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退转者以为学术人世智聪辩能造论文,甚为稀特;岂不知真悟者纵使不会学术论文、格式等样样不通,然一平议的短文就足令世智辩聪者从此名声扫地。六祖惠能得祖衣时仍不识字,遑论写作;千年后,广钦老和尚证悟时也不识字,更别说写论文;然两位大德说的话可流传后世,而琅琊阁写手说的世智聪辩之学术人,则个个汩没于生死大海(除非求生极乐)。若受平实导师提拔的正觉悟者是&ldq | admin 2020-07-12 |
|
只要是佛弟子都知道,不论是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戒,第一个戒律都是要戒杀;这是因为众生非常宝爱他的生命,不愿意自己的性命为他人所杀,如果被杀了未来因缘成熟,以前杀者变成被杀者,以前被杀者变成杀者,将现在的被杀者杀死,如此杀者与被杀者的身分不断地替换,杀与被杀的现象一直存在不会中断。所以佛制定戒律,其中第一个戒律就是要戒杀,不要让杀生 | admin 2020-07-06 |
|
并且由于念佛——我们讲究的这个念,我们在稍后的课程里面,会再深入跟大家说,现在我们先跟大家说——由于这个念头的念,是念到心坎里面的念、是至诚的念,所以如果你是嘴巴念念,但是心里面完全没有那个忆念的话,那样的念佛同样不会成就。正因为我们是至诚心在念,所以心念在这件事情里面,就会发挥了很大的力量,会主导这件事情,以致于使得纵然因果是 | admin 2020-07-06 |
|
所以,从这段故事之中的描述,可以了解到一个道理——在波斯匿王已经观察到其中因果关系之时,但也知道众生不会明白或者是不信受;所以他施设的方便善巧,就是要借着两位内官交谈的因缘,想要来教化众生对因果的了知与信受。因为知道这一件事情一定会被广泛地流传的缘故,所以今天我们就能够在古德所翻译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中,也看到了这么一段的典故。波斯匿王最后说 | admin 2020-07-06 |
|
世尊这个时候又继续开示:假设这个大木头不在堤岸这边停留,也不在对岸那边停留,更不会在江中沉没;没有被冲到这边的岸上被人捞起,也没有被非人捞起,更没有在江中、在江水、在原地一直翻滚没有前进,也没有自己腐败,那这么多条件具足的话,这棵大木头它会逐渐地漂流到大海去。你们修行道业也是这样,不要靠任何一边,要能够依止这个正道而行,自然能够修行有所成就。整个重 | admin 2020-07-06 |
|
】(~《妙法莲华经》卷5)如来在世间演说经典,包括示现八相成道来利乐有情的这个过程,而其中的或说他身,或示他身,或示他事,表示说诸佛示现八相成道,不会说只有诸佛自己来示现;一定是种种因缘成熟配合的状况之下,那这就包括说,随着诸佛来示现的菩萨,就会有种种不同的面貌。譬如说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维摩诘菩萨、弥勒菩萨的示现,各有其不同的角色;而诸声闻弟子依 | admin 2020-07-06 |
|
妇人听了很高兴,入了舍卫城街巷里,向每户人家问:你家里有没有从来没有死亡的人?如果有的话,跟你们借个火回去!这位妇人会成功吗?想也知道,当然不会成功嘛!所以,这位妇人最后败兴而归,并向佛禀白最后的结果。佛藉[jiè]着这个机会,向妇人开示生死无常以及应该培植福德的道理,可惜这位妇人很执著,一直无法释怀。佛看到这个情形,于是变出大火来,围绕在这个妇 | admin 2020-07-06 |
|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持名念佛、心念心听的功夫成就的时候,你要转为心念心忆,当你忆佛的念忆到心念很强的时候而不会忘失这个忆佛的念,这时候你的定力其实已经慢慢的升起来了。如果你有定的知见,你懂得转折!如果没有定的知见,这时候就容易起烦恼,而甚至走入歧途。因为当你忆佛的念很强的时候,你想定下来继续往这个深细的这个念一直用功下去,但是心里面同时你会发觉,佛号陪 | admin 2020-07-06 |
|
有心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学人,可以就近到各地的正觉讲堂上课,相信是不会令您失望。因为须摩菩萨真的是发了大愿,世尊慈悲,为了要使其可以更快速地满足大愿,示现接受其供养,微笑的同时,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这个时候,阿难不免也向世尊禀白说:如来尊重,不妄有笑,有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世尊回答的意思是说:须摩以殷重心施我綖故,于未 | admin 2020-07-06 |
|
一般想要修行解脱道,一定要修行戒定慧这三无漏;无漏就是让我们的修行,能够一直往上增上,这样修行就不会退失了。所以如果能够守淫戒,才能够生起禅定,也就是说离欲;一般来讲离欲界生,色界的初禅天身才能够现起,所以初禅天身又叫作离生喜乐,就是表示离开欲界,生起喜跟乐。至于修习禅定,不管功夫怎么作,顶多就能够修到未到地定,所以叫作事障未来;不管你禅定用功到什 | admin 2020-07-06 |
|
一般众生是容易有慢心,可是有了慢心却不会容易发觉而忽略了圣教门,而独独尊崇某一个局部的念佛法门,那这样子的话而排斥了其他的念佛法门。其实念佛法门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比如来讲,譬如持名念佛完了,其实还有观像念佛——你透过观佛的形像而来修证,让你的定力增进来消除业障;也有透过观想念佛,譬如《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所说的种种观,总共十六观,这个观想的 | admin 2020-07-06 |
