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很多人在学佛,学佛的目的是为什么呢?通常学佛的人会告诉你说: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消除烦恼。那为什么要了脱生死、消除烦恼呢?无非是因为死亡的恐惧;无非是因为这个恐惧所带来的内心的苦痛;为什么会有死亡的恐惧呢?因为死之后要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自己努力奋斗了几十年的事业家产,而死亡之后到底是什么?会到哪里去?死亡之后还有我的存在吗?这一些对于死亡之后的那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伽经》卷四〈一切佛语心品〉云:【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着作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中世尊告诉大慧菩萨说:「大慧啊!这个第八识心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源,一切善法与不善法之生起现行都是以如来藏为因。」一切善恶业之果报都是以如来藏为正因人在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所知障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也可以说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佛道上的障碍。三、业障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业种会障碍菩萨行道,也会障碍初机菩萨修学佛法,这都是因为往世所造恶业种子的现行,而使得新学菩萨初始学佛的时候,处处产生障碍,这就是业障。应该如何忏悔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因此处众生五浊之心性,大多崇拜表相大师、习以成风;诸方大师复因虚名、利养及眷属欲所系缚,不肯修正邪见,反生嗔恚,故谤菩萨,令诸广大众生继续深入邪见中,步步皆歧--令诸佛教学人愈精进修行者愈发远离佛法;菩萨见已,心生慈悯,不能自外之,乃出以指名道姓破邪显正之作为,如是以救众生。菩萨既知诸方大师所堕,既知诸方大师误导众生极为严重,竟能安忍其心,以护大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时佛教有大患存焉,谓外道化、世俗化、法义浅化、密意失传、悟后进修诸地之道次第混淆,此五乃佛教未来弘传之大患也。大意摘要:1、佛教之密教化,消灭佛教于众人不知不觉间;2、佛教世俗化、浅化后,则与外教之行善无异,则佛教之胜妙、了义、究竟之特质便随之消失;3、佛学之学术研究,唯能增长意识思惟,唯能令行者意识执著性增长;唯能令诸破坏佛教之欧美研究佛教者,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今天来继续讲一个佛典故事,这是一个微妙比丘尼的故事。当波斯匿王他过世之后,琉璃王继位,当时候搞得民不聊生,因此豪门的妇女,她们发起了出家的念头;总共五百人,她们就决定舍弃贪、瞋、痴,然后舍弃了富贵的夫家,或是舍弃自己的家庭,最后来到佛寺----佛门中来出家了。可是她们虽然想要断除自己的贪瞋痴,却很难作到,于是大家感觉到这样不是办法,于是她们就去找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杂阿含经》卷三二第九〇六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许多学佛者都有诵经的习惯,如果能多了解有关诵经的相关知见,在修行上一定会有直接的帮助。首先我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读诵的解释:读是了解经中的义理;诵是读不懂,而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内容。所以读诵包括了解经中的义理与课诵。即使是课诵,一般人在诵经的过程当中,也多少会同时思惟其中的法义,因此除了诵之外,也有读的成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么活儿呢?忙着准备供品,因为天亮以后要请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曾经有人解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句话,说:不仅是理论,也不仅是信仰,而是一种活泼自在踏实的生活,只要练习到不因顺逆环境而产生爱或憎,就能太平无事,自由自在,所以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错,可是六祖的偈里这二句所讲的佛法是指禅,不可以用声闻法解释,不能用消除烦恼的方法来解释六祖这二句偈。经论是语言、文字,假名为佛法。真实的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说罪福报应经》里面也这么说:祂说喜淫他人妇女的人,死了入地狱,男的抱铜柱、女的卧铁床;出生了以后,堕入鸡、鸭之中,这样的一个罪福是跟着人如影随形的。我们说,不要去看这样的画面,不要去看这样的影片。但是,我们来看密宗里面的佛像,都是双身抱佛的佛像,所以当每天拜的时候,每天恭敬渴仰看望佛陀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双身交抱的密宗佛像!这样的一个修行人,他每天所看的不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灭度七百年后,龙树菩萨赓续了佛陀。此点,佛陀早已预知授记,读者可参阅《入楞伽经》卷第九,总品第十八之一。当年世尊宣说如来藏法时,因为太胜妙了,大慧菩萨摩诃萨悲悯众生,就问: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世尊答: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问到说:学佛至今已经半年,看到不顺眼的事情也很容易生气,请问应当要如何克服?首先,要先赞叹提问题的这位学人,因为一般人通常不一定会承认或者是观察到自己有上述的问题,这表示说这一位学人已经能够去观察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也愿意试着去改正它;这不妨是一件善行,所以是应当要随喜而且要赞叹的!说明嗔恚之法的意涵之前,因为嗔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家里黑着灯,房间里没有人等着,回到家里也是面对空荡荡的墙壁,说话都仿佛可以听到回声。尤其是遇到委屈心情不好的时候,连个述说的人都没有,只能把自己蜷在被子里哭。打雷下雨的时候,躲在厕所里刷马桶。可是想到身边那些结了婚有伴的人,其实也没过得有多好,找了老外生混血娃的,因为生活背景不同,两个人现在除了孩子之外已经找不到什么话题了。姐弟恋的,因为男生赚钱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每一世修集很多福德,每一世都只用掉一点点,每一世修集一百份的福德以后却都只用掉一份,不断的累积下去,成佛就快,每一世的道粮都用不完;用这些福德道粮才能修佛菩提道,才能攝取众生,攝取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未来成佛时的佛土。(原标题:即使遇到一个冒充的乞丐,你也可以修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生于恶国,就是生在佛法上的边地。若生于善国,可得要生在中国;所谓的中国,就是不要生在佛法的边疆,有佛法的地方就叫作中国,没有佛法的地方就叫作边疆。所以,现在常常有内地的人写信来说我们这里是中国,他们那里是边疆。佛法的边疆,就是在指没有佛法、没有的地方;有的地方就叫作中国。若生在恶国的话,没有办法弘法,在四百年前或是七、八百年前,在内地都是无法弘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教看待爱佛教教导要以慈悲来对待一切人,而不说爱。因为佛教看待爱,就是欣乐厌苦,是有着贪着的负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些佛教信徒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在世间功名、婚姻、健康、财富等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常会到佛寺里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庇佑。甚至有些人,只带了少量的供品,所求的却比天还要大。而且,有的人信佛都只是随心所欲,即刻就要满意;若是没有立刻实现,那么就说佛菩萨不灵啦!这些人心中常常是这样子想:我信佛已经很多年了,经常的供养三宝,也常参加各处的,而且也常常劝人行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传统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常见的佛家人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等这些思想,在传统的生产活动当中起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当然在今天也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教育和教化作用。今天我们节目当中就请到了两位嘉宾,他们不仅长期以来弘扬传统的佛教文化,当然他们也凭借着这一股正能量,带动着中华社会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