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说阿弥陀经》)另外,像《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向世尊禀白: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5)这都是净土行人极 admin

2020-02-21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5)释迦世尊更在《楞严经》中对阿难尊者开示: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就是说,有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这四种食能滋生长养有情的身心。所以,能滋养增长昏沉睡眠盖或掉举盖的法, admin

2020-02-21

无相念佛、无相拜佛的方法,就是可以成就动中定的法门,也就是《楞严经》卷5〈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开示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因为无相忆佛,不需要透过眼耳鼻舌身五根摄取外五尘境界就可以生起无相忆佛之净念;五根五识亦不攀缘五尘境界,同时意根可以安住,及摄于忆佛净念而保持不断,将眼耳鼻舌身意都回归到意根来,这就是都摄六根的方便善巧;因为心中一直都 admin

2020-02-20

《楞严经》卷8佛开示说:想要求证佛菩提或修证禅定,不能吃五辛。五辛如果熟食会使人增长淫欲,如果生吃会使人增长瞋恚;吃五辛会使得善神远离,饿鬼接近,福德就会渐渐地削减。修学佛法必须要有许多的助缘来帮助,护法善神也是助缘之一,如果吃五辛就会使得护法善神远离,所以要避免吃五辛。另外,不能用残食----残食就是剩下的食物,也不能用不清净的物品来供佛。甚至像榴莲 admin

2020-02-20

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 admin

2020-02-20

而且,如果把这些被畜养而几乎完全失去了自行求生本能的禽畜,或者把从国外引进的一些被弃养的动物随意放生的话,牠们的存活机率有多大呢?是否就等于在放死呢?是否会制造许多环境生态的浩劫呢?实际上,一年被人类吃进肚子里的生命,是无可计量的!这都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佛法的正知见,不了解包括这些畜生道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真如佛性,都是未来佛;也完全不懂得《楞严 admin

2020-02-20

属于真经的部分,例如世尊在初转法轮当中所说的四种阿含以及《央掘魔罗经》等等;而在二转法轮般若诸经,譬如《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等等;在三转法轮当中的唯识诸经,譬如《楞伽经》、《胜鬘经》、《法华经》、《楞严经》等等;所说的都是在讲第八识有种种的自性,或者在讲真心本性的清净,却含藏了七转识染污的种子,有待于菩萨在历缘对境当中去汰换这些染污的种 admin

2020-02-20

但是,在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愿意因此而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而自我节制呢?甚至还有一些出家人,只因为自己还贪食众生肉的业习难以改变,就故意忽视世尊在《楞严经》以及《楞伽经》当中的开示,从今而后,不得食一切众生肉的教诲,反而诬蔑佛陀在世时,托钵托到什么就吃什么,包括众生肉。像这样只为了自己贪爱鱼肉没有办法放舍,却顾不得说这是谤佛的重罪,这都只是因为自己性 admin

2020-02-20

譬如在《楞严经》当中,同为阿弥陀佛胁侍的大势至菩萨有开示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就好像母亲忆念孩子一般;但是若是孩子只想逃开,那么母亲虽然不断的忆念着孩子,又有何用呢?但是,如果孩子也像母亲忆念着孩子那般,时时忆念着母亲的话,那么这对母子必定是生生世世常相左右而不相远离的。由此可以知道,诸佛菩萨都是时时刻刻不断的怜念众生的。只是,虽然诸佛菩萨没有一刻 admin

2020-02-20

据统计,地区目前一年所宰杀吃掉的猪大约有七八百万只,吃掉的鸡更高达到三亿只!如果再加上牛羊鸭鹅以及鱼虾等水族类,一年吃进肚子里的生命,恐怕远远超过十亿只!这都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佛法的正知见,不了解包括这些畜生道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真如佛性,都是未来佛;也完全不懂得《楞严经》当中世尊所开示的:由于一切有情众生都有如来藏在收藏善恶业种,如果以人食羊, admin

