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是这样子讲的话,禅到底又是什么?从名相来说,禅就是般若智慧。但是禅除了明心开悟以外呢,还有重关的眼见佛性。这个见性,见得分明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觉受,是有境界的,当下会感受到很强烈的解脱的觉受。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一剎那之后就消失了,可是也有人见性成片,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见得清清楚楚了然分明,这种见性须要具备慧力以及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受有三受、五受之分,是佛弟子耳熟能详的佛法名相。其中三受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指接触外境而引起违逆己心的感受,乐受是接触外境时引起随顺己心的感受,不苦不乐受是指接触外境时引起既不随顺己心也不违逆己心的感受。为了让大众了知这三种受的内涵,正光举日常生活吃冰淇淋为例,来诠释三受的内容。譬如很想吃冰淇淋,因为有期待及尚未吃到的缘故,此时即有轻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差异之处只是常见外道们不用佛法名相来弘扬,而各大道场都用沸法名相,来弘扬与常见外道们一样的意识心境界。——正觉同修会——二乘菩提自中国元末以来,已被广大佛所普遍误会故;今时之与佛教,乃至今时南洋之南传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误会;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总以为无余涅槃之中有清净无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觉知心安住其中;而不知无余涅槃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如果说这个不用特别去寻找,这自自然然的状态就是,那也是无知外道,自然外道,无事息心的外道,不必用功的外道,不知接下来还要做什么的外道,所以这种外道,将想法放在自然,任运自然,这当下就是,当下即是,不必特别生起什么求圣求贤的念头,每天如是好好生活,这样不去执着一切诸法,而能够随缘过此生,遇到有缘份的人,就跟他说这番道理,以为这样就是了达佛意了,对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禅宗祖师并不提倡学人于悟前过多地阅读经教,而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直指其心,助学人悟入,悟后若有所说,即便不用佛法的名相,其理也合乎经教,除非所悟不真。禅宗的直指与阅读经教而开悟,只是入手的方法不同,并非所悟的内容有异,故不立文字并不代表禅宗可以外于经教(教理)而自成体系,更不能因为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其心,而把禅宗看成是老庄化、玄学化的产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密宗最喜欢创造名相、头上安头,胡乱骗人说:「显教的佛只证得四种智慧,密教的佛还证得法界的体性智」,多了一种智慧。但何谓法界体性?他们却不懂法界体性。法界体性是说诸法的根源如来藏;祂既是涅盘--空性,而又具足轮回性--有性,所以能生七转识、五十一心所法等,能生万法等,所以才有有情能轮转世间;它具足空性与有性,这两种体性的本来具足就是法界的体性。了解法界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有人把这空性心否定而说般若,必定会以缘起性空、无常故空解释般若,这样就成无因论,和外道断见没有丝毫差别;只是外道没有讲那么多佛法名相,而无因论的印顺、、宗喀巴等学佛者有这么多的佛法名相,如是差别而已。如果没有般若所说第八识心,二乘法一定会被归类为断见论,与之同流;最后将会被多数人遗弃,佛法就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超胜于所有宗教。因此般若及三转法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请问:如来藏是不是等于外道的梵我?当然也不是嘛!不论印顺法师等人把外道神我、梵我,解释成没有见闻觉知而不可知的,其实仍然只是狡辩,因为那将成为思想而非真实可证的法;既然不是可证的,只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说法、思想,当然就不是佛法了!因为佛法是义学,是可以实证的,不是凭空想像的名相。梵我既然是被大梵天王的如来藏所生,显然梵我与如来藏是不同的法,显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说现在还真的是末法!统领数百万信众的师,对于世俗谛与真谛等粗浅的名相和内容都不能了解,把佛教的二谛世俗化到这么彻底、这么严重的地步,你能说现在不是末法吗?可喜的是末法之中还有诸位能进入,确实的了知二谛而入门了!如果诸位还没有受持不饮酒戒的话,回家以后真的应该要浮一大白,为自己庆贺一番。只有真实觉了二谛而且透彻源底了,才能称之为正等正觉。二乘人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转法轮之法无我智,绝非单依唯识佛学名相之熏习而可证得,必须以二转法轮所悟自心藏识之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方能修证;此是菩萨相见道位之修证,必须双俱虚妄唯识门及真实唯识门之实际践履,方可成就,非唯虚妄唯识门之践履而可成就,亦非未证如来藏者之所能臆想也。故说大乘宗通首重实践,若未如实践履,必因比量臆度而堕非量;以无证量故,不解圣教量,处处误解,以是缘故 | admin 2018-07-21 |
