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人这么笨吗?来到这里本来就是要学了义法的,还在同修会中贪什么财利呢?但就是有!从我们出来弘法以来一直都有:在没有得到法以前都不会起这种心,得法以后则有些人会始生起这种心。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禅三道场一直在换地方——现在还要再换——这一次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佛示说:“既然众生不是本有菩提心,有的人是初发心,也有人发心以后退转了。”这已显示众生不是本来就都有成佛之心的,这种菩提心是后来才发起的。然而众生是什么缘故而发起菩提心呢?佛就先说明发心的因缘。发心,这个名词可不要错用了,“发心”讲的是发起大乘成佛度众的菩提心,可是“发心”现在被引申滥用了:“师姊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善生菩萨又问世尊说:众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起菩提心呢?佛示说:善男子啊!众生是为了两件事情而发菩提心的,第一是为了增长寿命,第二是为了增长财物,所以发起菩提心。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贪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发过第一个层次菩提心,就始学念佛,念佛除了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外,也可求莲品高升;不要满足于下品往生,而要求上品往生。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发过第一个层次菩提心,就始学念佛,念佛除了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外,也可求莲品高升;不要满足于下品往生,而要求上品往生。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 三摩地

2018-07-23

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 三摩地

2018-07-23

比方说,今天我们有没有福德因缘遇到无相忆佛的法?遇到了,我们能不能够相信?相信了,能不能够付之实修?有些人很奇怪,过去在外面的相似佛法中要怎样就怎样,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来到了正觉讲堂,想说好好地来练习无相念佛,想要参禅悟,结果各种奇怪的事就会发生,让他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去修习。比方说,我有一个亲戚,最初来学习无相念佛的时候,始发心了,想要好好地 三摩地

2018-07-23

若未修此四加行来确定能取心与所取境皆归属于空性心如来藏,或修此四加行而心中未得决定,或修此之时仍未具备深厚未到地定定力以致未能降伏性障者,纵使善知识慈悲助其证得真如,亦将无法运转其真如智慧而成为干慧,不具有真见道之实质,即是对真如法性及其智慧都无法运转者,不能称为证转真如者,即不是大乘教中真实悟之人。在进入大乘佛菩提道中求证真如之前,必须先修得定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就是离蕴处界,不受一切烦恼的系缚,因为他本来就是自性清净涅槃的本际,所以他本来就不受一切烦恼的系缚。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说一个菩萨如果能够远离无明,不被无明笼罩,而且能够令烦恼不得自在,而让菩萨在一切烦恼中都能够自在地修行,这样才是离对,这样才是依于如来藏来修行,而能够获得离对的境界。接着说,如果说一个菩萨能够除掉烦恼障以及智慧障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有云:真悟,须转依真如之清净涅槃自性,使我见我执及种种烦恼不能再影响到自己,有解脱的正受,智能的正受,对此真如有忍法生起,才是悟圣人。纵使知道密意,而无此功德,仍然不是真正悟。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 三摩地

2018-07-23

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来进行思虑,因为具足了静中思虑的能力!而我们是从初住位始修学这种动中定力,从初住位始修学动中定力,搭配了所谓从布施、持戒、忍辱等来对治贪嗔痴等烦恼、来调柔心性!所以一边调柔心性,一边做饶益有情的事业,一边来修学定力,到了五住位以后,就有静中思虑的能力。有静中思虑的能力,就能够因为定力的增长,而生起看话头的功夫。看话头的功夫 三摩地

2018-07-23

那请问一下,出家经过乃至六、七十年,竟然对有悟这个法可以亲证是完全没有信心的!那你就了解说,要对于佛及佛所示的胜妙法能够信心具足,同时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佛之性,那当然第一关就是悟明心,这是一件多么可贵的福德啊!其次,当然是应当要对自己有信心。既然会走到求悟般若的阶段,表示说你的过去世一定是有足够的善根福德。因为,一般人假如能够相信三宝的话,就 三摩地

2018-07-23

佛一直示说阿罗汉入了无余依涅槃之后,是要灭尽十八界的,换句话说,连意根第七识也要灭掉;那么请问一下,这个时候却不是断灭的境界,请问:这样怎么有可能说第七识是万法所依的心呢?有没有可能说,这个万法所依的心是第九识呢?好,第八识又叫作阿赖耶识,二乘无学圣人乃至说菩萨七地满心之后,如来藏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的集藏性,也就是阿赖耶性,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改名叫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法的缘起观,假如离阿赖耶识本际如来藏,否定了阿赖耶识就不是缘起正观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者、没有阿赖耶识作为一切法缘起之因,那么一切变成无因而唯缘而现起,因为无因唯缘之法不是佛法,只是外道的无因论;再者、也没有办法证解脱果,因为阿罗汉在这种情况下,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就变成断灭了啊!甚至于说这样情况下,连初分的断我见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定 三摩地

2018-07-23

在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从散乱到专一」呢?就是说一般学佛人,刚始都是妄想纷飞、妄念纷飞,心都是散乱的杂乱的,我们要想办法让祂制心一处。所以有人在数息,有人在念佛,有人在诵经,有人在持咒,都能够使我们从散乱到专一,要制心一处。再来当心已经慢慢不会有妄想,不会有妄念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要成就无相的功德、要成就清净的功德,这时候就必须要都摄六根。 三摩地

2018-07-23

大约6个月后,随着意识的健全,渐渐的发现,原来我们和外在世界是分的,原来妈妈是另外一个人,不是我们自己,自此内心出现第一次心理危机,发现到自己的脆弱和无能,发现到妈妈的无所不能,因此对妈妈生起很大的依恋,自此,内在匮乏始蔓延。由无所不能一下跌落到一无所能,对于还是婴儿的我们来说,真是天大的打击,自此,我们自感被逐出了心灵的伊甸园,这种挫败和恐惧 三摩地

2018-07-23

证得神足通,能离色身飞来飞去的心。(12).神通之心。(13).十方唯一虚空,是吾人共有之真心,是常,祂有殊胜之体性及能量,能生吾人之知觉心等变易作用。(14).无相念佛之心。(15).能看见话的前头的心。(以上诸心皆常见外道之常,其实非常。)(16).没有如来藏真如,一切皆空,一切法缘起缘灭,无佛无法无僧,亦无解脱。(此乃断见,依常见之心而有。)二、辨正:三、唯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世尊拈花微笑的时候究竟说了什么法?若道他有所说,祂明明未说;若道祂拈花微笑是无所说,大迦叶菩萨为什么却一念相应就悟了?所以无门慧大师讲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时,说世尊是挂羊头卖狗肉。所以说,禅既然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就一念相应而得,可见不是禅定,因为禅定是必须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修学才能成就,禅却是从一念相应而来,所以禅是般若,禅是智慧。禅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菩萨再来者很多,因为还没有离隔阴之迷,所以往往小看了自己,妄自菲薄。我们应当了解,听闻禅法而不畏惧,课诵学习《金刚经》而不害怕的人,这一种人,佛说:当知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诸佛而种善根。所以千万不要自我设限,对自己要有信心。但信心的获得,也要经由一段时间的多闻熏习才能增强,所以还要多闻熏习第一义知见增长信心。3、必须修慧 三摩地

2018-07-23

某些修禅的人认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念佛,不知内摄,不知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为修禅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门可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禅与净土的各种法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让教外人士看笑话,也使某些即将学佛的人,因而退心,转入外教去了。这便是断人慧命,罪过极大。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