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诸佛菩萨分别为三。信第一义谛信善方便。是名为信。如是信者。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众生所不能坏。因是信故得圣人性。修行布施若多若少。悉得近于大般涅槃不堕生死。戒闻智慧亦复如是。是名为信。虽有是信而亦不见。是为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初事云何直心。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作质直心。一切众生若遇因缘则生谄曲。菩萨不尔。何以故。善解诸法悉因缘故。菩萨摩诃萨虽见众 | admin 2018-07-19 |
![]() |
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譬如明时无闇闇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闇。无有是处。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 | admin 2018-07-19 |
![]() |
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有者。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善男子。如有无善不善。有漏无漏。世间非世间。圣非圣有为无为。实不实寂静非寂静。诤非诤界非界。烦恼非烦恼。取非取受记 | admin 2018-07-19 |
![]() |
《佛祖纲目》卷三:【世尊因灵山会上五千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这个了众生心行,不是证悟之前的佛弟子们所能了知的,所以悟前就无法真的证解般若了!只有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因此证悟如来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了众生心行”是很多人在《维摩诘经》中曾经读过的,不过,一般法师都会解释说:“如果你把觉知心修行很清净以后,众生在想什么,你就会知道了。”那就叫作依文解义啊!可就免不了三世佛怨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所以许多道场把意识心修行清净一念不生之后,故意不去了别六尘,就说是证得无分别心了,那其实仍然是意识觉知心,其实是仍然在不断了别六尘的,不是真的无分别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是大乘佛法的正确修行方法,是错误的修禅方法。真实的佛法,是继续保有意识觉知心的分别性、了知性,而去亲证另一个在六尘外能做种种了知的第八识如来藏,祂从来都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这才是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拈花微笑」是娑婆世界禅宗中脍炙人口的公案,是人间最不可思议的佛法密意,二千多年来,禅的智慧流传在人间,开启了世人法身慧命的明灯,照亮万古长夜。禅学渊源于印度,盛兴在中国。真正的「禅」和「禅思」、「禅定」都没有关系,当佛陀最初开演佛法的时候,当时的小乘人(解脱道修行者–声闻、缘觉众)所注重的是「禅思」,他们信受如来所说的智慧之语,将所听闻熏习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有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赵州讲:“庭前柏树子”自己去看。有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药山惟俨禅师讲:“问取露柱。”露柱就是古时候插在地上,专门绑驴马缰绳用的木桩,叫做露柱。这一些都属于眼见色而明心。第二门:听到声音,从耳根而入。譬如香严智闲禅师在开垦竹林的时候,把瓦片丢出去,碰到了竹子,“空”的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从佛的开示可知:证悟真的只是一念之间,所以是顿悟,不是渐悟。由此可以证明:在佛门中,凡是主张渐悟的人,你可以确定他根本没有悟。接下来,举六祖慧能大师为例来说明。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座下舂米。一日,五祖弘忍来到慧能舂米的地方,问慧能:“米熟了没?”慧能答曰:“米早已熟了,只是欠筛而已。”五祖弘忍就在慧能舂米的石器上敲三下。慧能知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在佛门中有人主张“顿悟与渐悟”,或者主张“开悟来得很快,我们称为顿悟;需要长时间修持的,我们称为渐悟”,或者主张“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会开悟”,或者主张“很简单,你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并且通过训练与修行的过程,经过一段长时间,可能会达到最高点,这即是被称为渐悟”。这样说法,如果没有佛法正知见以及 | 三摩地 2018-07-19 |
![]() |
25)葛格云:在网络上有时候会看到还没来正觉讲堂上课的会外人士,他们很喜欢读平实导师的书,那他们有时候可能「自以为悟」或者自己觉得有些体会,因此喜欢在网络上使用机锋或分享公案,但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如法而且会有恶业的!(如果我们去按赞或分享的话也就会有共业的!请千万要小心与远离阿!)因为使用机锋或讲解公案都是法主才能做的事情!在佛陀时代的时候,也只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本书所说见性的意思,是说禅宗的重关──证悟看见佛性,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这不是明心时看见如来藏具有能使人成佛的自性,更不是指眼识的能见之性。佛说诸菩萨所证的佛性有四种层次: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佛性、未入地的十住菩萨所证的佛性、已入地菩萨所随顺的佛性、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本书所说的见性──眼见佛性,乃是指十住菩萨以肉眼看见佛性。以下将针对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禅道满肚,于佛法上看即有,于世法上看即无。后到白云老师处,被他云:『尔总无见处。』自此全无咬嚼分,遂烦闷辞去。心中疑情终不能安乐,又上白云再参先师,便令作侍者。一日忽有官员问道次,先师云:『官人!尔不见小艳诗道:〈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官人却未晓。』老僧听得,忽然打破漆桶,向脚跟下亲见得了,元不由别人。方信『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所以“极意研寻”就表示他非常努力、非常细心地探讨佛法的大意。但是因缘不具足,所以“初无解悟”。这个“初”不是说刚开始,而是说打从一开始一直到现在;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理解或者证悟。对于古文要明确知道其中的意思,如果是一般大师解释时,大概会这样解说:“刚开始时没有理解、没有开悟。”其实不是。这 | 三摩地 2018-07-19 |
![]()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 | 三摩地 2018-07-19 |
![]()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讲记:「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如果我真的了解佛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大慧至,圆悟云:“我教你去外国流通一支佛法,有甚不得处?却只管骂我?你肚里少我五百个活马骝在。”妙喜一闻此语,许多恶发当下冰释。是知圆悟老人凡为学者,一动静、一举措,如善射者箭不虚发,若非妙喜点眼知人意,未免荡而不反。时妙喜便欲谋住,圆悟云:“汝且去,恐有人不利于汝。”妙喜于是往临川见韩子苍,然妙喜不为圆悟之所留,因与子苍夜话,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永嘉大师《证道歌》: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语译:诸位难道没有看见:那个本来就在的第八识如来藏,祂是离见闻觉知而绝念无学、无作无为的悠闲道人,祂既不勤求断除妄想,也不企求能证得真实理;不管是出生无明烦恼,或者展现真实如如的体性,都是此第八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于是佛重颂一首偈:“我释迦牟尼佛亲身所证的法,是离种种语言文字的境界相,没有任何一法能够超过祂,祂是绝对待,离能观与所观相对的境界相,所以没有任何诤论存在,祂所显现的境界相,是没有语言文字这样的境界相,才是真实第一义谛的境界相。”从释迦世尊的开示可知,众生不能了知有一个离种种觉观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实心存在,所以在漫漫长夜当中,不断地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禅宗公案引发佛弟子生起参究的疑情,进一步开悟明心实证第八识真我31,并且有其实证智慧的具体内涵。《增壹阿含经》卷31〈力品第38〉:是时,鸯掘魔闻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审为恶耶?又师语我言『此是大祠,获大果报;能取千人杀,以指作鬘者,果其所愿。如此之人,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设取所生母及沙门瞿昙杀者,当生梵天上。』」是时,佛作威神,神识霍寤:「诸梵志书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