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体究到后来,终有一天会一念相应,看见佛性,我们叫他做“亲见自性弥陀”。这个时候是空也是有,是有也是空,从此以后念佛才叫实相念佛。这便是真正而的念佛三昧,这也就是禅宗的见性,也就是观经第九观所讲的念佛三昧。以上是大略说明念佛的不同层次。所以持名念佛的人不要批评无相念佛不是念佛,实相念佛的人不要批评持名念佛的人那个不叫念佛。统统都是念佛,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谓无生法忍,一切亲见佛性者皆已分证无生。因见性者最多不过一来,明心者最多不过七来,即究竟解脱。欲修无生法忍,须先从事上修生忍。法忍即是不害怕一切深奥的法门,如实修证之后能安忍于无生之法中。已得无生忍之后,能忍受众生的怀疑与诽谤。能忍辱者才能精进修学无生法忍,否则没有多久的时间即会退失。精进者,时时刻刻不离佛法,尤其须有长远心。有长远心者才是真精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明了真如佛性之后,在“端身正向,系心一佛,持佛名号”时,突然返观,一念相应,便觉真如,得见佛性。方知真如佛性时时都在持佛名号之中显现。见了真如佛性之后,就能“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就是说:如十法界、如十方诸佛法界;他永不退失,永不坏灭,他不能用意识思议,他没有任何的障碍,他没有一切的相。这就是实相。实相不仅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观修成时必能一念相应,见到自性弥陀,知道如何是佛心!如何是真如,并眼见佛性。诸佛的心,就是大慈悲的心,这个大慈悲叫做无缘慈。不要以为大慈悲是有慈有悲。没有!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没有慈、没有悲;因为他是无缘慈、无缘悲。因为无缘慈无缘悲,没有慈没有悲,所以能摄取一切众生。凡是众生有所念,他就有所应,不必限制特定的因缘或对象,这叫无缘慈,这才是大慈悲。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每天晚上跟自性弥陀一起睡觉,每天旱晨跟自性弥陀一同起床,他证了真心、真如、自性弥陀这个空性的真实存在,可是啊!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著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锻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余五根亦如是)亲见世界如幻,成就如幻观。*学习禅门差别智。*深入第一义经典。*修除性障及随分修学禅定。*修证十行位阳焰观。第三阶段*学一切种智真实正理--楞伽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参究末后句。*解悟末后句。*透牢关--亲自体验所悟末后句境界,亲见实相,无得无失。*救护一切众生回向正道。护持了义。修证十回向位如梦观。*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性,几乎无余,乃能证入佛之知见,因此证得唯心净土。是故,禅与净土可以互通。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著有禅宗“禅苑清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每一种法门都可以使人亲见佛性,证得理一心,乃至五蕴皆空的究竟解脱境界,所以叫做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种法门,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叙述的念佛圆通法门,此一念佛圆通章的全文,无一处说到持名念佛。自始至终,皆说“忆”说“念”,而不说持佛名号,念佛洪名。乃至于文末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地而“入三摩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世间多被贪、瞋、无明等三毒所遮蔽,以致不能亲见佛性,因而贪于色、声、香、味、触,或贪于财色名食睡;常不能恭上敬下。稍不如意,即大发雷霆。财势身力不足以抗衡时,便思背地中伤报复。若身力财势强大,则公然强取豪夺。种种贪瞋之身口意行,皆因无明所致。由于无明,不见众生法界之实相,以物质世间为实有,而生执著。不见自性之空性妙有,以致执此幻有之五蕴身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四、行者不论是参禅入理或念佛入理,见佛性后均应参访真见道人,免将妄觉误作真觉,乃至将定境误作悟境。此微细处,务必留意。否则,他时异日,无常来时,如虫御木,后悔莫及。五、末学乃一无名小卒,教界之人与事、二俱生疏,默默无闻。今欲以籍籍无名之萧平实三个字,来推广此一难信难入之甚深法门,而阐明念佛圆通入门之实义,虽具方便善巧以向行者;犹恐信者不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每天晚上跟自性弥陀一起睡觉,每天旱晨跟自性弥陀一同起床,他证了真心、真如、自性弥陀这个空性的真实存在,可是啊!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著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 | admin 2018-07-20 |
![]() |
有的人见佛性以后明了真如,然后他就可以随意的发脾气、随意的喜乐、随意的赞叹,都是任性而为,但是不犯道共戒。有的时候,他的想法很奇怪,譬如走过华西街,他的朋友可能说这老板好残忍哦!当街杀蛇,看蛇这样扭过来扭过去把皮剥掉,活活的剥皮好残忍。可是他说“你认为有人杀它,我认为它根本就没有被杀掉嘛”。踩死了一只蚂蚁,他说它根本没死。有没有错呢?没有 | admin 2018-07-20 |
![]() |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每天晚上跟自性弥陀一起睡觉,每天早晨跟自性弥陀一同起床,他证了真心、真如、自性弥陀这个空性的真实存在,可是啊!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著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10、问:------另外,看话头对以后看佛性很重要,那这是属于内敛,到后来才外放,那外放的部份是不是特别重要?这是不是以后有没有办法看见佛性的关键所在?答: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看话头的功夫。看话头,一开始是要你们往内收摄,不可外放。会无相念佛以后,才真的会看话头;不会无相念佛的人,说他会看话头,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人是看话尾,不是在看话头,但他们会跟你争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约再过半年,末学之亲教师与彼等,皆因各人之私愿无法于共修团体之制度运作下达成,而串连一起退出同修会,其中一位由于曾广读经论(却往往读到伪经伪论亦无择法眼可拣择),但却囫囵吞枣,对于经中佛之法语误解极深,导致不信佛语亦不信萧老师所弘传之法要,乃至匿名为元览居士写信来质疑萧老师所说同于经中佛之意旨:关于明心、眼见佛性及大乘、二乘修证之证量等等,并主张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们参禅要悟其实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参禅人经由念佛法门的帮助,那么要眼见佛性,要能够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是很容易的。从修证的果位来讲,如果能够到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已经是即将要断了分段生死了,因为已经到了菩萨十住了,那么再经过十行、十回向,那就断了分段生死了。所以说如果能够进入实相念佛,那么一步一步的迈向断除分段生死的这个阶段的话,分段生死断了以后,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譬如说信力、慧力、福德具足的人,因为没有慢心,所以很容易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又由于对善知识的充分信受,所以悟道就很容易、很迅速;加上如果他的动夫相当好,也能够很迅速的眼见佛性。因此说,娑婆世界修行是速行道,是易行道;因为禅的法门很迅速,只要一念相应悟了,就可以超越凡夫地。而且,在娑婆世界也很容易修行,因为在娑婆世界的生活资粮不容易获得,求生困难,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性,几乎无余,乃能证入佛之知见,因此证得唯心净土。是故,禅与净土可以互通。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着有禅宗《禅苑清规》十卷。却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加上他有动中的功夫——定力,而不是定境,也能够很迅速的眼见佛性,因此说娑婆世界是速行道,是易行道。因为禅的法门很迅速,一念相应就超越了凡夫地。而且在娑婆世界也很容易修行、因为在娑婆世界容易修集福德资粮。娑婆世界的众生求生不易,资粮缺乏。因为娑婆世界的生活资粮不容易获得,求生困难,所以我们在这里作布施很容易。如果你到极乐世界去,你能向谁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