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是修了四加行煖位的时候,他会开始觉得说那是过去的事情;因为那个已经就我们的观察来说,它是无所取的,那个只是我所取的一个境界;可是那个境界并不是恒常存在的,所以说事实上那个境界它已经过去。既然已经过去的,事实上我并没有真正取得一个真实的永恒存在的境界,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法被我取得;所以那个都是已经过去的,过去的就已经消失了;所以,那只是当时因缘和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这个菩萨还会因为菩萨僧团的永续流传,而在菩萨的僧团中长久地修行,永不离开。这样子才是具有菩萨种性,因为这样子才能够显示出菩萨的悲心;而且也因为他能够为整体来考量,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也显示出他的解脱果德。这样子能够慈悯众生,又有解脱的果德,这样才是一个具足菩萨种性的菩萨。具有这样的菩萨种性的菩萨,才有可能在修四加行的时候,能够最后具足四加行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那时井口的上方,正巧有一棵大树,在每一天当中正好都会滴下一滴蜂蜜,也刚好滴到在井中这犯人的口中;当犯人尝到这一滴蜜时,马上被这甜蜜的滋味给迷住了,心里只想著这蜜的甜美滋味,而完全忘记了他所曾经历的种种险境,也完全忘记了眼前正面临的种种苦难,一心只想再尝尝那甘甜的蜜,所以便不想要再离开这口危井了。因此,圣人就借这个故事作譬喻来开示:那关著囚犯的牢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外道也有很多人可以不贪,所以他们也有少数人能离开欲界地而证得初禅,所以称为离生喜乐地,死后不再生于欲界中,可是他仍然会再轮转下来人间继续受苦;所以显然不是断贪,只是藉禅定来伏贪。所以想要远离无量世的大苦恼,就得要断我见,才能渐渐离开无量世的大苦恼。只要一断我见,犹如《阿含经》讲的,最迟钝的初果人,最多也只不过是七次的人天往返受生,最后生也可以远离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再现观:「若是离开能取的识--意识及前五识--则没有这四法;而这四法所依的能取识也是非真实有的。」如是现前观察,心得决定发起「明得定」而发「下寻思」,现观所取空,建立此位寻思之果为「暖」位。再作寻思而发起「上寻思」,现观「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诸法皆是六识所变,所以一切所取的诸法--六尘万法,都是假名施设,并非实有;若没有前六识的现行,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维摩诘经讲记》开篇提到:修学佛法应有明确之初期目标,然后应有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以及完成初期目标后进修之次第;此方法与次第,必须是明确可行者;如是学佛,方能有成,不致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于你的未到地定的修行,依未到定能够离开前五尘干扰,你很清净地、很纯一地、很现前、很当下,能够去验证这一个在观察的意识,本身就是生灭法。一次观行没有办法心得决定,再两次、再三次依于您在生活当中的烦恼渐渐断除,对于五尘的贪欲越来越少,越来越容易摄心为戒,戒作好了当然定就会生起。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而能够生慧。戒、定、慧三个无漏法慢慢具足而慢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要断我见仍然是不会离开声闻的一个方法。换句话说,圣人施设,我们以声闻人来说,它是有所谓的七方便——七种方便、七种善巧,来帮助修行人能够证得断我见的一个功德。七方便是哪七方便?第一个、五停心观,第二个、四念处的别相观,第三个、四念处的总相观,后面四个则是所谓的四善根——煖、顶、忍、还有世第一,或是说另外的翻译:世第一法。前面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这两者被撇开,就是说这个色和这个识被撇开以后,接下来他就想:反正我已经认为我是非我,这世间我非我、不是我,就这样啦!我已经断除我见。可是佛说:这样不成!你要去观察你的受、想、行,受想行一样也安立我。可是一般的众生,不会从这个受想行,或是说一般学佛人不会从受蕴、想蕴、行蕴去观察。因为这要剖析自己,要去想说你这一生发生过什么。如果是小乘的禅观,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只要把意根、法尘、意识都灭了,就不会有六尘的触,所以种种法都会跟着灭尽,不再有自我的存在了,当然就离开生死轮回苦了!所以灭除识阴就是灭除识阴的苦,识阴炽盛之苦就会跟着灭失,这就是识阴之苦灭除的境界。