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法之中有着不同层次福报,一部分通于世间法,一部分则是出世间法,随着每一个人所修学差别不同,有时候不但可以自受用,也还可以兼而令他受用。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之中曾经开示: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是说学人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学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门修学布施等五度福德,作为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一个资粮。换句话说,悟后修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集我们就要跟大家介绍七种不用减损财物布施,却仍然可以获得广大果报!一般学佛人都知道布施可以获得富裕果报,例如《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例如《杂宝藏经》中七种施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这个单元,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大乘见道所需福德资粮。各位菩萨,我们都知道,大乘菩萨入道之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进入大乘佛法修道之门,也才能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然而在求明心见性之前,除了必须建立正确佛法与禅法修证知见以外,还要锻炼参禅所应该具备功夫,以及具有简择真正善知识能力,并且还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也许有人会问说: 三摩地

2018-07-22

种福田时特别要注意到三件事一、什么是福田?福田种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讲记:菩萨如 三摩地

2018-07-22

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若不得大乘法见道功德,而言修学成佛之道,都属自我安慰之言,并无实质。大乘法之见道,则唯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一途,别无他途;离如来藏之亲证而说有般若智慧可证者,都属谬说。这里导师明白开示:首先要确立 三摩地

2018-07-22

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缘故。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世出世间 三摩地

2018-07-22

依此论文之意可知以修集善法面向来看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者之意涵:财施之财物须为合于法理非偷盗而来,并合于戒律如法上妙清净高尚之物;且财施可调伏悭贪吝啬、调伏自己积聚收藏习气,以舍弃执着受用享乐之心。菩萨行无畏施乃是以解除众生对于猛兽、鬼魅、、盗贼及天然灾害之怖畏。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法施 三摩地

2018-07-22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三摩地

2018-07-22

福德累積重要:苦命阿羅漢婁沙迦故事「苦海無涯,回頭是岸。」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確人生是苦,所以我們要不停地修行累積福德、智慧,要往解脫和成佛之道邁進。而如果當我們覺得很辛苦或很不順時候,也不必氣餒!因為世間上還有比我們更辛苦更可憐人,比我們福報更差眾生,例如非洲或偏遠窮困地帶,也有許多難民非常地可憐!還有許多眾生在三惡道受苦,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三摩地

2018-07-22

住于不调伏心,就会产生一个现象:不离爱见,行于邪见,起于贪欲、嗔恚,这是愚人──没智慧人。可是如果住于调伏心,又变成声闻人;因为调伏了自己以后,舍报了要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说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 三摩地

2018-07-22

六念前三法是念佛、念法、念僧。能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表示此人于三宝信心具足,已经生起正信,过了仰信、迷信阶段了。真正信受三宝之后,若能依止三宝修学,证得二乘菩提解脱智,乃至证得大乘菩提实相、般若智慧,就是有了智庄严。但是智庄严获得,光是念佛、念法是不行,往往还得念僧。乃至念凡夫僧都有益,除非所念凡夫僧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是破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戒浅释※目录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二)菩萨种类(重点:退转菩萨和不退转菩萨、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22种假名菩萨和30种实义菩萨)(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三、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功德)?四、三种受、受持菩萨戒心态和注意事项五、如何持菩萨戒六、菩萨戒戒相浅解七、菩萨戒释疑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在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一个人如果有五种事情存在话,这个人就不能增长财命。哪五件事呢?第一、好乐杀生:当他看见众生时就想要把他杀来吃掉。第二、好乐偷盗:喜欢偷窃别人财物。第三、邪淫:女人不安己室,或者男人在外勾引别人家室。第四、常常喜欢说谎:就是妄语欺瞒别人。第五、喜欢一天到晚喝酒。这五件事因果是怎么回事呢?一切众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六波罗蜜对大家很重要,因为十波罗蜜对你们多数人来讲,目前仍言之过早,所以仍以六波罗蜜为主;而且此经是针对新学菩萨说,所以应以六波罗蜜为主。六波罗蜜在十信位中就需熏习了,从初住开始修布施波罗蜜,二住位修持戒,乃至到六住位时应修般若波罗蜜,总共有六度,这都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接下来第七住是明心位,明心而不退失人就是七住位菩萨。从此开始一直到十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叫作戒戒?因为戒相能帮学佛人断除身、口、意恶,所以叫作戒戒;是以所持戒相来断除身口意恶,以戒戒相来持戒,所以是戒戒。还有定戒,是见道以后获得根本四禅,以及四种未到禅,都是定戒。为什么会有四种未到禅?因为初襌前有未到地定,二禅、三禅、四禅前也都有未到地定,这四种未到禅地定境都是未到禅。可是证得四种未到地定及四种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为什么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这一段还是在讲布施微细因果,对一切菩萨而言,都是非常切身事项,大家都得特别注意用心听闻与思惟。如果身为菩萨道教授师,而不为人解说在家菩萨行施重要,他就是在耽误随学者菩萨道修行。因为菩萨道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六度万行,或初地至十地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善男子!什么叫做到彼岸呢?这就是说,布施到彼岸意思,应当让佛弟子们了解如何是布施而到彼岸,因为大乘法到彼岸和二乘法到彼岸大不相同。二乘人说他们到了解脱生死彼岸,其实是方便说,他们哪有到彼岸?因为真正到彼岸是你十八界还没有灭,就已经亲证涅槃实际,那才叫作到彼岸。换句话说,在五阴你、十八界 三摩地

2018-07-22

白就是说明,为什么叫四羯磨?因为羯磨有三,三羯磨都要三次,但是三羯磨之前先要禀白,所以叫作一白三羯磨,简称为白四羯磨;也就是教导他受戒、出家、修道意思,这就是以佛法布施。第二、为了破坏众生邪见而为众生宣说,譬如当代大师们都教导说:我们觉知心一念不生时就是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了。这是邪见,他们这样教导众生时就是导。若要进入无余涅槃中,佛说要灭尽十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