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只有远离见闻觉知的知,确实现观见闻觉知的知,正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才有可能摆脱恶法习气的制约,渐渐迈向成佛境界;这是一切大乘佛法修行人的首要之务,所以在《楞严经》中佛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正是此意。而在意根末那与意识觉知心互动的过程中,如来藏的配合是不能缺席的,也是必备的,而且如来藏才是储存所有档案的海底深处,也是让一切运作的根源。祂虽储存了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如《楞严经》卷八,佛言: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恶取空或空见有如此严重的后果,故世尊殷切告诫,阿难!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著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无上依经》卷上)。学人落在有见,尚能以空来对治;如果落入空见里,千佛莫救。毁谤唯识者,另有一种手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和第一义谛相对的是世俗谛,世俗谛亦称世谛、俗谛,讲的是世间的真理,譬如五蕴、十八界是苦、空、无常、无我等等,二乘所说之缘起法、因缘法等也摄属世俗谛,如《楞严经》卷二载,佛告阿难:“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十、诸法实相诸法,是指世间、出世间之一切法;实相,其真实之体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龙树菩萨云:“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平实导师依《楞严经》的意涵说为“觉精”,即是第八识的见分,与六识的见闻觉知等六种自性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地上菩萨所证的佛性,则不是末学目前所知道的内涵;而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更不是末学所能想像于万一。稍后会将平实导师于诸法宝中有关四种不同层次的佛性开示,举出来为读者解说。这本书中所说的见性,是以父母所生眼, | admin 2018-07-21 |
![]() |
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经由念佛三昧转入参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亲证实相念佛,由净土法门回归到心地法门。学人若于悟后发愿往生极乐,则能上品上生,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 | admin 2018-07-21 |
![]() |
”因此,我们一直在倡导《楞严经》的首楞严三昧,我们倡导第二十四种忆佛念佛的方法,这也是首楞严定的一种;修学这个功夫以后,看见佛性就能了了分明。但是有的菩萨修到九地还不见性,那是声闻缘觉的种性,定多慧少。定慧相等的话,完全圆满具足,那就像佛一样,所以说“诸佛如来眼见佛性,了了分明!定慧等故。”因此要见佛性,必须要有定力和慧力,这是见性 | admin 2018-07-21 |
![]() |
《楞严经》讲五蕴十八界之见闻觉知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六根六识六尘及见闻觉知性不是二乘所讲的唯因缘生,也不是外道讲的自然生,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此即证得七住菩萨的法智类智---你只知道一个总相、一个总体而已:“哦!这就是如来藏!”譬如非洲森林中的土人,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人家跟他形容:“有四个轮子,可以开著到处跑。”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佛在《楞严经》卷十曾开示:“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楞严经》卷十)也就是说,在理上能够开悟,属于一念相应的顿悟;于顿悟时,也仅是断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我见,并不是一悟即至佛地。在事上还有一念无明的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无始无明尚未断除;所以还要将近三大无量数劫,依序将这些 | admin 2018-07-21 |
![]() |
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经由念佛三昧转入参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亲证实相念佛,由净土法门回归到心地法门。学人若于悟后发愿往生极乐,则能上品上生,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 | admin 2018-07-21 |
![]() |
由以上所说正理我们就知道,《楞严经》说“十八界虽然无常败坏,但是转依如来藏之后,则又说十八界不灭不坏”,的确是佛法真实之道理啊!别教菩萨如是现前观察,因此能证得初地无生法忍,生起初分道种智。所以说,一切证悟之菩萨皆应修学一切种智,因为能证初地法无我故。以此现观就渐渐能够了知七真如,能如是现观者就能独力荷担如来家业,名为生如来家,成真佛子。 | admin 2018-07-21 |
![]() |
《楞严经》卷八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这段意思是说:行者经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从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已经很明确的断除我见了,也正在参禅,而几乎要悟得如来藏,正心住于佛菩提道中。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时,就在六住满心位中一念相应而找到如来藏,亲见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楞严经》卷八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这段意思是说:行者经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从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已经很明确的断除我见了,也正在参禅,而几乎要悟得如来藏,正心住于佛菩提道中。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时,就在六住满心位中一念相应而找到如来藏,亲见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我们一直在倡导《楞严经》的首楞严三昧,我们倡导第二十四种忆佛念佛的方法,这也是首楞严定的一种;修学这个功夫以后,看见佛性就能了了分明。但是有的菩萨修到九地还不见性,那是声闻缘觉的种性,定多慧少。定慧相等的话,完全具足,那就像佛一样,所以说诸佛如来眼见佛性,了了分明!定慧等故。因此要见佛性,必须要有定力和慧力,这是见性的必要条件。 (三)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五,再引《楞严经》如下:卷一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不证不悟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如来藏心也)。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他就在他的《随行记实》里面写上了说:事实上,如来藏也是空的,就是《起信论》也好、《楞严经》也好或者是《金刚经》、《坛经》都讲自性,这个自性呢是什么?共同的结论就是‘没有这个东西’。也就是说,他否定了第八识以后,就否定了大乘经典所说的自性,也把禅宗所证悟的这个自性全部否定掉!那么这样的否定呢,我们当然不认为说他讲的这样的是事实。我们来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条件限制,没有因缘亲受善知识印证,自以为悟的人可以《维摩诘经》《如来藏经》《无上依经》等经典来检验,见性要以《楞严经》《圆觉经》《大般涅槃经》等经来检验。若以禅门语录里面记载的公案检验,要小心一些;因为有些公案是未悟后人编辑的,往往将未悟或错悟的“禅师”的语录也编进去了,若以这些公案来检验就会出偏差。若宗门有善知识住持禅宗正法,应求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楞严经》卷八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这段意思是说:行者经由前面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从初住位的布施、二住位的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位的般若位,都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已经很明确的断除我见了,也正在参禅,而几乎要悟得如来藏,正心住于佛菩提道中。当他进入第七住位的因缘成熟时,就在六住满心位中一念相应而找到如来藏,亲见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楞严经》卷八云: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意思是说:菩萨在六住位满心时,因为明心而不退失,就进入第七住位;十住满心位眼见佛性时,就进入了初行位。佛说这灌顶住的菩萨是善男子、善女人,因为已经是真实佛子而不是名义佛子了,已经能为诸佛及大菩萨分担弘法的重任,这时当然是具足无量数的如来妙德啊!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妙德是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五阴魔,光是我们在《楞严经》讲那五阴的境界,你们好多人听过了,可是整理录音带时,整理到“同生基”三个字时已经遗忘了!我们不是讲过了吗?同生基就是行阴,那时不是说行阴熠熠吗?真的讲过了!结果还是忘了,何况能破五阴魔?至于烦恼魔,其实就是一念无明的四住地烦恼,这也不容易破;对一般学人与大师而言,光是了知就不容易了。所以能破四魔的人就能破天魔,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五阴魔,光是我们在《楞严经》讲那五阴的境界,你们好多人听过了,可是整理录音带时,整理到“同生基”三个字时已经遗忘了!我们不是讲过了吗?同生基就是行阴,那时不是说行阴熠熠吗?真的讲过了!结果还是忘了,何况能破五阴魔?至于烦恼魔,其实就是一念无明的四住地烦恼,这也不容易破;对一般学人与大师而言,光是了知就不容易了。所以能破四魔的人就能破天魔,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