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上面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经文里面,(附注:《优婆塞戒经》卷6中开示如下:“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则名为庄严菩提。”)接着提到持戒之后,若能修定、修善,也是属于庄严菩提的一部分。这里面修定的部分,是大家所熟悉的,因为持戒能令烦恼止息,因此有利于禅定的修证;或者因为能够依教奉行、持戒清净,便能够逐 admin

2020-02-20

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选择远离,这个就是戒体在一路到后世的这个力量所在。& admin

2020-02-20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 1、令远离恶法: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然后又下 admin

2020-02-20

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也不毁谤说“如来藏是假名”而说不是真实有,同时也不教导众生毁谤菩萨藏!因为毁谤菩萨藏是损害恼乱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损害恼乱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时也是损害恼乱佛的正法。同时菩萨按照佛 admin

2020-02-20

所以一个受持戒行的人,他对于这一件事情----也就是口的现行,他会起作意而忍于随顺语起行的一个习惯,谨慎自己口的起行。也因此有一些人习惯开口就是恶口,有些人习惯开口就是妄语,有些人习惯开口就是夸大,如果没有一个忍心的话,没有办法看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而没有办法看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就失去了改变的契机。所以如果我们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妄语的习性的时候, admin

2020-02-20

……转依真如心以后就不需要再作有求有作的事了,这就是菩萨所证得的另一种净三昧。所以菩萨兼得两种净三昧。】(《起信论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291。)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大乘法中的这三种三昧:第一个“空三昧”,这个空三昧就是说,菩萨除了观察蕴处界诸法,空无真实体性之外,也能够观察诸法的根源----空性心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心虽然 admin

2020-02-20

它的一个状况,就是我们的贪瞋痴烦恼习,它会主动地去着于外境引发不善的身口意行,或者是因为外境的恶缘,引发我们自心、恶心相应的这一种身口意行;所以在这一种情况之下,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的恶就起来了。善生菩萨恐惧新学的菩萨受了戒以后,内心的贪瞋痴恶缘种子又会跟外面的恶缘和合,而这种恶缘的因缘将会使我们忘失了菩提心、还有持戒的这一种无作戒体,所以他就 admin

2020-02-20

而菩萨虽然没有造作恶,也能常怀惭愧远离憍慢,知道自己尚有许多烦恼无明;知道自己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要以上位菩萨为学习目标,发起勇猛精进心。另一个善心所法为心不放逸。对于菩萨来说,就是不断的努力为众生作事,努力护持三宝,假使是念佛就得时时刻刻净念相继,如果能够这样,当然能够快速成就道。因此在《大方等大集经》卷26中开示:【云何名 admin

2020-02-2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经教章句、成佛之道能生信心那不是小事,当今世上又有几人?许多号称是佛教团体,但都将佛法世俗化、世间事化、外道化、世间学问化;甚至呼应印度性力派,将佛法内涵与名相,说成欲界最低下层次男女淫欲法,所以修行的导向,不但背离了出三界的三乘菩提方针,更增长了无明下堕的势力。因此佛陀住世时就预为赞叹:能正信大乘常住三宝 admin

2020-02-20

因为在家修行人,得要自己积集资财,来行广大布施供养,是不能接受别人的供养,来为自身的生活资财所需,所以要先通达如何的如法求财;尤其是现在家相菩萨行的人,因为外相的关系很容易和众生行四摄法,来接引众生学佛,所以在从事各种职时,就能够接引各类的众生来学佛。当如法得财以后,佛陀又教示财物要分成四分:一分供养父母、自身所用,还有妻子眷属;两分投资于法财以 admin

2020-02-20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经》当中有开示说,要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应当要先正三,习三宝教,信向因果。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清净,还要修习佛陀正法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这里所谓的三就是指身、口以及意。所以,先正三就是说,如 admin

