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由于习气烦恼属于事修之范围,非于刹那顿悟时所能消除的,《楞严经》中佛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摘录自正德居士著,《真假禅和》,页170,佛教正觉同修会。)复次,菩萨证得解脱果之后,由于“烦恼障之现行”断除,而“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尚未断除,故菩萨必须再依第八识本有之赖耶缘起,方能受生于人间,一再历 admin

2018-07-21

2、不解涅盘之本际凡夫不知、不解、不证涅盘,于涅盘生诸臆度,堕于情解,便以情解、臆度而弘传常见外道之涅盘,都堕《楞严经》所说之外道五现涅盘邪见,误导众生。都是欲以意识心入涅盘:或以见闻觉知心为涅盘心,或以意识细心为涅盘本际,或以意识极细心为涅盘本际。当知佛说涅盘者,谓阿罗汉断尽我执,舍寿时,令自我灭失(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俱灭),称为涅盘。此谓六识及 三摩地

2018-07-21

杨博士又引用到了,他说:在《楞严经》里面,这个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双目失明而在佛的教导,终于修成了天眼通之后,他所看到的这个地球、这个南阎浮提,就如同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庵摩罗果是印度的一种椭圆形的一个水果)。换句话说,这也可以证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这样子的一个阿罗汉,有神通、有天眼通的阿罗汉,他确实已经能够依他的天眼而见知到整个地球的形状是如何 三摩地

2018-07-21

以是意故,佛在《楞严经》中一语道明:“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这个常住真心。”《如来藏经》云:“我见众生烦恼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而我们却被世间幻象所迷惑,且由于种种误导而无法认识找到真心,所以一直习惯于以这个处处思量做主之心为我,以为这个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真心,身在宝山不知宝,“ 三摩地

2018-07-21

然后在这种法里面呢,如果我们今天来说淫欲,还有人他在他的著作里面说他跟九位一起作,或是说应该跟九位女子一起作,这不是荒谬到极点吗?所以在《楞严经》的时候,佛陀说:没这档事,佛法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法,这样的人呢,永远不可能证得任何三昧。你想三昧里面:包括慧三昧,包括禅定的三昧以及禅定以后所生起的种种殊胜的办事静虑,种种无量无边三昧,这些都没有入门。都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圆觉经》、《大般若经》(或其中的金刚经、心经)《大般涅槃经》《楞严经》等第一义的深法,能不起烦恼,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如果能如此的话,“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如果发无上菩提之心以后,听到了义经之意旨,而至心欢喜信乐,不害怕、不疑惑、不怀疑。这样的人,只要生起一念,欣慕极乐世界殊胜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楞严经》当中也有开示,种种的境界都说,这些有些境界其实是善境界,但是却不是圣境界,不可以圣解,就不可以圣人自居而解。因为这很多的情形其实是五阴的境界,都是三界有为的境界,修行人千万不可以因为这样而生起执著烦恼,应该要用智慧来观察、来简择;并且要查证经典圣教的开示,必须要与三乘菩提经典的内容吻合才对。而修行者也应该把这个情形,当作自己修行的一个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是不是一定要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呢?佛在《楞严经》卷八也有开示:“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呪随持呪者,或护禅定、保 三摩地

2018-07-20

这就是《楞严经》所述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叙述祂修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 三摩地

2018-07-20

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楞严经》当中也有开示,种种的境界都说,这些有些境界其实是善境界,但是却不是圣境界,不可以圣解,就不可以圣人自居而解。因为这很多的情形其实是五阴的境界,都是三界有为的境界,修行人千万不可以因为这样而生起执着烦恼,应该要用智慧来观察、来简择;并且要查证经典圣教的开示,必须要与三乘菩提经典的内容吻合才对。而修行者也应该把这个情形,当作自己修行的一个 三摩地

2018-07-20

那要读哪些经典?譬如说:《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楞严经》……这些经典都是大乘了义究竟的经典,就是在求生极乐世界之前,就应该要能够熏习。所以说,有的善知识错误的教导说:念佛都不用读经!其实错了!你去念佛,除了在功夫上面----那是在事行的上面用功之外,你在理行上面要建立第一义的知见是非常非常重要, 三摩地

2018-07-20

并且无相念佛的功德不只是能够在定力上面增长,就如同《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所以无相念佛的功德乃是可以如经上 三摩地

2018-07-20

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 三摩地

2018-07-20

这就是《楞严经》所述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叙述祂修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 三摩地

2018-07-20

什么是无相念佛法门呢?这个就是《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这个人呢,通常他是具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能够去深入的思惟念佛法门,而且能够知道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念佛的层次。虽然说他是主修念佛法门,可是他也知道这个定要如何来修,也能够摄取这个修定的知见,知道说这个定就是要制心一处要净念相续,也就 三摩地

2018-07-20

因此,我们一直在倡导《楞严经》的首楞严三昧,我们倡导第二十四种忆佛念佛的方法,这也是首楞严定的一种;修学这个功夫以后,看见佛性就能了了分明。但是有的菩萨修到九地还不见性,那是声闻缘觉的种性,定多慧少。定慧相等的话,完全具足,那就像佛一样,所以说诸佛如来眼见佛性,了了分明!定慧等故。因此要见佛性,必须要有定力和慧力,这是见性的必要条件。(原标题:成佛 三摩地

2018-07-20

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经由念佛三昧转入参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亲证实相念佛,由净土法门回归到心地法门。学人若于悟后发愿往生极乐,则能上品上生,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可以迅速入地, 三摩地

2018-07-20

至读《楞严经》言: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恶业圆造者,入阿鼻。六根各造,兼境兼根者,入无间。身口意三,作杀盗淫,入十八狱。三业不兼者,入三十六狱。一根单犯者,入一百八狱。地狱中历劫烧燃,罪毕方受鬼形。鬼业既尽,方与世间元负人怨对相值,为畜生以酬宿债。三途绵远如此。至《较量寿命经》所载地狱寿命,活地狱一昼夜,比较人间算数一万六千二百俱胝年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圆通《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又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