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对于逆境来说,他一样可以觉得这事情,他可以云淡风清来看待;乃至于说,对于许许多多的事情,让他非常的痛苦,甚至有冤家,乃至于被仇人所杀死,他一样不会太为介意。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知道,这许许多多必定有原因,不至于说是无缘无故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所以即使他被杀死,他心里面也不会产生嗔恨,因此就不会随着嗔恨的业,来结下未来永世而难以解脱的纠结。所以我们要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前的方式是怎么做呢?古人他有智慧,他知道佛有大威德力,佛可以庇佑、庇护一切众生,而且在佛的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祂不会计较这个人过去生的业报是善还是恶,祂一样是平等来视之,不会有特别对于这个小孩,就认为他有以前的业种,所以他是不可治的众生,然后就放弃他;不会。因此,以前的人就把孩子托到寺院里面出家,或是说以其他的方式,类似让佛陀来养育,后来这小孩就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怎么可能不吃饭,以禅悦为食?那不会饿死吗?世间的人常常生气时,骂人说:喝西北风去吧!难道色界天不吃饭,靠类似于西北风一样的那种没有质感的东西生存?不可思议!由此而又衍生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吃什么?简单的认知是,我们有两种食物,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物质食粮很好理解,只要不吃,就会挨饿,就一定会被饿死。所以,保命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彼此间唇亡齿寒的联系。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贫穷的人没钱买足够的衣服、饮食,因此衣食缺乏导致衣不蔽体、食不充饥,所以外表也不会好看。贫穷的人因为要为五斗米折腰,总是要卑躬屈膝地乞求别人施舍,因此地位又下贱,常常被人看不起或欺负;因此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总之贫穷的人所受的苦恼真的比较多,不容易学佛。所以一般人布施的目的是要脱离贫穷,脱离贫穷后不仅利益自己,同时也可以利益众生。常布施的人未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加持有些人见到瑞相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让这个行者能够生起信心,成就信力;对于三宝的信心生起的缘故,对于佛法僧三宝生起信乐,对于自己能够产生足够的信力;所以,诸佛菩萨偶尔会现起一些特殊的境界,让某些众生遇到;但是不会常常遇到。如果某个人常常遇到,每天遇到,那就是有问题,那就是著魔了。因为诸佛菩萨功德殊胜,如果没有办法达到起信的目的,那何必常常示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所开示的三乘经典中,都是同一种说法,只是应听法者的因缘方便,用不同的名相来说明祂的体性;因为第一义谛真理只会有一个,不会有互相矛盾的两种以上的说法,佛说「诸法无二、法界无二」,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因为一切诸法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因此如来藏能够摄持一切诸法,所以我们说如来藏是世间诸万法的本源。佛陀以及诸大菩萨所开示的法宝,都是依于实证万法的根源&m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当二乘人他把这一切东西依照着佛陀,依照着善知识的教授,将他彻底地看清楚之后,那么他就不会再认为説这样的一个山河大地、这样的自己有什么地方是绝对真实不坏的,因为终究是将幻灭。因此,二乘的修行人,当他看清楚这一点之后,他接下来再往下,他就会想説,那这样的一个虚幻的东西,我要怎么样让它们结束?于是就从初果证到二果、三果、四果,也就是阿罗汉位,到了阿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首座看九峰禅师不肯定他的修证,就在大众前请人拿了香并点了起来,向着九峰禅师说:我如果不会先师石霜禅师的所证的真实意旨是什么,这香烧尽烟起的时候,我就不能够脱离这色身而去。说着就打坐入于禅定,并且当下就在端坐当中舍报迁化了。可是到这个时候,九峰禅师还是不肯他,走过去用手抚着首座的背,说: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意思是说,这位首座倒有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神通在佛教中是存在的,有时为了摄受众生也是必要的佛教它并不是不重视神通,神通在佛道修学中有它的必要性,但却不是修学的究竟目标;而且要有智慧与禅定的基础,再来修学神通,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不会为鬼神所利用而障碍了佛道的修学。我们常会在经典中看到,佛菩萨为了摄受教化众生,以其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比如说在《妙法莲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何获得神通?佛教它并不是不重视神通,神通在佛道修学中有它的必要性,但却不是修学的究竟目标;而且要有智慧与禅定的基础,再来修学神通,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不会为鬼神所利用而障碍了佛道的修学。佛教将神通分为六种,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以及漏尽通,简称为六神通。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通,或者称为神如意通、神境通,或者就简称为身通。这个神足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道亲们如果想要了解、求取真正解脱,欢迎你们来到正觉同修会,通过建立佛法正确的知见来认清一贯道的,最终归依正信佛教,实证佛法!我们不会排斥您来实证及参与复兴佛教文化的。(原标题:一贯道之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难陀听了觉得非常的恐怖,所以从此就不再期待生天了,只希望能够真实解脱,将来不会下堕到沸汤地狱中去受苦。当佛陀看到难陀的出离心已经很坚定了,所以才开始为他说解脱之法;只在短短七天之内,难陀就证得了阿罗汉。这个故事正是告诉我们,欲爱的境界是不清净的,不究竟的,只有认清欲爱的祸患,确定「欲为不净」,才能够真的出离。(原标题:你还在贪恋爱欲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它对于绮语有作了十种的分类,它是这样的分类:第一种的绮语情形就是非时语;所谓的非时语,就是这个话不应该是在这个时间说的,但是我们不会看时机,然后我们去说它;例如说:大家正在很伤心的时候,你却在那边讲笑话,那就是时机不对了。第二种也是非实语;这个实是老实、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讲这个话是不如实的话,这个话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也是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既然修学菩萨道,我们当然不会造口业,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如何摄护他人,不让别人的口业成就。所以,当有人在评论别人的是非的时候,如果我们对于这样的事情并没有非常明确知道它的前后因果的关系,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随之而下判断语。例如说:董事长、老板在骂下属的时候、在说下属的时候,父母在骂子女的时候,我们旁边的人如果也傻傻地跟着董事长去骂那个下属,跟着父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贫穷的人没钱买足够的衣服、饮食,因此衣食缺乏导致衣不蔽体、食不充饥,所以外表也不会好看。贫穷的人因为要为五斗米折腰,总是要卑躬屈膝地乞求别人施舍,因此地位又下贱,常常被人看不起或欺负;因此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总之贫穷的人所受的苦恼真的比较多,不容易学佛。再看看诸大菩萨,七大菩萨都是满身珠光宝器,维摩诘居士眷属成群,百宝满箱。就连所谓砍柴出身的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行,能够心得决定;因此,可以摄心在正道之上,一心寂定、相应不散,而不会犹豫不决,被邪知邪见所动摇。所以这个定跟慧是息息相关的。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邪师。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弟子,但是他们除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当他修止的时候,就有许多妄想妄念出现,使他无法心一境性,既然无法心一境性,表示他所修的三昧一定不会好,还有可能获得贤圣的三昧之定吗?用膝盖想也知道,当然不可能。由此可知,贪著利养的人,是无法证得贤圣的三昧。最后谈贪著利养的缘故,无法得到贤圣的智慧。由于贪著利养的结果,对于经中的开示,不会深入去思维整理,反而在世俗法用心,导致贤圣的智慧无法发起;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