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4、在《佛说罪福报应经》当中世尊示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5、如果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6、在《杂宝藏经》当中,由于阿那律过去生曾供养辟支佛,因此而感得九十一劫的常住快乐、饮食不虞匮乏的果报。布施就像种田。世尊教导我们,布施就像种田一样,我们行善、修慧就好像农夫在田里种下种子,将来就能够得到福慧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又发现那驴身上竟然有字!仔细一看,竟然怎么是自己的名字!他大吃一惊,猛然睁眼来......万财主不解,忙问原由。老和尚沉思少许,说道:"不要以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阳间生命结束后,都要轮回的。轮回的下一去处是什么完全由生前的所作所为决定。刚才看到的情景是你和张傻子的下一世,咳--只因你为了钱财不择手段,净干损人利己的缺德事,如此下去 三摩地

2018-07-23

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第一(-)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其心已经悟,通达真如实相,见到世间万事万物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没有一件是长久不变的,就是人的荣华富贵,甚至自己的生命,也都难以保得长久。所以,他就将自己所有的财富,全部拿出布施给大众。忉利天王帝释天看到菩萨以如此慈悲之心抚育众生,施舍救济众生,树立了极大的功勋,德高望重受到十方世界的尊重,害怕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这十个心,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佛所示的:初住位以前,在十信位的菩萨所应该修行的十种心。那么这十种的心,从一始的信心,一直到最后面的护心、戒心跟愿心,都代表了对于三宝——特别是对于佛陀的教导,以及对于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够成佛的信心有增长了!所以才能珍惜、爱护佛法;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并不是离了诸功德处,还有另外一个法,或是说离菩提心,还有另外的一个追求之法;所以菩萨应当坚固自己这个菩提心,因为祂可以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五十二位乃至于四十二位种种阶位的菩萨行。所以一切如来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因为发起了这菩提心,所以才出生了佛道,才能成就佛果;能够发菩提心者,就已经出生无量的功德,能够摄取佛菩提道。也就是说今天如果有一位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妙法莲华经》卷6)当时,若是增上慢的佛门四众,遇到常不轻菩萨这样顶礼赞叹的时候,他们会诽谤辱骂常不轻菩萨,乃至拿木棍来殴打,捡瓦石来丢掷常不轻菩萨;但是常不轻菩萨遭受这样的屈辱,却从来不起瞋,只是避走远,仍然高声对他们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经中提到,当时诽谤打骂常不轻菩萨的佛门四众,之后受报两百亿劫,都无法遇到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听闻了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教导,接受“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正理,并且已经了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间最究竟无上的正道,那么,他就会乐于进入到佛门中成为佛弟子,始修学十信位的初信位,来修集对佛法以及三宝的信心。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呢,这第五十个人听闻到《法华经》的随喜功德,他会怎么样?因为《法华经》的精髓就是说,佛因为知道说众生皆有如来藏嘛,所以为众生来佛知见,示佛知见,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入于佛的知见来修道;所以,知道说这样子的话,他就具足这个信,能够依照这样的佛所教导的内容,自己去修证佛菩提;同时呢,也非常欢喜来告诉他人说,原来我们都能够修证佛菩提;那么因为这样子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真正学佛的时候,人家说:「正觉同修会可以帮人家悟,你要不要去学?」「我算老几?我怎么可能悟?」上个月才发四宏誓愿说「佛道无上誓愿成」,结果连个初见道位的悟明心都不敢追求,这算什么发大愿?还发什么无上正等正觉心?所以三归依的时候,如果有至诚心发起了四宏誓愿,那就叫作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因为这四个大愿不是要你成为阿罗汉,是要度尽一切众生,要断尽 三摩地

2018-07-23

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示,净目天子 三摩地

2018-07-23

也有人一始是发佛菩提,上品的菩提心,但是后来害怕众生难度、佛道难成,所以上心作中,发心就随着转变为中品了!就去修学缘觉菩提。乃至有人不敢修学缘觉菩提,就中心作下,改为修学声闻菩提,因此说已发心的人,三种菩提之性并不决定;如果决定,就不应该有所改变;如果决定就不应该会有增上或者退转的事情,所以不可说众生定有菩萨性。众生发心之后如果能精勤修学无量的善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善生菩萨又问世尊说:众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起菩提心呢?佛示说:善男子啊!众生是为了两件事情而发菩提心的,第一是为了增长寿命,第二是为了增长财物,所以发起菩提心。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贪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有很多种的两个原因,所以要发大心来修学佛菩提啊!第一以比量来观察诸佛如来:过去的诸佛如来,未来的诸佛如来,都和自己一样,一直都有这种人间的色身在受种种的苦恼;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说诸佛如来以往与我们一样,因为有这样的色身存在,所以能修学佛菩提道;如果没有这个色身作为工具,就无法修学佛菩提道啦!诸佛如来以往既然都有这个色身,能修学佛菩提;我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佛示说:“既然众生不是本有菩提心,有的人是初发心,也有人发心以后退转了。”这已显示众生不是本来就都有成佛之心的,这种菩提心是后来才发起的。然而众生是什么缘故而发起菩提心呢?佛就先说明发心的因缘。发心,这个名词可不要错用了,“发心”讲的是发起大乘成佛度众的菩提心,可是“发心”现在被引申滥用了:“师姊 三摩地

2018-07-23

假使在坏劫到来时,因为信受净土经典的示,念佛七天后自己提前断命,也可以往生去极乐世界,那不就超越劫浊了吗?是超越了!不然的话,发愿往生去琉璃光如来的世界,那也是超越劫浊啊!再不然,往生去色究竟天也可以啊!这不就超越劫浊了吗?所以,众生不能超越劫浊、被劫所限制的原因,都是因为坚固妄想;对于色身存有坚固的虚妄想,认为色身是我,所以存想固形的结果,就被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成就,令一切信位菩萨可以在此无穷止尽的轮回岁月里面得到歇息!而我们又既然有缘接触到佛陀殊胜的大乘法义,就要确立行门阶位,应当以信位为首要,当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受以后,善知识的话就会听进去,这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第三章第二节<三乘菩提之异同>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悟明心。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 三摩地

2018-07-23

故了知离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因此遍缘法界有情,发大悲心以求成佛。若有一个有情未获益乐,则于所求菩提即未。如同花草之缺水土缘,决不能有蔚然青绿等美观。由此,菩萨要得上求的菩提,必先从事于普化有情。要从同情一切苦恼有情之大悲普救心,乃能确立菩提愿,依愿修菩提行,终之以菩提。而菩萨之发心原为众生,即令一切有情未种菩提种者种,已种者令芽、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才是真发菩提心。生命根源的实相就是「菩提」,「觉」就是「菩提」,所以《大宝积经》又说:「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是名菩提。」我们从以上解释中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见生命的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