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如果第八识里面所有的有为法,所相应的全都是无漏习气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漏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表示:第八识永远不会再有种子的变易了,究竟清净了。就好象是提炼黄金:黄金已经提炼到究竟清净的时候,就不用再提炼它,永远不会再变化它的体质了。而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想要断尽的话,只有悟后修学一切种智,一直到究竟了知时,才能办到;否则永远都不可能断尽有漏习气种 | admin 2020-06-08 |
|
阿摩罗这个名称,是说一种印度的果实,它白白的,清清净净的,不会沾灰尘,所以拿祂来表示阿罗汉的第八识,叫做清净识,已经舍弃了阿赖耶的名号了,不再执藏分段生死的烦恼障种子了,所以又叫做白净识。但这个第八识的白净识,还不是佛地的无垢识。这个白净识、阿摩罗识,又叫做异熟识。因为这个识的缘故,能使众生有异熟生、异熟死,所以能有种种的异熟果报。如果没有异熟生, | admin 2020-06-08 |
|
《心经密意》生灭门讲的是修行成佛的过程:你应该要怎么样修行,把一念无明的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全部断尽——现行断尽以后还要断尽习气的种子,就永远不会有起烦恼的现行。然后又把无始无明的随眠全部断尽;无始无明不是种子,它只有随眠与现行;无始无明的随眠全部断尽了,就不会再有上烦恼的现行,这样就是心真如,就是佛地的第八识了,又方便称为第十识真如、无垢识 | admin 2020-06-08 |
|
周利盘特伽却说:我不会开示,我请舍利弗尊者来帮你开示。也就是说:饭我吃,他开示。(大众听了大笑)他已经证得解脱了啊!为什么他却不能开示?那就是解脱知见不具足了知,也就是说:他有尽智,但没有无生智。这是二乘一切智里面的尽智与无生智。换句话说,不具足解脱知见的人,他只能自己得解脱,有尽智,但没有无生智。这就是没有解脱知见,知道确实已经把对自己的执着断除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念三宝可以让你得智慧,就算是那个师父没有解脱智,没有般若智,至少依照经典来依文解义为你宣讲,回家时心中也会清净一点,也会比较有智慧一点;比较不会像以前跟众生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所以还是有一些世间智慧来庄严你。所以忆念三宝也是会有智慧生起而庄严自己。如果念戒、念施、念天,那就是福德的庄严。念戒,是常常忆念自己于戒法上有无缺犯?如果有缺犯就赶快改 | admin 2020-06-08 |
|
到十行位时,会看见自己的七识心王都如阳焰一般闪炽不停,并无实质,由此而降伏了我执;十回向位时,看见过去无量世的自己努力实行菩萨道,都是如同在梦中一般,反观到这一世的自己在行菩萨道时也都是在梦中而行,这时如梦观具足成就而没有罣碍了,心中只剩下一个罣碍:真实佛法的弘传会不会在人间断灭?所以他心中只会这样想:众生会不会误谤正法而下地狱?众生会不会破坏正法 | admin 2020-06-08 |
|
第七住位的菩萨们都能认定阿赖耶识是常住法,不会再有怀疑、有所否定,这才是于七住位而不退;这种不退是已经于佛菩提得到一分的不退了。但是这段经文中说的不退,是指念不退的境界。所以初见道而能安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能现观错悟者所堕的意识心修成无生的过失所在,可以名为证不退、位不退的菩萨,仍不能称为真实不退。因为到达念不退之前的初地的行不退,仍然还有一大段 | admin 2020-06-08 |
|
凡夫位的信不退是:不会很精进修行,每周去寺院一趟听听经,回来就把它忘了,继续过着世俗生活,不会想要在平常生活中修行,只是喜欢继续听经而不会停止,这是凡夫位的信不退。有人是努力修行而把六度万行确实加以实行,可是实行的过程中,由于证与不证而有差别;在般若的亲证上面无法确实取证,就是有修而无证,就入不了七住位,最多仍只是信不退的贤人而已,仍无法如实的安住 | admin 2020-06-08 |
|
慢指高举或自己没那么好、变成好像很好!有骄慢的人会认为自己很好,就不会下手修行。菩萨在骄慢升起后应忏悔,忏悔增长惭、愧财,修行就会进步。骄偏在我所上面,不知都是无常的;慢偏在心行上。七种骄:色力骄、无病骄、长寿骄(例如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少年骄、富贵骄、族姓骄(种族、学历、工作等)、多闻骄。-------《-世间财和七圣财》 | admin 2020-06-08 |
|
