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好,怕的是贪瞋的根性,那是很难转变的,即使帮他证悟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再发起贪瞋的习性来,这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初果人贪瞋转重的意思;但是二乘法是烦恼障所摄的行门,解脱道中的异生性,体性是狭小的,所以在断我见时就不会再对解脱道有所怀疑,就不会针对解脱道的法义有所质疑,也就不会诽谤真正的解脱 | admin 2020-06-08 |
|
在这之前,是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所以经中称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就是这个意思。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编案:这是圣严法师所说的话)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性无所知,因此而障碍成佛之法道。所以叫做所知障。不是有些**师(圣严法师)所说的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 | admin 2020-06-08 |
|
(《六门教授习定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外心散乱?也检视一下自己,会不会有这样的状况?外散乱,就是我们的心受到外五尘或者依着五欲相应而起的心行;也就是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所扰动,对外尘的五欲起了觉观、欲心。佛陀曾经对弟子们一再的告诫:五欲它会破坏种种修行上的事情,所以佛说这五欲就像五支箭;对于五欲的比喻也有许多,例如说贪着五欲,就好像用火 | admin 2020-06-08 |
|
此外,第八识从无量劫以来就是遍一切处的,而且也遍一切时都不会暂断,乃至入无余涅盘时也是不会断灭的;第七识从无量劫以来固然是遍一切时而不曾暂断,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盘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时的。《甘露法雨》关于健忘;末那识既是遍缘一切法的体性,普遍地计执一切法,理论上来说,似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三果阿那含人,已经断尽了对欲界的执着,所以下一生不会再受生于欲界。在断除欲界爱的过程当中,心不动摇,常住一境胜解作意,所以定力也会逐渐的增上。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 | admin 2020-06-08 |
|
佛菩萨既然了知欲界的甘露的本质,当然也就不会鼓励大家去求甘露、吃甘露、修那些求降甘露的法门,更不会告诉你「求得甘露就是有佛法证量」,更不会告诉你「吃了甘露就能增长佛法的修行。」因为甘露是欲界天的饮食法。我们这么说,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你凭什么说甘露是欲界的法?」那我们就来说明一下;甘露,不管它是谁降下来给求甘露的人,请问:「这个东西是不是食物呢?」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你所有的总持都能够念不忘失:佛告诉你的总持都在你心中,不会忘了;这样你就完成了法无碍的修学。法无碍的修学之后,你还要知道这些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真实的内容是什么?如实的证解,如实的了知,这样就是义无碍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你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词无碍——你能够用很多 | admin 2020-06-08 |
|
换句话说,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断尽以后,所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全部断尽了,只有无漏种子;第八识心所含藏的全部种子都永远不会再变异了,也不能再增长了,因为已经究竟圆满了。一切的有为法也跟无漏法完全相应,不再跟有漏法相应,全部转成无漏的有为法;也没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这样叫做一念无明的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从此永无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存在。 | admin 2020-06-08 |
|
证解脱道所依止的真实,当然就是涅槃本际真实不灭,也就是本来就不灭的,本来不生所以本来就不灭;而且是本来解脱的,不是修所成的,所以祂不会被坏灭掉。那佛菩提所依止的真实,就是真实心如来藏,祂的真如是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被修证而成的;所以说这个心的真跟实本身,祂是本来就有这样的法性存在,可以检验的;所以,依止于这样的如来藏心的真实如如,所以说可以从因地而 | admin 2020-06-08 |
|