识阴把自我灭除,就是灭除识阴之苦的境界;但是这个道理是很难让众生信受的,且不说一般众生,单说佛门中一心想断除我见而取证初果解脱的大师与学人们,当他们听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门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着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又言「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言「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如是所言离见闻觉知之开示,处处经中同此一说,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见闻觉知而能触知六尘者,当知即非胜义菩提心,当知皆是意识妄心也。此是初勘验之粗法。次说第二种勘验法:五别境相应之心所法。云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弥勒菩萨在里面说的实在是太过详细了,所以希望大家,你若是说要修学上,你可以作依止,那我们这边就开始作少分的这样的讲解,让你能够从这地方来观察。【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首先,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说:你要观察苦谛,观察这苦圣谛。你要从这十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苦圣谛具足观行完成时,才会有厌恶三界世间、厌恶自我存在的出离心;然后开始探究灭除各种苦集的事项,终于了知:原来三界生死苦的集,有许多不同的事项。一一探究完成以后,苦集圣谛的修习才算是完成了;在已经如实而且具足观行五阴十八界六入的生灭性而了知其虚妄的前提下,这时终于能够取证声闻初果的解脱功德。于是在蕴处界入生灭无常的智慧中,被苦圣谛现观的智慧中产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你对于解脱道上的疑结确实已经打开了,以前对真实三宝的疑结也就跟着打开了,这样你就断了我见与疑见等两个结啦!确实是把我见断了、疑见也断了。那么接着,当有人(不论他是佛门中的大师,或者是外道的大师)施设错误的戒禁,禁制你说:「你必须要依照我的规定,每天得泡水三个小时才可以解脱。」你一听就知道他这个戒禁是胡乱施设的,因为泡水不能断我见与我执,当然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简单的说完断三缚结的内涵,那么我们再来看,从第二观点来看:为什么要断三缚结?我们从我见跟我慢的关系,来探讨说,为什么要断三缚结?我们先来看佛是怎么说,佛怎么开示这一段呢?佛说:“世间有情,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云何一结?是谓我慢。所以者何?诸所有结,细中麁品,一切皆以我慢为根,从我慢生,我慢所长。是故我慢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r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俱解脱阿罗汉,可以直接依于他的禅定证量,想要在什么时候离开生死,他就可以自己作主解脱生死。譬如如果碰到恶劣的环境来临,慧解脱阿罗汉,他是没有办法立刻解脱的,他要忍受恶劣的环境直到舍报!可是俱解脱阿罗汉就可以依于智慧、禅定的证量,可以实时舍寿取得解脱,这就是非时解脱。第三种阿罗汉,也是声闻解脱果里面最高的修证,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那什么叫作三明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先恭录网上几位菩萨的开示如下:一二三菩萨的开示:观行审视自己的非语言、非文字的心行,以及所作这些事情的背后真正的深刻法尘到底是什么……好好地观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在这些人事地物的生活中,是怎么过日子,是怎么以着「我」在过日子。好好地观行大小不同的五蕴境界相貌,…如是从早到晚,这样清楚一切都是因为「我」而产生诸多意识心相应的相貌,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在各书多处皆有说明道共戒、定共戒之开示,如《楞伽经详解》、《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及公案拈提等。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实乃佛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摄心住于正道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定共戒者,谓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南无阿弥陀佛!先不说三世轮回,且先说今生今世!请问师兄:就色身来说,半小时前的你,还是现在的你吗?显然不是!就意识来说,半小时前的你,还是现在的你吗?显然也不是!(这点务必认真观行确认!您的问题正出在这里!参见后注!)那么,为什么半小时之前意识色身你吃饭,现在意识色身你还觉得饱!不是早已经不是同一个色身,早已不是同一个意识了吗?为什么?何妨请您仔细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