第三种解脱是住於第四禅等至位中,对於三禅天以下的所有六尘、四尘、法尘,都已经因为心地的清净而舍离了,不会再坠入三禅以下的境界中了,所以名为净解脱,是舍离二、三禅等至中微细念与微细舍的境界相,舍与念都清净了。第四种解脱,是解脱於色界的境界相而远离了瞋恚心行,解脱於瞋界而不再有色界法存在了,心地清净而不再执著色界法,住於空无边处而不再住於色界境界中,已 | admin 2020-06-08 |
|
当他们这样现观之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去投胎,不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及六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叫做缘起性空。这十二有支通通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众缘所成,才会有这十二有支,所以众生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人取无余涅盘,是把色法灭尽,永远不会再有未来世的色身;但是菩萨、诸佛修证佛菩提而证得解脱的色身--有色法,但是这个色法也是解脱的。他不灭尽色法,他将有为的色法转变成为无漏的有为法,以无漏有为法继续修行菩萨道,最后成就究竟佛道。成佛以后也不灭掉色身,世世保有色身,用来度化众生,直到众生全部都出离生死,然后自己才会进入无余涅盘--永灭未来色。而这种色身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你所有的总持都能够念不忘失:佛告诉你的总持都在你心中,不会忘了;这样你就完成了法无碍的修学。《大乘无我观》 | admin 2020-06-08 |
|
然后你把这个加行位,也就是我们所教的正知见都熏习了解了,你可以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包括今天我所讲的这些名言的义理和意思也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从名、义、自性这三个法里面,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主张「悟了就是佛,悟后不须修行」的人是错会了,真悟的人绝不会如此说。《正法眼藏‐护法集》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有人坚持明心的菩萨不会退失,表示他对佛法认知非常浅薄与无知,也不懂得佛法。同样的道理,见性也是一样。见性是用父母所生肉眼亲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这样的见性所行的境界是在明心之上,所以不是明心菩萨所能了知的境界。然而,菩萨眼见佛性成就十住满心而转入初行位,仍然有可能退失菩提心;因为菩萨的异生性很广、很深,一直到 | admin 2020-06-08 |
|
假使那位比丘已经远离五欲的贪欲,觉知心已经解脱於欲界贪爱了,确实获得亲自实证(发起初禅)了,就是心解脱的三果人;若能进而远离无明,确认五阴的每一阴都无常、虚妄、无我,从智慧上的实证而且不再被五阴所系缚了,他已获得解脱,这就称为比丘已断除欲界爱的系缚、已断除结使、断除我慢(注),证得无间等而非间断、非断灭的智慧,就说他已经到达众苦的边际,未来世中不会 | admin 2020-06-08 |
|
这句话对愿意精进修行的人来说是个警语,因为一个真正有心要出三界的人,对爱的舍离是能有决定性,但问题在是否能得到真善知识的教导之方,而不会落入恶见、邪见。在现今整个佛教界的氛围来说,真的有困难度,现今又有多少道场能依于大乘见道来为初果的较量呢?所见或是落入六识见或外道化,每天汲汲营营的都是增长僧俗二众的世俗习性,出家人不但不能有自己正确的修行见地,反 | admin 2020-06-08 |
|
第三邪见,总括来说,就是一切不如理、不如法的颠倒妄见都可说为邪见;其中拨无因果,认为造恶不会有恶报,行善也不会有善报,使人不修善道,这是佛法中最偏邪的错误见解。再来是见取见,就是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也不管自己的看法能不能通过理则乃至经典圣教的考验,纵使别人的说法是合理有根据的,他也不管,都一概加以贬抑,认为自己的看法永远是胜过别人的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证得四禅之后,一生难得几回进入无想定;除非是遭遇横祸很痛苦,才会入无想定中去休息,否则不会入无想定;因为无想定中不但息脉俱断,也是无觉无知如同闷绝一般,就不会领受色身受创而产生的痛苦了。那么有想与无想,是在讲什么呢?是说有知觉与无知觉。所以,如果是说入于有想的境界或入于无想的境界,我们就要把它作一个区隔:什么是有想,什么是无想?刚刚解释过无想定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