在一般情况来说是正确的,但因为有例外,所以这种说法就不正确了!譬如我释迦牟尼佛有时说二‘善来比丘!’他当时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阿罗汉,这种比丘都是菩萨比丘,不会是声闻比丘啦!你们明心了就应该听懂了,翻译成白话叫作:来得好啊!比丘!他就成为通教的阿罗汉位菩萨了!当他的我见断时,我执就跟着断了,当时就是阿罗汉了。如果你往世有般若慧,这一世又具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自己所证不真,或者是打探密意而知,那这样的人,他所实证的三德必定不会生起,而会继续执取了我见而没有断我见的功德;这样的人他连解脱德——解脱恶见的功德都没有,更何况能够具足对三界恶习、无明而有的解脱功德呢?所以这样的人,他的解脱德一定不会生起。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实践实相忏悔的人,必须要如实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得以转依,才能对于恶业习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他善知识本身要信受经典,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根本不信大乘法,他怎么可能发自内心来赞叹大乘经典?所以说这个部分,就算如果你找这个菩萨的法师来帮你来助念--你如果是造恶业的眷属或自己有造恶业的,最后因为善知识的接引,有人来帮你助念--可是来助念这个人,他居然是否定大乘,他就不会赞叹大乘经典,不会赞叹大乘经典,甚至否定大乘,乃至说:大乘非佛说,阿弥陀 | admin 2020-06-08 |
|
又菩萨心性贪瞋痴等烦恼微薄,不会起心动念于之法;种种遮覆盖障明性智慧、妨碍道业,乃至定业的修学过程当中的烦恼还有性障都极为轻微,个性朴实正直又随缘和顺,这就是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菩萨不会去造作恶业,就解脱了业障,不再有修道、行道上的障碍。而菩萨因实证见道与修道,具有明达的智慧,对于良善正确的说法及偏邪错误的说法,都能真实了解其中的义趣差别而分别简择 | admin 2020-06-08 |
|
意思是:古时的阿罗汉们,都知道灭尽五阴、十八界的自己以后,仍有阿赖耶识心体存在不坏,所以能安心的灭尽自己而入无余涅槃,不会因为恐惧坠入断灭境界而不能断尽我执,所以就没有我慢的存在。若因为对阿赖耶识功能的贪爱执著心态仍然有极微细部分存在,就会成为极微细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必会导致我慢无法断除,就会一直住在三果人的境界中,无法取证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众生在因地的如来藏有种种烦恼缠缚,与果地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究竟清净的无垢识,其本体都是那么清净没有差异;可是凡夫所见有染、有净,有差异;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本来就清净,都是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尘;因此,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同样为众生演说这样胜妙的法,那就是如来藏法。】由经文可知:每一位众生都有一个真实心,这个真实心就是如来藏。菩萨证悟时, | admin 2020-06-08 |
|
慢指高举或自己没那么好、变成好像很好!有骄慢的人会认为自己很好,就不会下手修行。菩萨在骄慢升起后应忏悔,忏悔增长惭、愧财,修行就会进步。骄偏在我所上面,不知都是无常的;慢偏在心行上。※七种骄:色力骄、无病骄、长寿骄(例如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少年骄、富贵骄、族姓骄(种族、学历、工作等)、多闻骄。※七种慢:慢、过慢、慢过慢、卑劣慢、增上慢、邪慢(没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三果阿那含人,已经断尽了对欲界的执着,所以下一生不会再受生于欲界。在断除欲界爱的过程当中,心不动摇,常住一境胜解作意,所以定力也会逐渐的增上。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 | admin 2020-06-08 |
|
是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须弥山王,尚不能转是诸业,何况凡人!(《大智度论》卷5)意思是说,累积蓄集了种种业的势力,即使经过百千万劫的时间,都还是不会消失、不会烧毁、不会灭坏,纵令受了果报也还是不会完全消除,因为还有余业,乃至还有残余的习气势力。所以说,诸业的势力都会长久地存在着,和合时节因缘就要去受果报;就如同稻谷以及草木的种子,在土地之中不会消 | admin 2020-06-08 |
|
是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须弥山王,尚不能转是诸业,何况凡人!(《大智度论》卷5)意思是说,累积蓄集了种种业的势力,即使经过百千万劫的时间,都还是不会消失、不会烧毁、不会灭坏,纵令受了果报也还是不会完全消除,因为还有余业,乃至还有残余的习气势力。所以说,诸业的势力都会长久地存在着,和合时节因缘就要去受果报;就如同稻谷以及草木的种子,在土地之中不会消 | admin 2020-06-08 |
|
他认为此时连我相都不存在了,因为已经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不会起心动念去反观自己是否存在,好像离开了觉知相、离开了我相,就认为证得非非想定时即是亲证无我,就是无余涅槃。可是他不知道这仍然是落在虚无的、无相的颠倒妄想中了。所以外道修得非非想定之后,往生非非想天,八万大劫以后仍然得要沦堕三恶道。这在后面经文中佛会说到,这里就不先说明。所以说恶世的众生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