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像是破坏佛教的那些天魔外道所传的邪法,在那些道场当中来布施,不但不会增长广大的福德智慧,甚至还造下了破佛的恶业,会下堕三途恶道去受苦。所以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先观察分辨布施的标的,是不是属于这三种福田,而来作出正确的简择,以免明明想要造善业,结果所种的却是毒田、鄙恶田,将来会得到长劫的恶业果报,那么就太悲哀了。(原标题:三种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会不会又有人不适用呢?没关系!佛陀又开示第四个方法,第四个方法叫作思行渐减念。这个方法跟刚才的方法不一样,刚才的方法是避开不理它;这个方法是正对着它,然后跟刚才前面所说的,看这一个恶念的过患也有点不一样。也就是说,自己让自己的这一个恶念,用心念让它渐渐的淡下来,用举例来说我们比较容易懂。佛陀说:就好像有一个人在走路,他走得很快很快,于是我们就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定力生起后,拜佛动作就会和缓调柔,一拜能拜个十分钟、二十分钟,妄念都不会生起。依于平实导师所教授无相拜佛的十个次第的渐次,慢慢地拜佛中净念相继的功夫就能够生成了。如此,由粗住入细住,就会有着欲界定身心轻安的发起,也因此会完全忽略掉拜佛的动作;而意识心只是单单的的的安住在忆佛念的定境法尘上,也就是已经入于心一境性的欲界定中。欲界定的发起有持身法,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因此断我见,也一定要能够有定力的支持,这样断我见才不会退失。而大菩萨的开示,也让学人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的功夫,以及断我见的观行。九住心就是在修定的过程中,这九种安住的心行变化。弥勒菩萨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摩诃止观》卷6)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性障如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什么是性障?我们在前集有提到,那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中,有五种会遮盖我们禅定修证的障碍,因此性障又称为五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89开示:【一、为在家诸欲境界所漂沦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二、不堪忍诸同法者,呵(hē)谏(jiàn)驱摈(bìn)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会不会又有人不适用呢?没关系!佛陀又开示第四个方法,第四个方法叫作思行渐减念。这个方法跟刚才的方法不一样,刚才的方法是避开不理它;这个方法是正对着它,然后跟刚才前面所说的,看这一个恶念的过患也有点不一样。也就是说,自己让自己的这一个恶念,用心念让它渐渐的淡下来,用举例来说我们比较容易懂。佛陀说:就好像有一个人在走路,他走得很快很快,于是我们就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禅宗祖师所证悟的如来藏境界,却是不对六尘境界有所了别;因为菩提真心如来藏对一切境界乃是随缘应物任运自在,不了别六尘,而又不会落入六尘的见闻觉知境界当中。真心如来藏不是凡夫眼识乃至到意识这种能了知,而证悟的祖师他能够实证总相的意涵,乃至悟后修行通达,最后成就佛道,一切种智,都是要依于证悟这个真心如来藏,这个第八识菩提心。因为这个第八识菩提心无为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门教授习定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外心散乱?也检视一下自己,会不会有这样的状况?外散乱,就是我们的心受到外五尘或者依着五欲相应而起的心行;也就是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所扰动,对外尘的五欲起了觉观、欲心。佛陀曾经对弟子们一再的告诫:五欲它会破坏种种修行上的事情,所以佛说这五欲就像五支箭;对于五欲的比喻也有许多,例如说贪着五欲,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在人间里面,绝对不会去修持那种双身法,让众生沦堕在欲界的恶觉观中,而是在欲界中忍受欲界的境界,教导众生远离恶觉观,乃至远离三界的觉观。所以这样子,才是菩萨的禅波罗蜜,然后这样才能庄严菩提,而且这样子才是离对。因为第八识如来藏,也是远离三界的觉观,对三界的一切境界都不了别,不在六尘上面了别三界的种种境界,这样才是离对的。我们说如果能够修舍摩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这样,初禅天主就不会担心他的宝座被人抢走,也就不会干扰你的修行。同样的道理,修“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时,菩萨心中也如是起想及告知诸禅天主,并不是要取代他的宝座,这样诸禅天主就不会干扰你,也就不会有修行的障碍出现了。