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一面明镜,它会有影像出现,在明镜所映现的影像中,明镜本身的镜相不会让人发现,可是它显现出它所映照的影像,让凡夫众生贪着于它所显现的影像而忽略了明镜的本身。一切凡夫之所以执着世间的法,就是由于觉得这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所生的法,是有它的真实性,而没有观察到六尘并不真实,不知道六尘是由藏识明镜所生,不知道藏识才是真实法。如同小猴子不知镜墙是镜,误认镜 | admin 2020-06-08 |
|
」作这样的观行有个好处:既不会贪着涅盘——不会因为如水中月的无我现观而发觉一切虚幻,便去入涅盘,他也不会因为有这样的神通变化等等功能运作而产生了执着。所以五地菩萨所应修习的一切种智圆满时,最后必须观行:一切诸法——包括自己庄严的意生身及化身、轮宝等——都是犹如幻化、好像是有,其实不是真实有,只是自心如来藏变化所成&mdash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你所有的总持都能够念不忘失:佛告诉你的总持都在你心中,不会忘了;这样你就完成了法无碍的修学。法无碍的修学之后,你还要知道这些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真实的内容是什么?如实的证解,如实的了知,这样就是义无碍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你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词无碍——你能够用很多 | admin 2020-06-08 |
|
那么再来说断见,断见就是把不会生灭法,当成会生灭的法;譬如说第八识是常住不灭的法,若是把第八识当成是会生灭的法,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断见。再来说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说法;譬如说,不断(见惑、思惑)烦恼可以证得阿罗汉,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是邪见;譬如说,造恶业不会得到恶报,这样也是邪见。那么再来说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解脱呢,有了错 | admin 2020-06-08 |
|
是故马鸣菩萨于论中说明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各摄一切法,又说佛地真如之缘起,意在此也!--------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自序生灭门讲的是修行成佛的过程:你应该要怎么样修行,把一念无明的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全部断尽——现行断尽以后还要断尽习气的种子,就永远不会有起烦恼的现行。然后又把无始无明的随眠全部断尽;无始无明不是种子,它只有随眠与现行; | admin 2020-06-08 |
|
而蕴处界的缘起性空,纵使具足观行而证得罗汉果了,所观行的对象都只是生灭性的蕴处界;既是生灭法的缘起性空,不属于蕴处界根源的本住法,所以仍然只是虚相法,不是实相法,因此无法证得实相,当然就不会有般若智慧。断尽所知障的人,是经由亲证如来藏而证得法界的实相,然后一步一步进修,次第而进,总共历经了五十二个阶位,最后才能成佛。这个过程是要断尽所知障的,也是要 | admin 2020-06-08 |
|
四大元素的极微分子,它是本质不灭的,只有在型态上的转变而已,它的四大极微元素是不会毁坏的,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会毁坏的话,无量劫以来,世界不是会越来越少?结果并没有!它们只是因为众生使用它们的缘故,而转换成另一种存在的方式而已。所以四大极微元素,包含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等,通通不是有情生命,它们的动转的现象,只是众生的业力所感招,而产生的一个法尔 | admin 2020-06-08 |
|
声闻人是从断我见的基础上面来修中观的,证悟的菩萨们,却不是从断我见上面来修中观的;南传佛法的声闻人,他们的二乘菩提观行的本质,是断灭见的修法,因为他是现观十八界、五阴、十二处、六入悉皆虚妄的,所以是完全无我性的;但是因为他们信受佛语开示,相信无余依涅槃中完全无我而有本际不灭,信受佛语而知道其中有阿赖耶识不灭,所以他知道涅槃不会落于断灭一边,如是即为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佛不是这么说的,佛说蕴处界性空唯名的时候,祂有说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第八识,祂有说无余涅槃的实际、涅槃的本际,祂有说真如,有说如来藏,祂有宣说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的识,祂有说名色缘(意)识、(意)识缘行、行缘无明,无明依(第八)识而有,推究到此,齐(第八)识而还,不能超过此(第八)识,所以十二因缘支不会有推之无穷无尽的过失(编案:欲知如是内 | admin 2020-06-08 |
|