2020-02-20

无相念佛的修持方法,就是《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的入门方便,非常殊胜,可以训练学人拥有带着走的定力,于行住坐卧当中都有定力,这正是参禅所须要的动中定力。所以来正觉学正法的第一步,就是先学无相念佛,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就这样安稳地往成佛之道迈进。接着说修除性障。什么是性障呢?就是五盖----贪欲、瞋恚、掉悔、睡眠以及疑盖。贪欲 admin

2020-02-19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但是还得要发至诚心,所谓至诚心就是说,心里面真实的誓愿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另外要有深心,深心的意思就是说要一心的去祈求甚深的佛菩提果,那么这个心是坚信难拔的,难以拔除的。另外要有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说,要把你所修的种种的善根功德回向能够往生到极乐净土。这样子依着真实的这个去修证的话,必定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 admin

2020-02-19

那另外还有人是修无相念佛,这个就是《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这个人呢,通常他是具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能够去深入的思维念佛法门,而且能够知道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念佛的层次。虽然说他是主修念佛法门,可是他也知道这个定要如何来修,也能够摄取这个修定的知见,知道说这个定就是要制心一处要 admin

2020-02-19

《楞严经》卷八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这段经文意思是说:行者经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从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已经很明确的断除我见了,也正在参禅,而几乎要悟得如来藏,正心住于佛菩提道中。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时,就在六住满心位中一念相应而找到如来藏,亲见 admin

2020-02-19

所以《楞严经》里面,佛告诉阿难说:你要教世人修三摩地,一定要先断淫心;这个淫心呢,是第一决定清净明诲。佛告诉阿难:修学大定的人,这个断淫心呢?不止身不行淫,连心都不能起淫念,这样才能够修得首楞严大定。所以像佛世尊如来都是以这样的一个清净明诲来传导下去,十方诸佛教导众生要修习禅定的时候,也一定要先断淫心,让身心清净。所以,如果我们要修禅定,但是我们的 admin

2020-02-19

在《识蕴真义》第一章总说中,导师首先就阿陀那识依经论作了详细的解说,书中导师举《楞严经》卷5中佛的开示:【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这段经文大意是说:第八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持身识的意思—是识别性极为深细的识,很难证得祂,很难了知祂在何处;这个微细识中含藏着众生各人所有的习气种子,好像瀑流一般不断地流注而使得众生因 admin

2020-02-18

初始并不如实了知佛法是如此浩瀚广大,只觉得能在此红尘俗世中找到一个安顿身心的处所,心中就已经感到无限快慰了,没想到佛法竟是如此的胜妙、深远、广大,非思议之所能及!尤其是当平实导师陆续开演《大乘起信论》、《菩萨优婆塞戒经》、《维摩诘经》、《胜鬘经》、《楞严经》、《金刚经》、《实相经》、《法华经》、《佛藏经》……等诸多大乘经典,以及从2003年 admin

2020-02-18

因此佛陀在《楞严经》中开示:【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对于以离念灵知为真心的人,导师有一个很妙的譬喻,来证明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导师说只要在这样的人后脑勺打他一棒,他昏过去了,这时候离念灵知就灭了、就断了。这种会断会灭的心,说是实相心,是不如理的;因为还是属于有起有灭的意识 admin

2020-02-18

《楞严经》卷三说:意法为缘生于意识,《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和《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也说:意法为缘生意识,意根末那识为欲了别外境由五扶尘根缘五外相分透过五胜义根与如来藏配合产生相似之五内相分上之法尘,再转生意识与前五识了别五尘境,因意根与意识不直接缘五尘境,醒时意识需与前五识多分或少分俱起,才能共缘外五尘境,种智称为五俱意识。如色尘入眼,眼识只能了 admin

2020-02-18

世尊在《楞严经》中说如来藏有融通妄想的功能,在《维摩诘经》中也说如来藏有了众生心行的功能;由此可知,如来藏心体当然是有了知的能力,虽然不是如同六识一样在了知六尘的境界中运作,却可以了知六尘以外的境界,就由于祂具有这种于六尘外的了别功德,因此而被称为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这已证明如来藏有见分;而如来藏这种了别的功能就是见分,这个见分是属于如来藏所运作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