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祖师们的公案,我还没有找到这么一个例子,只有在《楞严经》里面,有个香严童子,闻香而悟。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鼻根不利,所以很难悟。但是有个香积国,只要闻到饭的香味,一个个都悟了,鼻根猛利的缘故。第四门:舌尝味而悟入。《楞严经》里面有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因为尝味而悟入。祖师的公案里面,我只见到一则跟舌头有关的,但是也没有悟入。有个当官的人,姓韦,他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中讲七处征心,实际上,六根六尘,无一处不可以入道。关键是,学人的见地是否到位,功夫是否到位。若到位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不可成为发机开悟的因缘。那么,如何才算见地到位呢?自回禅师一则上堂法语: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中讲七处征心,实际上,六根六尘,无一处不可以入道。关键是,学人的见地是否到位,功夫是否到位。若到位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不可成为发机开悟的因缘。16、饶州荐福悟本禅师。投礼江西云门大慧宗杲禅师座下。当时,宗杲禅师座下英俊毕集,受其印可者甚多。而悟本禅师虽是久参,却一无所得。悟本禅师想到自己是宗杲禅师的侍者,每日不离宗杲禅师左右,反倒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无相念佛法门呢?这个就是《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这个人呢,通常他是具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能够去深入的思惟念佛法门,而且能够知道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念佛的层次。虽然说他是主修念佛法门,可是他也知道这个定要如何来修,也能够摄取这个修定的知见,知道说这个定就是要制心一处要净念相续,也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卷四: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再来看看同样一只羊,佛教方面我们又是如何来面对这样的一只羊?《楞严经》卷4佛对富楼那尊者说:【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楞严经》里面,佛告诉阿难说:“你要教世人修三摩地,一定要先断淫心;这是第一决定清净明诲。”佛告诉阿难:“修学大定的人,当断淫心,不止身不行淫,连心都不能起淫念,这样才能够修得首楞严大定。佛世尊如来就是以这样的清净明诲传导下去,十方诸佛教导众生修习禅定的时候,也要求他们一定要先断淫心,让身心清净。所以,如果我们要修禅定,但是我们的淫心如果不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在《楞严经》当中,同为阿弥陀佛胁侍的大势至菩萨有开示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就好像母亲忆念孩子一般;但是若是孩子只想逃开,那么母亲虽然不断的忆念着孩子,又有何用呢?但是,如果孩子也像母亲忆念着孩子那般,时时忆念着母亲的话,那么这对必定是生生世世常相左右而不相远离的。由此可以知道,诸佛菩萨都是时时刻刻不断的怜念众生的。只是,虽然诸佛菩萨没有一刻不想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一个有解脱功德受用的菩萨,他的烦恼一定越来越少,他对世间事情也不会太在意,会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一个菩萨还不用到开悟,只要他的净念相继功夫很好,可以像《楞严经》中说的纯想即飞,必生天上,那他就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了,他几乎一天到晚都是在忆佛的净念中,这样他的烦恼一定非常的少!他可能就是每天去上班,回家带小孩!上班的时候就处理事情,可能边处理边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现在拥挤到这个地步,六百多人挤在不到三百平方公尺的讲堂中,又闷又热又挤,我只希望大家在这里听经时拥挤不堪的窘境能够改善;尤其这部论即将讲完,接下去讲《楞严经》时,人将会更多、更挤,真的没办法改善。因为有好多人来听了义经,刚打开电梯门,看到电梯门口也是人挤人的放满了塑料椅子都坐满了,进不了讲堂大门,连鞋子都没地方摆,再也挤不进来了,又能怎么办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卷六)所以,他的果报非常严重,学佛人不得不慎。如果学佛人修学佛法以及修集福德为先,以后成就大妄语而下堕三恶道,岂不是很冤枉吗?然而,神通境界之高下,不仅与行者定境有关,所证的智慧有关,而且与所证的三乘无漏智之差别而有种种不同。譬如有初禅功夫的人,乃是将欲界最粗重的男女贪断除,因而发起色界的初禅,当然会知道下地欲界里面的种种差别;所以证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定也包括前面的四禅在内,所以《楞严经》所讲的定包括欲界定、未到定,乃至四禅四空定。我们这里就不细说了,请大家自行请阅《楞严经》就明白了。(原标题:四禅八定、观禅练禅熏禅修禅、四无量心、楞严定简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时,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状态。这种念佛修定的方法,可以在动中练,也可以在静中练,而且容易入门,也容易转进。关键在于修学者必须透过持名的表象,了解心中忆佛的要点,才能够真正修成。------------详见本网站《净土》专栏(原标题:念佛修定的方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唯《楞严经》如是说,在《别译杂阿含经》卷7:【佛告之曰:「聚落主!是故当知:一切种种苦恼之生,皆由于欲,悉因于欲,欲为根本。」】欲界一切苦恼之出生原因都是因为欲,因此修证禅定主要是「断除男女欲之心」为根本。很多人努力在修证禅定,不知道在心下手,因此常常功败垂成,无法实证初禅的证境。大德若欲了解所引《楞严经》之意,平实导师所著《楞严经讲记》已经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时,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状态。这种念佛修定的方法,可以在动中练,也可以在静中练,而且容易入门,也容易转进。关键在于修学者必须透过持名的表象,了解心中忆佛的要点,才能够真正修成。3、看话头看话头是中国禅宗独有的修定法门。在禅宗发展的初期,人们的根性较好,定力也比较好。那时候,修行者大多重视定而不了解禅宗的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弥勒菩萨曾以懈怠而在数部经文中表演反面角色,如在《楞严经》里说弥勒:‘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弥勒菩萨‘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佛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卷八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这段经文意思是说:菩萨要能实证“无瞋恨行”,就必须要自觉觉他,然后才能对任何一个前来求法的人,都是“得无违拒”;也就是说自己必须要觉悟在先,然后也要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同样可以觉悟。话虽如此,但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想要让别人觉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众生不仅普遍缺乏正确知见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