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说实在我们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可是如果我们问到说:我们发心要修行的初衷的话,您会不会觉得,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始终都没有办法接触到佛法真实的义理,而只有在作善事、布施,甚至于只有在僧团里面帮忙一些个职务的话,那么这样子过了这个修行的一生,您是不是会觉得有一些可惜呢!事实上真正的修行,我们如果谈佛教的修行,就必须要回到佛法的范畴来谈修行。这个修行 admin

2020-02-18

当你阅读经典的时候,阅读佛经的时候,你要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受到佛在经中的这些言说文字的摄受,而不会有所偏差呢?第一点,佛经的前后文你一定要连贯,你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偏好,来断章取义或者断句取义,这个部分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通病。也就是说,其实佛在讲说佛法的时候,佛弟子记录下来整个经文内容。为什么又称为契经呢?称为契经的意思是说,从前提这样说明,到中间、到后 admin

2020-02-18

那么以这三种情形来看的话,我们假设把它比喻作人,那么大家应该就可以了解,这三种人当中当然第一种人是最愚痴、最没有智慧的,因为他连镜子当中的影像是不真实他都不晓得;那么第二种人跟第三种人:第二种人就像什么?就像佛法当中说这个人他知道镜子里面的影像是不真实,他可以说是有解脱的智慧,他不会执着镜子里面的影像,但是他没有实相的智慧,因为他没有去找到那面镜子 admin

2020-02-18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说像这样的一神教信仰的信徒跟教友,他们会自称说他们是属主----是属于主的,他们会自称说是生命在基督内,像基督教他们就是说生命在基督内,但是他们不会说他们自己是在学上帝、在学基督。纵使说也许有的信徒会这样讲,说他是在学主耶稣基督的和蔼、学主耶稣基督的慈善,但是也跟佛教当中的学佛人不一样,因为佛教当中的学佛除了要修学佛所说的法之外 admin

2020-02-18

由此可知,尽管自己种了非常广大的福德,譬如能供养如来等,其果报无量无边,如果将此福业当作未来世享福的话,在漫漫生死当中,还是会将此福业消耗殆尽,一点都不会留下来。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贪图生死有为福业,应该谨遵世尊如后的开示,将生死有为的福业,回向求三乘菩提,尤其是佛菩提。大王!当作是说:‘我今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福业,便 admin

2020-02-18

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色身虚幻,所以非常宝爱这个色身,尽在这个色身表面作种种庄严,乃至有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而去等等,让这个色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完全不知道是在活动厕所的表面作种种庄严,仍然是臭秽的,有何漂亮可言?有何庄严可说?如果众生能够观察自己的色身是污秽不净的,同时也观待其他有情的色身亦复如是,就不会将色身当作是真实我,因而在三界当 admin

2020-02-18

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佛法既然这样重要,才不会被生盲者的大法师所误导,那我们应如何来简择分别谁才是我们学法应当依止的真正大善知识?我们要依下面佛陀的经论有几个层面来作探讨: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正知见,那就是名师不一定就是明师。意思说,有大名声、有广大道场徒众,为大众所追逐尊崇的法师,不是具有光明胜妙智能的真正大善知识。大众要依止佛陀开示的四不依的法理来作简 admin

2020-02-18

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 admin

2020-02-18

佛性是在一切的境相上显现,所以佛性虽然是空性,也具足了有性;因为空有两边都清楚分明,所以不落两边,见性的当下就住在中道实相之中,不会像明心之人比较偏向空的一边。从此以后,可以时时刻刻体验真如和佛性的运作,而世界身心的真实感,顿时消失,因此而得到解脱的功德正受,世界如幻观便得成就。另外,眼根若见性,则六根一时俱见,亦即眼能见佛性,耳、鼻、舌、身、意, admin

2020-02-18

为什么被熏习的心是第八识如来藏呢?因为第八识心体的自性是无记性的,祂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所以永远不与一切受相应,没有苦乐受,当然不会生起贪厌简择的心行,祂必定是不具有六尘中的了知性,不受苦乐受,所以对一切果报都没有利害关系,不会作决定,不会思量诸法利害而有所决定,从来不作主,没有善恶性可说,才有可能成为被熏习的心及执行业报的心。因为有如此的心性,才 admin

