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说当菩萨人要一切施,所以真正菩萨在布施时就称为一切施者。佛说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而行布施(证悟了就是菩萨摩诃萨,还没有证悟如来藏就不叫作摩诃萨。摩诃萨不一定是指初地以上,有许多经中说证悟如来藏而生起般若智慧人就是摩诃萨),你证悟而成为摩诃萨了,以后布施时应当如法求物,不可以再像以前在凡夫位时,以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人修行布施是为了自己利益,也是为了他人利益。心中很清楚知道财宝及种种物品都是无常缘故,因为只有一生能使用它,无法带去未来世。为了使众生出生欢喜心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缘故,为了坏除自己悭心缘故,为了不求索后世果报缘故,也是为了想要庄严菩提缘故而布施。所以菩萨一切财 三摩地

2018-07-22

依此论文之意可知以修集善法面向来看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者之意涵:财施之财物须为合于法理非偷盗而来,并合于戒律如法上妙清净高尚之物;且财施可调伏悭贪吝啬、调伏自己积聚收藏习气,以舍弃执着受用享乐之心。菩萨行无畏施乃是以解除众生对于猛兽、鬼魅、、盗贼及天然灾害之怖畏。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法施 三摩地

2018-07-22

能在受施者与行施者都以五阴来做布施,就能庄严菩提之道,就可以远离烦恼,也可以多财巨富,这就是布施正果,而且还有余果。布施惯了,远离财物执着烦恼,都不牵挂,甚至晚上闹个小偷,你大声说:又布施给一个人了。那也好啊!你还有什么烦恼呢?如果找上门说:这个小偷是不是在你家偷了东西?你说:不!我是送给他。这个小偷未来世,当他不当小偷了,永远都会跟着你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障碍。由平实导师之开示即可知布施为一切佛法修行基础,也 三摩地

2018-07-22

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亦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之资粮;如是次第进修诸地,莫不如是;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等觉位中,尚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由是缘故,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段还是在讲布施微细因果,对一切菩萨而言,都是非常切身事项,大家都得特别注意用心听闻与思惟。如果身为菩萨道教授师,而不为人解说在家菩萨行施重要,他就是在耽误随学者菩萨道修行。因为菩萨道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六度万行,或初地至十地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了还是要做布施:左手进来,右手出去。也要把自己证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佛陀教导你不要执着,但是同时也要告诉你:布施以后未来世会得到果报。虽然不必执着,但你总不该懵懵懂懂去布施。老是说未来世可以得上妙果报,到底又是什么上妙果报?总得说清楚,否则岂不是在骗人吗?现在佛明白说明:譬如布施财物,这道理就好像世俗人为了求色身生存、性命存活,所以去耕田、种作,随着他种下种子而在未来获得果实。譬如种下一棵稻子,发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世戒和第一义戒不同,有智慧者应当观察戒有两种:一种是世间法戒,另外一种是第一义法戒。如果不是依三宝而受戒,那种戒就叫作世间戒。我们可以举例说明:譬如在藏密法中受了三昧耶戒,这叫作世间戒;因为那不是佛施设戒法,是藏密祖师自己施设:他们自己发明另一个行双身法而享受淫乐大日如来,又把凡夫莲花生建立为密教主,然后自己施设三昧耶戒,号称是金 三摩地

2018-07-22

七圣财依附于世间财而显现,借世间财修七圣财(清理自己世间财)。七圣财包括:信、戒、惭、愧、闻、舍、慧一、信财信种类:迷信(盲从)、仰信(崇仰而信)、解信、证信(因证而信,佛弟子应因智慧、验证而相信)。信心(信根)信力(发起信力量)信受(境界来时,可以拿信心来用,即受用,信受需要时间,要通过验证才会增长,因证而信)。※检验信财是否够步骤:1、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谈第一个重点,不应该贪外我所财物。大家都知道,财物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前何必费尽心机,乃至用不正当手段,而广聚钱财呢!为什么?因为今世广有钱财,乃是过去多生多劫布施结果,于今世因缘成熟成为有钱人;乃至有人布施给真正出家人,以此福德,作为来世求证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福德资粮。在《贤愚经》卷3里,有一真实故事,叙述着有人供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菩萨道修行,每一个阶段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果报,就有解脱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作用。」功德是自受用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是《杂譬喻经》卷2中所记载有关于发愿故事。这个经中故事是说:往昔天竺国中有一间松寺,其中有住四位道人,他们都是修得五神通以及漏尽通,所以是六通具足解脱道上实证者。天竺国四个居士,各请一个道人长期供养,四个道人也各行教化。一个人至天帝释处演说佛法,一个人则到海龙王宫,另外一个人到金翅鸟所,一个人到皇帝人王之处演说佛法。当 三摩地

2018-07-22

酒非荤腥之食,本身又没有罪恶,为什么佛教禁止喝酒?因为有人就认为说:酒也不是荤食,也不是腥食,那为什么它也不会吃了以后有杀生这样子罪过,为什么佛教要禁止喝酒呢?甚至于有一些错误观念说:酒肉穿肠过,我佛心中有,你们看人家以前济公,不是都吃肉、喝酒!这个其实都是一种错误观念,甚至于古时候一些文人士子,虽然他也有学佛,但是他一样是喝酒吟诗;甚至 三摩地

2018-07-22

绮语是什么样意思呢?绮语,它这个绮字,本来就是一个丝绸品,上面有非常美丽花纹。所以引发出来,凡是一切邪僻不正,或者会涉及男女私情、会增长世间贪爱这样一个话语,都叫作绮语。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它对于绮语有作了十种分类,它是这样分类:第一种绮语情形就是非时语;所谓非时语,就是这个话不应该是在这个时间说,但是我们不会看时机,然后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要如何守护口业?虽然心是造业根本因素,但是如果没有言语还有行为执行,单单只有我们心中意念呈现,这样所产生一个业,它一个现行是非常微弱。譬如,我们对一个人是非常非常怨恨,这样一个怨恨念头,是在我们心中,乃至于说,我们对这样一个怨恨,我们产生了恨不得要把他给杀了!但是我们没有说出口,我们也没有去做,所以这样一个失控念头 三摩地

2018-07-22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一般来说,五戒十善也是通于外道世间善法。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种戒法。以因果律来说,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四种业,是一定会下地狱长劫受苦重业。因为造作这四种恶业,它性质就是会让众生下堕到三恶道中,所以称为性罪;而持守不犯这四种性罪,那么就称为性戒。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戒法,都是一 三摩地

2018-07-22

杀生定义和范围是什么?杀生,通常我们说杀人,杀人就是夺取别人生命,我们就称它作杀人;所以杀生,杀生就是夺取众生生命,我们就叫作杀生。但是众生不是只有人,不是人部分,还有六道轮迴众生,所以说有人、有非人部分;那非人部分呢,有天、阿修罗、地狱、鬼还有畜生。天、阿修罗、地狱跟鬼,事实上我们是杀不到,不是人部分我们能杀到他,只有畜生;所 三摩地

2018-07-22

僧团刚开始建立时候,众人问佛:应制何戒?佛就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七佛通偈。另外《四分律》卷9有提到: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也就是说,僧团刚建立时候,是没有制戒。在《毘尼心》卷1里面也有记载:【如来成道十二年中,为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年后终至涅槃,为诸钝根多行毁犯,随缺补过广制戒律,譬如纳衣有孔方补。 三摩地

2018-07-22

“如何才能够不起散乱心行?”。为什么说:“持戒是修定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