综合上面分析可知,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是依附意识而有的法,本身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个知见正确的人,不会被魔的威逼利诱所左右,所以会继续在禅法上面来用功。到这种状态,魔就会换一个方式,他就会在冥冥之中发动这位参禅人的眷属、亲戚及好友、同修道友,来激劝参禅人去广修各种福业、做善事、劝募、起造佛寺、救济,做各种义工,举办各种活动。我们因为人情的缘故,不好推辞,所以就一天到晚被拉着到处去修福行善。结果就荒废了我们的功夫及参禅的那些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们如果在无相念佛的阶段功夫做得很好、很纯熟,那么他的悟境就不会退失掉,常常可以安住在真心的空境里面,所以身心非常的明净,可以得到禅悦之乐,这样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渐渐转变为安详、宁静。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呢?那是因为明心见性的现象都是自己从来不知、今已知,从来不见、今已见,完全是在自己意料之外开悟了实相心如来藏,见了不可见的佛性,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不但能够制心一处,还要有一个正念,清楚分明不会遗失,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定力。这也是一切想要眼见佛性的菩萨们所应该具备的基础行门功夫。任何一个眼见佛性清楚分明的菩萨,他一定具有这样的功夫,这个时候他一定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什么叫作定力,什么叫作定相,以及什么叫作定境。这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他都能够了然于胸没有疑惑。各位菩萨,您也许想要问:那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证得四禅之后,一生难得几回进入无想定;除非是遭遇横祸很痛苦,才会入无想定中去休息,否则不会入无想定;因为无想定中不但息脉俱断,也是无觉无知如同闷绝一般,就不会领受色身受创而产生的痛苦了。那么有想与无想,是在讲什么呢?是说有知觉与无知觉。所以,如果是说入于有想的境界或入于无想的境界,我们就要把它作一个区隔:什么是有想,什么是无想?刚刚解释过无想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检讨这个现象之后,我发觉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烦恼断除了,所以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再有那种没有语言的妄念了。如果你要问我现在还有什么烦恼?那就只有一个:恐怕佛教了义断灭失传的烦恼,此外就没有烦恼了。因为没有什么烦恼,所以那些念头就不会再出现了。在早期弘法的过程中,有时在打坐时,常会想起某师兄师姊的修行,会起念:不知道他们现在有没有克服了难关?瓶颈突破了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问题就出在因为这个学人他没有正确修定的知见!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持名念佛、心念心听的功夫成就的时候,你要转为心念心忆,当你忆佛的念忆到心念很强的时候而不会忘失这个忆佛的念,这时候你的定力其实已经慢慢的升起来了。如果你有定的知见,你懂得转折!如果没有定的知见,这时候就容易起烦恼,而甚至走入歧途。因为当你忆佛的念很强的时候,你想定下来继续往这个深细的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时虽然已经不会反观自己了,其实觉知心意识自己还在;当意识自己还存在时,其实觉知就一定还存在,只是很微细也不反观自己而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觉知性仍然存在,当然不能称为非想,所以还要加上「非非想」三字。他要等到出定了,才会发觉自己的觉知性还是存在的。这就是我见不断又不肯承认有七、八识,因此在无所有处中想要入无余涅盘而作涅盘想,结果就变成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三种解脱是住於第四禅等至位中,对於三禅天以下的所有六尘、四尘、法尘,都已经因为心地的清净而舍离了,不会再坠入三禅以下的境界中了,所以名为净解脱,是舍离二、三禅等至中微细念与微细舍的境界相,舍与念都清净了。第四种解脱,是解脱於色界的境界相而远离了瞋恚心行,解脱於瞋界而不再有色界法存在了,心地清净而不再执著色界法,住於空无边处而不再住於色界境界中,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因此断我见,也一定要能够有定力的支持,这样断我见才不会退失。而平实导师的开示,也让正觉的学人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的功夫,以及断我见的观行。“九住心”就是在修定的过程中,这九种安住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