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楞严经》卷8:【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讚淫怒痴,命终 三摩地

2018-07-23

深信因果的人当然会知道作了什么业会得什么果报,我们前面讲《楞严经》时不也说过十习因吗?也教诸位用十习因去判断一个人将来舍报会生到哪里去。如果还记得的话,用十习因也可以了了而知十善、十恶业道,可以了知自己或他人未来世要往生去哪里。十习因若不犯,未来世你要去哪里就由你自己决定;因为十习因不犯,没有恶业种子来牵制你,又有见道的功德,就没有随重业往生的问题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食麻油、芝麻酱会增加淫欲的说法,不知道您在哪部经典看到?在《楞严经》中曾开示食用五辛的过失,五辛乃「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故当遮止,但是并未提及食用麻油、芝麻酱有此现象。再者,《楞伽经详解》第十辑开示:「素食者由于所食疏菜多属寒性者,温性者少,是故常须以热性之麻油爆姜而后炒之,去其寒性,以免身寒日久致疾。」至于麻油很香,易增加人之贪念,这不是麻油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经》第四卷里面曾经提到说:【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楞严经》卷四)世尊要阿难尊者于六根中,先选择一个根门,固定一个根门深入去观察,目的是要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因为知道说,这个六个根门的运作道理是相类似的,而又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善业、什么又是恶业?造作了何种因,会得到何种果?造了哪些业,会往生到哪个善道或恶道?像是《分别善恶报应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及《楞严经》等等的经典中,佛陀都随着众生的因缘,而有为众生开示善恶业报轻重,以及往生六道的差别。 譬如佛陀会开示《分别善 admin

2018-07-23

客尘在《楞严经》有定义过了,所以客尘就是指相对于真实心以外的我所烦恼,都属于客尘。如果是因我见没有断除而被辨正法义时,觉得名闻利养受损而诽谤正法,这就是客尘所生的烦恼),若因客尘烦恼而不能安忍就造了谤法大恶业,因此堕于地狱;这位乐于布施的人,也可以远离地狱众生应受的痛苦。他是修学佛法而不贪财、不贪色,却会下堕地狱,原因就只有一样:毁谤正法。为什么会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以前讲《楞严经》时不是讲过“情与想”了吗?情多想少就堕落,想多情少就上升,嫉妒心正是情而不是想,所以要把嫉妒心破掉。第四、不可太爱惜身命,如果贪惜身命就会想:“我的财物并不多,布施出去以后身边只剩下一千万元,万一老了得重病,医药费用拌一千万元,那我要怎么办?”还真想得太多了!人家手里有十万元存款时就说:“我够用了!多余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这不清净的烦恼是从融通妄想来的,我们在《楞严经》详解时讲过融通妄想,融通妄想中其实有很多是意识心的妄想,但是也能会通到如来藏而产生一些反应;众生往往会把这些如来藏感应出来的功德据为己有,当作是觉知心自己的功德,这就是融通妄想。融通妄想会使众生产生我和我所综合的烦恼,主要是在我执上面;由我执而产生的种种污浊的现象,就叫作烦恼浊。把妄心自己和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经》中佛又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中告诉我们「修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好像说《楞严经》卷第二里面,佛这么开示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明明善知识所整理出来的第一义谛的知见与文献,是要学人去看第一义谛的月,而学人倒落到了去看知见、文献的指——禅指的是月亮,而禅法是手指——不去会取禅,反而以禅法为禅,那当然就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了。然而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我们一直在倡导《楞严经》的首楞严三昧,我们倡导第二十四种忆佛念佛的方法,这也是首楞严定的一种;修学这个功夫以后,看见佛性就能了了分明。但是有的菩萨修到九地还不见性,那是声闻缘觉的种性,定多慧少。定慧相等的话,完全圆满具足,那就像佛一样,所以说“诸佛如来眼见佛性,了了分明!定慧等故。”因此要见佛性,必须要有定力和慧力,这是见性 三摩地

2018-07-23

祖师们的公案,我还没有找到这么一个例子,只有在《楞严经》里面,有个香严童子,闻香而悟。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鼻根不利,所以很难悟。但是有个香积国,只要闻到饭的香味,一个个都悟了,鼻根猛利的缘故。第四门:舌尝味而悟入。《楞严经》里面有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因为尝味而悟入。祖师的公案里面,我只见到一则跟舌头有关的,但是也没有悟入。有个当官的人,姓韦,他的 三摩地

2018-07-23

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我们就依照平实导师根据《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与法义,导师再根据的法义,又因应于现代人生活起居作息的方便,乃至现代人的根器,而写了这一本《无相念佛》这一本书来教导大家,依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的法门来达到能够净念相继,类似于五停心观定力生起的这样子的一个法门。五停心观简单来说,对于贪欲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不净 三摩地

2018-07-23

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我们就依照平实导师根据《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与法义,导师再根据的法义,又因应于现代人生活起居作息的方便,乃至现代人的根器,而写了这一本《无相念佛》这一本书来教导大家,依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的法门来达到能够净念相继,类似于五停心观定力生起的这样子的一个法门。五停心观简单来说,对于贪欲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不净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经》卷十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平实导师在《眼藏–集》、《阿含正义》当中多处说明这个部分,请自行请阅参考。(原标题:我见、我执及身见的差异)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直接从意根来下手的念佛方法,平实导师结合经典开示的修定要领以及实证禅定的见地所创的无相忆念拜佛法门,就是直接从意根下手来忆佛念佛。只需要在心中轻轻地挂着佛菩萨的念,以缓慢的动作来礼拜佛菩萨,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摄受而安定下来,可是却没有佛号声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数息的数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从缓慢的忆佛拜佛动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楞严经》中也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因此我们学佛之人都要往离欲的道路上迈进。------------------------------------注1《大正藏》册11,页543,下29-页544,上13。注2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正智出版社,2007年2月初版首刷。注3《佛说除恐灾患经》卷1:佛与大众,游至柰女林树精舍。柰女闻佛从大圣众至其树园,心喜无量,即便严驾,与其仆从诣园见佛。到下 三摩地

2018-07-23

只有远离见闻觉知的知,确实现观见闻觉知的知,正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才有可能摆脱恶法习气的制约,渐渐迈向成佛境界;这是一切大乘佛法修行人的首要之务,所以在《楞严经》中佛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正是此意。而在意根末那与意识觉知心互动的过程中,如来藏的配合是不能缺席的,也是必备的,而且如来藏才是储存所有档案的海底深处,也是让一切运作的根源。祂虽储存了许 三摩地

2018-07-23

有没有好的办法呢?答:佛在《楞严经》卷8有提到三种增进修行渐次的方法要领:【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所以您自己先要了解您的问题出在哪里?能够把握「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要领,才会有效,而不是盲修瞎练;因为睡眠盖的消除乃是对治悉檀的法,需要合适才有用。兹举出世尊在《杂阿含经》卷27提到长养睡眠盖的原因有五,如所示 三摩地

2018-07-23

【惭愧佛XXX忏悔:自无始劫来,贪(五欲之中以色、名更甚)嗔痴习气深重,烦恼连连,苦痛重重,障碍修行,障碍解脱,故于今日,汇集导师和亲教师法宝中关于习气知见之开示,以反复熏习,心得决定,愿早除性障】【惭愧佛XXX发愿:无论娑婆世间多么险恶,对三宝信心永不减退,愿生生世世在此娑婆,皈依三宝,修习正法,护持正法,修除性障,道业猛进,自度度他!】【惭愧佛XXX祈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