2020-02-18

也就是说,因果的展现需要因缘具足,并不是说造了业因,马上就会感果;也不是说所有的业因,譬如说这一世的业因,在下一世同时都会感果,种种的因果也不会产生错乱。所以说有些业因,它可能是多世之后才会感果,所以要能够作完整的观察,这就牵涉到宿命通的层次。譬如鬼神的宿命通,可能他只能观察到几世而已,阿罗汉他就能够观察到八万大劫,因此他能够观察的时间、范围,当然 admin

2020-02-18

确实了知这个道理,就不会坚决主张意识是常住不灭的法,而且知道意识是相对待的法。意识既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原本就自己存在,不是单独存在,而必须依靠所依缘才能存在,当然是生灭心,所以把意识视为真心,正是落在我见之中。《杂阿含经》卷5言:云何见识即是我?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于此六识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识即是我。(《杂阿含经》卷2)这是说:什 admin

2020-02-18

世尊当时作这个观行的时候,确立了万法的根源就是这个本识,一切的万法推究其根源,都是这个出生万法的第一因本识;再也没有一个法能够超过本识,五蕴名色都源自于本识,本识之上不会再有法了。本识是三界中的第一因,不论彼时有佛、无佛出世,最究竟的道理就是如此,这是不会改变的定量;从无量生前一向就是如此了,所以把这个本识如来藏之法叫作古仙人道。------《三乘菩提之 admin

2020-02-18

(《长阿含经》卷10)各位可以想一想:一个胎儿的生命是由受精卵开始的,在受精卵的时候,这一个受精卵,精子来自于爸爸,卵子来自于妈妈,那请问胎儿自己的部分在哪边呢?没有!也就是说在一开始的时候,胎儿并没有自己本来就有的部分,胎儿没有色法,乃至受精后没有五根;没有五根就没有五识,没有五识就不会有那个与五识俱的意识,也就是没有识阴,当然也就不会有受、想、行 admin

2020-02-18

世尊直接为我们说明了,有一个本识--识神--住在我们的身中;识神走了,身体虽然会坏失,但是这个识神本身却是不亡灭、不会改变的。所以,在巴利文的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的《阿含经》经文,世尊也这样讲:比丘们啊!此心是净洁的,而彼(心)被外来诸随烦恼所染污。这一个本识心,衪的本身是清净无染的,但是这个本识心会被外于此心的名色五蕴、诸烦恼所染污;如此,世尊开示本识能 admin

2020-02-18

在南传大藏经《长部阿含》、《大般涅槃经》当中,世尊说:只要诸比丘仍然正道而活,世上就不会少了阿拉汉。(《长部》、《大般涅槃经》)意思是说,即使没有实证果位的善知识住于人间,只要僧团能够依止世尊所说的正法而住,那未来一定有证果的一天。然而末法的现在,世间已经甚难找到实证四双八辈者;也就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 admin

2020-02-18

所谓远方不存在的水,就是指我们对于五蕴法的追求,永远不会有追到的一天,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存在;然而终于有一天,众生遇到了真正的河水----值遇佛法了,却反而因为真正的河水,不是像热空气阳焰一般的虚幻,所以反而不懂得要去喝水了。这也就是说愚痴的凡夫,在值遇了世尊正法的时候,却常常会呆掉傻住,而不懂得去抉择现前的正法而求解脱,这也是身为凡夫众生的常态 admin

2020-02-18

今天透过六尘与六入相关法义的探讨,相信大家都能够了解自己识阴六识所摄取的六尘内相分都是自心所现,并非直接摄取外六尘境界,而意识所取的六尘境界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修学路上必须对于这六尘与六入的法义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不会被种种的境界所迷惑。------《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28集六尘与六入----五欲过患>正国老师 admin

2020-02-18

既然没有一切法存在,当然就没有众生比较愚痴、菩萨比较有智慧可言;也不会有得、有失可说了。因为能知道五阴十八界等法,乃至知道愚痴与智慧、得与失等等,那都不是真心的境界,而是妄心所行的境界。由此可知,佛所开示的真心是无分别的,既然是无分别,当然是离见闻觉知,所以祂不会在种种境界法中,去作种种分别,过去既如是,现在、未来也是一样,都不会改变这样的体性。也 admin

2020-02-18

第六识修得再好,都不打妄想了,依然是第六识,不会变成第八识,这个道理不懂就会盲修瞎练。------《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18集出离观与安隐观(四)>正明老师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