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佛菩提;这就是对佛菩提具足了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各位可以发现回向表示说自己所关注的部分,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人天福报。你开始会注意到,你的修行是跟其他人息息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二:「尔时佛告输迦长者:「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恭敬,有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贵族广大,二妙色广大,三形相广大,四四事广大,五珍财广大,六美名广大,七信根广大,八忆念广大,九智慧广大,十艺业广大。如是,长者!若复有人合掌恭敬如来之塔,获斯功德。「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礼拜,获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言辞柔软,二智慧超群,三人天欢喜,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说:如果我们能够摄守这一个绮语戒,我们讲话能够不随随便便、不会前后颠倒,这样子好好地守护它,并且把守护绮语的这样的一个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来诸佛的授记,绝对能够功不唐捐。祝福大家口业清净!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66集如何守护口业?>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阿含经》当中,佛陀教诫声闻祂是这样说,祂说:圣唯作二事,哪两件事呢?就是法谈以及圣默然。也就是说,佛当他要说话的时候,他所说的言语一定是与修行有关的,只要与修行无关的言语,他不会去说;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时候呢?他也不会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来说,他会宁可自己在自己的禅定当中、在自己的寂静当中去安住,而不会去造作一些没有必要的言语。所以百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之贫穷的人所受的苦恼真的比较多,不容易学佛。再看看诸大菩萨,七大菩萨都是满身珠光宝器,维摩诘居士眷属成群,百宝满箱。就连所谓砍柴出身的六祖,他在客栈听到有客人读诵金刚经发愿去五祖处修学,那客人就立刻布施了十两银子给六祖。当时的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字,至少也相当于现在好几十万人民币了,这样就可以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几十万万,可见六祖可不是真正的穷。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我们知道,就如同一开始的时候跟大家强调的,佛教非常强调的是智信而不是迷信,既然是智信,就是要求大家要听闻道理之后要如理作意,要仔细的思择整理,这样才能成为自己的真正所得。所以就这个方面来看,佛教非常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慧心,要发起慧心。就算我们平常不习惯听这些道理,哪怕我们勉强自己听一时一刻的道理,都算是一个进步,这个是慧心。慧心其实也是我们刚讲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就要先端正我们自己的身口意等三业,这也就是指三乘佛法的基础——人天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我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胜妙的功德;而且,佛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着我们,指引我们依循着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并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说,我们如果现在想学会无相念佛这一个法,除了我们要在法上的用功、用心之外,还需要许多的次法。无相念佛叫作法,是一个可实证的法,它需要舍去文字、符号、形像来锻链忆佛这一念;但是要成就无相念佛这一个法,我们同时还得满足无相念佛所需的次法,简单的来说就是福德因缘。比方说,今天我们有没有福德因缘遇到无相忆佛的法?遇到了,我们能不能够相信?相信了,能不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修行人而言,贪著利养会障碍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所以佛在《增壹阿含经》卷13曾开示:【设有比丘著于利养,而不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13)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修正身口意的行为!而佛道的修行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就是说菩萨的修行目的是要成佛,要福德和智慧修集,要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一起成就佛道!在佛道的过程中,我们会熏习很多知见,但学佛不是只是学知识而已,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到这些正知见!譬如我们都知道要吃素,因为吃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人布施的目的多半是求未来世脱离贫穷,得到富裕之果报;真正的学佛人行布施,则是为了离开悭吝、贪著,放下身心世界,作为将来得证解脱的因缘;菩萨的布施则是福慧兼修,布施贪瞋痴作为实证智慧之修道资粮,同时也摄受众生、庄严佛土,更是因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的缘故。因此,菩萨修学六度波罗蜜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说实义菩萨,要怎么样来教导在家菩萨这些不放逸法的内容,我们就一项一项地来为大家解说。首先在中佛陀说要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对于这一个内容就是在家菩萨要修习布施,也就是说,对于在家菩萨而言,有恩于自己的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应当在生活中能够给予尊重、恭敬、供养、承事其所需,也就是要知恩报恩。因为在报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指的就是能够亲证的真实清净解脱法,而不是方便的二乘解脱法;因为二乘的解脱法,它只是解脱于三界生死,解脱于三界生死并不是成佛,它并没有在佛道上所应该实证的一些功德法上有所涉猎,并没有在佛道上所应该修集的福德上有所涉猎,并没有在佛道上所应该具有的种智上有所涉猎,所以二乘的解脱只是方便解脱,只有是在大乘的佛菩提道上所实证的才是真实清净解脱法,而不是方便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当然我们学佛很久的菩萨们都会知道,今生能够安居乐业乃至安身立命,都是往昔所修的福德,加上这一世的努力所造成的;往昔有常做布施的因,今生有努力工作赚钱的缘,造就了现在富裕安稳而能追求证悟解脱的生活。但不是每个众生都很好命,也是有很多辛苦的众生与菩萨们,都还是要为三餐奔忙,这时候太深妙的佛法对他们来说都只是风凉话,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妙法莲华经》卷6〈法师功德品第19〉: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百福修久了,成为了习惯以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怎么让自己能够成就佛道而远离这些贪、瞋、痴烦恼,远离这些生死的这些苦业?只是认为说,修福本身就够啦!平常布施供养,虽然说这个福无量无边,可是心里面这个贪、瞋、痴三毒,还是持续不断地在境界中相应而造作恶业,希望修这些福能够将所造的恶业来灭除;这样的情况之下,未来世因为修了布施供养还是有福,可是这些所造作三恶业的这些罪业还是在,因为罪福不能相抵啊!所以如果说不断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很多人会说:「我也已经学佛了好几十年了,认真的说起来,我觉得现在的我跟几十年前比较起来,好像懂了一些事情,但是在实证上真的是没有什么进步,连想要念佛往生西方,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今天的节目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聊一聊,学佛无法进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为什么学佛会进步?大体上说起来,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齐步前进才可能作得到。这四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布施的因果,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乃至等觉位也仍无法全部了知,所以佛说「唯有诸佛方能全部了知」。关于布施的因果相,《优婆塞戒经》中有很详细的说明,这部经的详解可能会在年底出版第一辑,请您自行阅读,应该会有更深入的了知。另,政府依法课遗产税,是世间法律所定;政府依法保护人民,人民依法纳税;这是相对的义务,应算是交易的一种,并不是布施,与来世福报无关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