就因为祂有这个异熟性,所以使得解脱果的修证,到了阿罗汉位的菩萨们,都可以发愿再来受生,不会在舍报时进入无余依涅槃,因为他的第八识仍有异熟性存在的缘故。到了这个阶段,第八识就改名叫做第九识,可是,其实还是原来那个第八识的体啊!并没有多出了一个识啊!只是内容种子有所改变了,为了方便区别祂跟阿赖耶识的阶段有所不同,藉以显示修证阶段的差别,所以叫祂做第九识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这个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祂也从来不思量、不作主,祂从来不会想要去投胎,从来不会想要保持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因为处处作主的我们——意根,不愿意自己消失掉,不愿意和六尘境界相隔绝,所以就不愿意进入真正的涅槃,而喜欢自己所以为的涅槃,就拉着如来藏去投胎啦!又因为一直想要有见闻觉知,不想让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掉,所以后来在中阴身阶段中知道:这个中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三果人,他们终究是不会再返回欲界了,所以叫作不还果。--------《三乘菩提系列讲座》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不能攀缘于空,因此舍离空无边处,那就要往自心里面来安住,心才不会散。往自心安住时,就要缘于自心的识,但是缘于自心的识时,你将会发觉过去的识无量无数,过去的每一个不间断引生的识,也是无量无边。现在的识也是无量无边,种子无穷无尽。过去识、现在识如此,未来识也是一样无量无边。所以安住一段时间以后,你发觉这还是不究竟,不能让我们究竟解脱,还是得要舍,那 | admin 2020-06-08 |
|
贪欲的断除这一节,这一次事过了,还不算数,因为你现在刚刚悟嘛!在禅悦之中根本不会起贪欲心,这个不算。等以后过一段长时间再来试验一下,有没有真的断了?瞋恚也是一样,须多经历几次的逆境,经过很多次逆境下来,真的没有动怒才算数。什么叫真没有动怒?必须在当下没想到要生气,事情过了根本就忘记它了,才是真正的无动怒。人家当面褒奖你:你真厉害!你境界怎么那么高? | admin 2020-06-08 |
|
《正法眼藏‐护法集》明心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仍然还存在,一念无明永远不会变为佛性。因一念无明是烦恼,见性以后断除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但其余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不是见所断烦恼。既然一念无明中其它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就应该在悟后历缘对境之中去修除;短的话一生修除,长则七次人天往返才能除尽,所以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也没有变为佛性,说见性之后一念无明变 | admin 2020-06-08 |
|
在这之前,是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所以经中称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就是这个意思。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编案:这是圣严法师所说的话)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性无所知,因此而障碍成佛之法道。所以叫做所知障。不是有些大法师(圣严法师)所说的因为所知太多而障 | admin 2020-06-08 |
|
通常觉明现前的现象出现及存在的时段之中,不会使人觉得累,那是因为禅悦而使人心情愉悦的缘故。欲界人间的色身,必须靠睡眠来停止耗费能量;在睡眠的过程中,又可以借着血液循环及呼吸,来修补细胞在白天的耗损,以消除疲劳;及补充肝脏的能量,使得我们明天又有精神可以做事及修行,这是欲界中的一种常态。所以在修道证道的时候,固然会有那种觉明现前的现象,但那不是我们所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你所有的总持都能够念不忘失:佛告诉你的总持都在你心中,不会忘了;这样你就完成了法无碍的修学。法无碍的修学之后,你还要知道这些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真实的内容是什么?如实的证解,如实的了知,这样就是义无碍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你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词无碍——你能够用很多 | admin 2020-06-08 |
|
戒法常有开缘及遮止,既有开遮就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有智慧者不会随便对戒法作狭义的定论。--------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八关戒斋包括五戒再加上不歌舞戏笑花鬘著身、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以及不非时食。菩萨们大概都没见过高广大床。也许有人心里想:我有见过哦!我在家俱店里头曾经看到国王尺寸的床铺,真是大啊!但那仍然不是高 | admin 2020-06-08 |
|
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戒相应。这是戒,叫做戒学。如果已经修到‘理一心’的话,它是属于‘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