|
有一次他到市集去买东西,看到一只待价而沽的鳖,心里就为这只鳖感到伤痛,看它在那边被卖,就询问说:这个要卖多少钱啊?鳖的主人知道菩萨有慈悲心,喜欢帮助众生,然后财富多得难以计数,所以买东西也无论贵贱都不会讨价还价;鳖主就开高价说要卖一百万钱:你如果能够买去最好啊!如果你不买的话,我就把这一只鳖煮了!那个菩萨听了之后,为了要挽救这只鳖的生命,就说:好啊 | admin 2020-07-06 |
|
我们今天要以极乐国土的九品往生,来看念佛法门中体究念佛在属于哪一个层次?同时我们也要透过这个机会,对于极乐世界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的内容做一个介绍,让大家对于极乐世界更为了解,这样我们在修学念佛法门的时候,就很容易将重点放在关键处而不会盲修瞎练,而能够在念佛得力,这样在自力的努力下,又可以相应弥陀世尊祂力的大愿加持。求生极乐三辈九品当中的内涵,到底 | admin 2020-07-06 |
|
然而,因为经文的内容不会太深涩,看过一次以后,大略也知道其意涵;加上节目的时间有限,所以就不再另外再作语译了,只针对其中要为大家说明的佛法义理的部分,再作进一步的阐述。首先来看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这是被收录在《大藏经》第四册No.200《撰集百缘经》卷第一之中:【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织师,名曰须摩,贫穷困苦,家无升斗;常行客织,用自存活。 | admin 2020-07-06 |
|
然而一般的情况是,子女的需求若是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话,父母就不会给与帮忙,因为一者会变成溺爱,再者甚至于是会害了子女。同样的道理,世尊观察众生的因缘,知道众生若是能够及时得到某一种程度的福德,就可以在佛菩提道的过程之中,更快速地成就,而同时可以利乐很多的有情。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能够供养到世尊,他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怜悯众生的缘故,世尊才接受 | admin 2020-07-06 |
|
也就是说这个菩萨他是大心的菩萨,他并不会对于善知识所开示第一义正理而有了错误的见解,表示他说对于第一义的正理,他有了听闻的智慧,有了思惟的智慧。也就是说他对于大乘法,他有五力的具足,也就是说他对于信力,信进念定慧——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他成就了对大乘法的认知有这五力的具足,所以说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呢?上品中生的第 | admin 2020-07-06 |
|
因此对于《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大乘佛菩提道的内涵不肯去正视,乃至于无法如理而修的这样的人只有两个种类:第一个就是因为没有亲证本识,所以他无法依着《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大乘法道而如实的去闻熏修习;这一类人通常他如果信受了有一个真实法如来藏的存在,如果再加上慢心不重的话,他往往不会去否定《瑜伽师地论》说它是一个伪论。但是第二类人却不是如此,有一类人其实 | admin 2020-07-06 |
|
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又言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言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如是所言离见闻觉知之开示,处处经中同此一说,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见闻觉知而能触知六尘者,当知即非胜义菩提心,当知皆是意识妄心也。此是初勘验之粗法。次说第二种勘验法:五别境相应之心所法。云何为五种了别境界之 | admin 2020-07-06 |
|
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本来无生,祂无始以来不曾出生过,未来也永远不会断灭,叫做无生无灭。既然一切诸法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那么将一切诸法摄归如来藏时,一切诸法也就无生,也就没有起灭了。菩萨既然知道一切诸法没有起灭,又为什么要在人间示现受胎出生而有起灭呢?菩萨这么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要让众生知道:凡是有生之法最后一定会坏灭。所以要求证解脱生死,并且要 | admin 2020-07-06 |
|
譬如说:一位没有驾照,不清楚交通法规的人,绝对不会因为他不懂交通规矩闯了红灯或跑上快速车道,被车子撞到就不会受伤的;只要被车子撞到就一定会受伤,不会因为他不懂交通规矩,就不会受伤或受伤比较轻。受伤的轻重,是依被车子撞到的力度及撞击的地方而定,并不是依懂不懂交通规矩来决定的。有驾照,清楚交通法规而违反交通规矩的人,只是多一条罚款而已;而且了解交通法规 | admin 2020-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