

2018-07-21

在如是亲证之前,纵使亲近善知识而听闻正理,自己也如理作意思惟而无错误,仍然不是实证唯识性的菩萨;因为这时仍然不知道真识如来藏的所在,仍无能力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如何出生五阴身心及万法,依旧落在现识与分别事识等七转识中,所以虽在知解层面已经知道了,但所住的境界毕竟仍在意识或识阴六识的境界中;而这六识的境界全都是有所得的——不离六尘境界的领纳 admin

2018-07-21

有时候怕众生对自己所亲近的佛有所误会、生轻蔑心,因此会点一下,但也只是点到为止。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十方诸佛也赞叹我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为寡信众生说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只是点到为止。因此,其实娑婆世界也有念佛法门,十方诸佛也赞叹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教众生要往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也教导佛子应当如何念释迦牟尼佛 admin

2018-07-21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佛世尊最亲近的多闻弟子阿难尊者,对婆罗门的质疑所作的解答。主要是在说明,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八正道。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 admin

2018-07-21

四个预流支就是:亲近善友、听闻、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四个预流支里面,除了第一个亲近善友之外,其他的三个全部都是要靠我们发起慧心来仔细的思择道理,仔细为自己做最佳的判断,这是我们强调必须要有慧心。第五信位是要成就定心。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能够心得决定——确定不疑的意思。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 三摩地

2018-07-21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六中讲到,【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修行,就会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就是告诉菩萨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佛经中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其实 三摩地

2018-07-21

《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诸经说法虽有文辞用语异同,然验证发心,赞叹发心,诸经同说,实为大事,学佛第一件重要大事,不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