2020-02-20

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来进行思虑,因为具足了静中思虑的能力!而我们是从初住位开始修学这种动中定力,从初住位开始修学动中定力,搭配了所谓从布施、持戒、忍辱……等,来对治贪嗔痴等烦恼、来调柔心性!所以一边调柔心性,一边做饶益有情的事,一边来修学定力,到了五住位以后,就有静中思虑的能力。静中思虑的能力,一方面能够因为定力的增长,而生起看话头 admin

2020-02-20

第五种是不信因果的人,他当然总是不分善恶随意地造作,一般的学佛人,通常是很不喜欢这种人的。第六种人是强乞索者,这种人不会对你低声下气、说好话,不论你愿不愿意,他就是硬要。一般人遇到这种人,总是觉得很烦、很不乐意;但是你仍然愿意布施,那就是不思议施。还有第七种大势力的人,常常仗着权势来强求。而第八种是常恶言恶语的人,他一出口就是三字经、五字经的,让 admin

2020-02-20

而福田则是被下了善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能造福于种田的人。福田有三种:包括报恩田、功德田和贫穷田。所谓报恩田,是说这个福田对你有恩,你应当要报恩,所以叫作报恩田。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根本上师。也就是说,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我们长大如果有能力回报父母时,应该以恭敬心来孝养父母,这就是在种福田。除了父母以外, admin

2020-02-20

在行持布施中,如果不能对治贪以及悭,那么就不能修持清净的戒行!因为会为了要贪爱与自己身财相应的名闻利养,而有时候会未悟言悟、未证言证,想要急于成为他人的善知识,想要急于成为法主,同时就引导他人也犯下了未悟言悟、未证言证的大妄语,还以为自己是在修集福德,结果却是犯下严重的过失;这个是菩萨在行持布施中,所必要注意的内容。因为如果不能对治贪悭,不能真实 admin

2020-02-20

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如果和人家起一些争执,就应当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被无明的力所推动?而不用那么先着急先表明说,自己在这过程中是对的、是错的种种。应当先静默下来,然后看看是如何,不用先一定认定别人说的没有道理,这就是是非的一个源头,因为要争执出来有一个是就是对的,非就是不对的,所以就行于言,就显示于口语之间,最后显示于身行。那你说:为什么 admin

2020-02-20

所以我们应该专心在修集福、认真学法以及消除性障上面来用功。这个十恶、十善道详细的说明了,我们根据佛说的原理来说明;您如果无法详记也没有关系,其实只要专心在修集福德、修除性障以及修习一切种智上面用功,这样就够了。所以如果你能够系心于佛法的时候,这样子戒律于我何有哉呢?但请不要因此误会,以为我们说戒法不重要。之所以会说戒根本就与我们不相干,是因为你 admin

2020-02-20

所以一个人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心志不变并且也在念佛了,那么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就会扩大一分给那个人所需要的空间,它就扩大了;然后他所专属的一朵莲花就在那边出现了,未来阿弥陀佛就是用这一朵莲花,来接引那个人的中阴身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是属于念佛的净及愿力,所引生之器世间的改变。另外有一个相关的法义,就是任何一个有情的善恶,都会改变山河大地、器世间的 admin

2020-02-20

有些人听了佛陀有关布施的开示以后,明了了由于有如来藏异熟性的缘故,所以今生所造的善,在来世会得到百千万倍不等的果报;但是却认为,来世命终之后,今生所造善的果报,就会完全失坏了,要再靠来生努力去造作善,来积累后世的福德。但是这种见解其实是不正确的。世尊为我们开示说:【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 admin

2020-02-20

因此在此段经文中,世尊开示我们要能够摄护六根,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不造作恶事,并且堪忍于种种的苦,而不做不正当的谋生事;即使生在恶时,譬如五浊恶世连很小的戒律也不应违犯,不让烦恼污秽了自己的心,反而要修集忍辱行,也要远离恶友,并且教导被误导的众生们都要离开恶劣的邪见,同时自己要知恩报恩,也要教导众生知恩及报恩;如果有人能够这样具足修行,一直都奉行不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