![]() |
这个也就是用来矫正,有一些人往往在面对一些境界或解说一些教理的时候,碰到该是解脱的状况的时候,也许就跳着取用大乘的这些名相来规避解脱的境界。比方说,我们看到的境界,应该要解脱到无余涅槃的境界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再继续的讲说,因为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他不用证无余涅槃,这个不对!因为整个解脱道全部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所以我们说,谈到无余涅槃的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这个前提必须要一一去了解,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一一这些名相的真正的内涵;然后去观察思惟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诸佛却应当以智慧检查所信之法真实否?所发之菩提愿是否符合佛所开示之真义?所作之身口意行是否符合菩萨道之精神?而非外道攀附佛法名相而说发菩提心成佛,如藏密外道者即是最明显的例证,故初学佛者当以正知见简择之。至于初学者所读经典是否须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的次第,那也未必如此。因为种性、习气、学法因缘……等之不同,故当以「与正道相应与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请问:如来藏是不是等于外道的梵我?当然也不是嘛!不论印顺法师等人把外道神我、梵我,解释成没有见闻觉知而不可知的,其实仍然只是狡辩,因为那将成为思想而非真实可证的法;既然不是可证的,只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说法、思想,当然就不是佛法了!因为佛法是义学,是可以实证的,不是凭空想像的名相。梵我既然是被大梵天王的如来藏所生,显然梵我与如来藏是不同的法,显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还真的很奇怪!乃至于这样的团体、慈善的团体,它也帮人家来助念,他们心中根本没有佛、没有土、没有法,这样到底要助念什么呢?因此今日许多症结在于:佛学院没有真正的讲授佛学,而是呢讲授佛法的名相。那你说:“怎么会这样?名相也是佛学。”对,没有错!可是你没有回到最根本的知见,所以佛法、佛门、佛陀就会直接告诉你:你还是外道。因此我们就很痛心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不是思想,不是哲学、玄学,而是可以实证的法界实相;所以千万不要去作佛学上的研究,别落入文字、名相之中去作经典文字的训诂及考证,否则终究只能成为佛学专家而不是实证者,那就变成佛学思想家而不可能有所实证,依旧只是三乘菩提中的凡夫;当人间出现了实证的菩萨僧时,这位佛学专家就只能处处被菩萨僧辨正而无法正当的提出法义辨正来回应。当一个学佛人进入佛学研究的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种念佛是相对于事俗认知的有相而说无相;一般念佛法门是有声者、形像名相,譬如: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这些都是有相的念佛。无相念佛是在心里忆念、想念,是远离世间的有相而念佛。这种念佛方法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但被许多念佛人忽略了,因此失去了提升念佛功夫的大好因缘。我们为了利益广大的念佛人,也为了弘传之故,所以施设了无相念佛的名称,藉此和有相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时,拜佛来忆念一尊佛或菩萨,心里头没有名相、声相戒形像,而想佛忆佛之念非常清晰。到这个时候,想佛拜佛之速度已经非常的慢了,大概慢到了三---五分钟一拜。拜佛时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虽然是大热天,也会觉得清凉自在。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拜佛时很紧张。也不需要用什么精神,忆佛的念自然而然存在心中。拜佛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身心已经完全融入忆佛的那个&ld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行者若有看话头的能力,即有能力参禅。若犹不能,便应赶快增强定力,修学动中的工夫,使自己具备在日常生活中看话头的能力,再来参禅,可使道业迅速增益。公案与话头,是二而一,需有一念不生之工夫始得。是故,虚云和尚又说:&ld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是故世间一切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等等法相之所以生成、存在、演化,皆植因于身的施设。这一切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之存在,只有一个目的--表示意思。而意思表示之存在,便是因为有色身的缘故。物质世间是如此,欲界六天亦复如是。所以诸佛世尊多在人间成佛。若不在人间成佛,而在欲界天成佛,则只能度化欲界天的众生--天人、天神、天主。不能显示于人间,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