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每天在家都可以供佛,供养佛塔、佛像的功德跟供养佛的本尊(应身佛)的功德是一样大的!因为佛是最大的功德田,也是最大的报恩田!是福田中最殊胜的,所以功德最大。而我们自己如果把供佛的功德回向早日成就佛道,那我们也成就施主殊胜,如此回向造成果报更加殊胜。这样施主胜×福田胜=果报殊胜。《瑜伽师地论》卷45〈17菩提分品〉: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陀时代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在沙中嬉戏,他看到佛陀来了,心中生起恭敬心,然后捧沙供佛;当时佛陀授记他后世会成为转轮王,造八万四千塔;那位小孩就是后来印度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23中有记载3,在经典中也还有许多众生供佛而未来世得大福报的故事。【注3《杂阿含经》卷23: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在佛道当中修学,最后实证成就佛菩提果的目的,必须要经过长时期的实修,这个实修的过程当中,念佛法门是一个很好的法门。可是,佛--十方三世有种种佛,每一尊佛有三身--应化身,庄严报身,清净法身。以释迦牟尼佛来讲,两千五百多年前因为众生的因缘成熟,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那个是应身佛;与释迦牟尼佛有缘的众生,常常在定中、在梦中会看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是化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心里面总想,修学念佛法门,修学净土,就是只要持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持名唱诵不断,将来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认为修学净土,就只要这样就好。其实修学念佛法门,也要动中的功夫啊!为什么我们这么讲呢?因为修学念佛法门,想要求生诸佛净土。好比说修学这个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照经上讲就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心不颠倒,这样才能够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奉世尊之命,叙述他的修行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常常没有时间概念,是因为我多么希望每次分离的时间能模糊一点,再模糊一点,模糊到连时间自己也弄不清楚什么时候要分开,那该多好!因曾沐于善知识的教导,学习过无相忆佛以及忆佛前的方便善巧,便尝试抛开思维这些伤感和留恋。随着火车的飞驰、时间的流逝,这份想念的情怀就这样静静地落在心底,不难过、不激烈,只有一分牵挂。这种感觉怎么这样让人安心啊,母亲也一定在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佛对一个学佛人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也是很普通的观念,几乎每一个学佛人都会自认为知道什么是念佛,但是念佛也是佛门当中普遍被误解的一个观念。一般人总以为说念佛是老公公、老太太他(她)们念的,会认为说自己有学识、有经验,自己的聪明智慧不屑于去念佛,所以他们轻视念佛法门;修学净土的人通常会以为说口中或者是在心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不断的去唱诵就是念佛,不知道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息恶品第十六>: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学佛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乘菩提要出离生死苦,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家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唸、默唸佛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唸,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着佛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底忧郁CD歌词作词作曲:平实导师1、菩萨底忧郁佛地难思议,我今在遥;心爱底您,多劫伴我;而今去我诚辽,祈愿路未迢。遥亿吾释尊,大慈大悲;愚鲁如我,亦取无生;多情无欲无悔,愿您常相随。佛法虽易证,无明成障;千年血脉,脚步跄踉;不免神伤,何时返靖康?救护无明众,十万火急;每思髪白,时不我予;诸师犹自顽愚,赤氛何时弭?菩萨道讴歌,盼除沉疴;我常思念,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一系列电视弘法节目,名为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在这个主题之下里面有很多子题,今天谈的子题是:结缘与了业。首先谈的是结缘。所谓的结缘,就是与众生结的是善缘或者是恶缘。善缘就是好的缘或者对别人有益的缘,使得他人对你产生好感。譬如,你曾布施钱财给别人,使他能度过难关,因而他对你心存感激,心有好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女众都结跏趺坐?觉澈跏趺坐乃佛及佛盘腿而坐之独有姿势,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之一。「趺」是脚背;「跏」是「加」字之别写,只用于此词,意即把物品置放于高位或将之架起,例如「加冕」「加冠」。结加趺坐或加趺而坐:即盘腿坐时,把左右两趺架起,置于右左大腿之上。佛教典籍对加趺坐推崇备至〔注一〕,固知其功德殊胜也,无奈身难堪任久坐之故,虽是人天所共慕,亦不免乎诤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增一阿含经》卷五十:․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丘众五百人俱。尔时,舍卫城内有比丘尼名曰婆陀,将五百比丘尼于彼游化。时,婆陀比丘尼在闲静之处,而自思惟,结跏趺坐,系念在前,自忆无数宿命之事,……3.《杂阿含经》卷四十五(佛光版第1182至1191经),分别述说诸比丘尼禅坐晏安,不受魔王波旬所娆乱:․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则当中多有为营生计而至窘迫,欲求舒减者;古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欲钩入佛」犹可,何况诸仁者是为离「苦」而求断「集」之法耶?敢不许为大器乎!虽然也,间中亦有个别行人,辄引中土禅宗故事中「怀让接引马祖:坐禅岂能成佛?!」之公案为理据,欲免却盘腿习坐之苦。「根尘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造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释迦世尊旷刼精勤所成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注一】见宋启嵩禅师着《传法正宗记》佛教出版社。【注二】稽之于古:1.《长阿含经》卷八〈散陀那经〉:释迦世尊述说修道人各种歪行,其中有「遥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卧」,可见:坐禅虽是所尚也,无奈身难以堪,若可免则且免矣!2.《中阿含经》卷六〈瞿尼师经〉:比丘当学十事,其中第十项:「当学知坐及善坐:不逼长老坐,为小比丘诃」,可见:年老者以身已朽败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适逢释迦牟尼佛诞及香港庆祝第一个佛诞假期的纪念日,同时,亦是佛牙舍利来港展览的大喜日子,本人由衷地随喜赞叹。香港是福地,居于香港的人也是有福报的人。前些日子,因去宝林寺探望圣一老法师,正值他们结夏安居,每天除了二时课诵过堂外,上午还诵两部《金刚经》,下午老法师讲《金刚经》,晚上坐禅,道风非常殊胜。因老法师有好几位,曾经到云居山参访,与我相熟,见到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所以老和尚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之后,老和尚走至佛印桥,站在那里。宏清师便回来喊印开当家师,当家师知道后,便一面安排打出坡板,一面自己走向老和尚处,请问他:『这样大雨,您老人家怎么一个人跑出来呀?』老和尚说:『我不出来,上面的几十亩稻田就没有了,都要被山洪泥砂覆盖了,到时还哪有谷子收呢?』当时,我们见到老和尚的衲袄上雨点并不多,只有脚穿的罗汉草鞋被雨水打湿了。真是道人走过的地方,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