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一,为什么说布施能破烦恼呢?陀说:【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妒、嗔恚、愚痴。】《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个地方陀告诉我们,布施能够破烦恼的道理在哪里。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陀告诉我们,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能够观察这些世间财,它是无常的。刚刚我们前面都解说过,世间的财物它不是坚固不坏的;世间的财物,它不能带到未来世去;世间的财物只有是属于一期生死受报中受用,它没有办法坚固不坏而带到未来世去,它只是系属于这一世的五阴身,当这一世的五阴身毁坏了,那么它的受用关系就断绝了。所以他能够观察,财 三摩地

2018-07-23

陀在《优婆塞戒经》中这样开示:【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陀为我们说,菩萨这样乐于布施以后,能够远离一切放逸。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 三摩地

2018-07-23

陀继续这样开示:【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法僧宝。】这一段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 三摩地

2018-07-23

上品施主他具有的智慧与心态,陀是怎么为我们开示的?在《优婆塞戒经》中,陀这么讲:【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我们先来看这一段:陀说有智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三宝所教导的法,都是要最后成就菩提道的法,在菩提道的修证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自心如来。因为有自心如来,所以才能成就三世因果,才能成就一切法;可是自心如来本身,祂是不观察自我,不观察自我存在的,在这种真如无我的情况之下,却仍然在这个三界中,一世一世地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心,而去成就一切有情的果报,还是让法生生不息地运行;可是自心如来是永远不求自 三摩地

2018-07-23

那有的人会这样子想,偏差地认为说:既然转依了自心如来,是无我无所求,那么不求果报,是不是就不必布施了?如果有人这样子偏差地去思考的话,他就要再来思考说: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一切法都是常?都是固定的?如果是常、是固定的,那么就没有因果啰!可是一切法都是无常,都不是固定的,所以有因果;所以布施能够得果报啊,所以就是需要布施,才有办法去得菩提道上的实证的 三摩地

2018-07-23

”帝释就问:“您到底在崇尚什么而有这么宏大的志愿、高洁的行为呢?”菩萨回答说:“我希望能够成就道,济拔众生的苦难,令他们能证得不生不死的涅槃,获得自在解脱之乐,永远不再受轮回生死的痛苦。”帝释听闻菩萨说出圣人的志向所趣之因,恭敬地往后退步而礼拜说:“实际上是没有布施济众反而远离福报,遭受灾祸堕入太山地狱这回事。菩萨您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者他就是施主,施主可略分为三品人,陀这样告诉我们这三品人的内容是什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陀说:【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悋,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悋。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 三摩地

2018-07-23

中品施主他常常是会受到菩萨的怜悯的,因为中品施主他想当菩萨,他也相信业果,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的原理,知见上不太具足,所以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会夹杂一些过失以及烦恼,所以与菩萨遇见了中品施主,都会怜悯他们,然后给予教导开示。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施,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人就会这么怀疑:布施于塔像,这包括塔、菩萨塔、阿罗汉塔等等,乃至是贤圣的图像之前,由于没有人现前领受,所以得不到后世的福德,而有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上的受用。但是世尊在这里开示说:这样子的怀疑是不正确的,因为布施时是信心具足的缘故,还是能感得前面所说至心施等五种的果报。就好像说,比丘在修集慈无量心的时候,因为都是用观想的,实际上没有众生领受 三摩地

2018-07-23

当然还有其他的经论之中,也曾经提到这一些所施物与未来果报的关系,譬如说《说布施经》、《大智度论》等等;这个部分,就可以自己阅读参考了,然后看看有没有是自己可以受用的。 (原标题:色施香施味施触施的果报)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法的第一种既然叫作法施,当然指的是布施法,世间法的布施部分,包括人天善法,这是使人可以再生而为人、天的法,还有一种是可以使人得以营生的种种世间的工艺技巧等等;进一步说,布施与人可以使其亲证解脱道、菩提道的种种的知见与义理,这个就是真正的法布施了。但不管是世间法或者是法的布施,必须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说,所说的法是要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世间法,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本节主要从放生的观点来谈无畏施,经中也提到说菩萨应以慈心行放生业,如《梵网经》卷下中说:若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三摩地

2018-07-23

陀在这段中说——财施名为下施,法施名为上施,也就是法施远远殊胜于财施的意思。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开示:《金刚经》大家都会背,如果有人以一个四句偈为人解说,另外一个人是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来布施,结果是用四句偈做法布施的人,福德远胜过无量财宝布施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遍布一个银河系所有星球的珍宝来布施。谁能准备那么多的金 三摩地

2018-07-23

陀说,布施除了财布施外,还有法布施。财布施唯得财宝报,但法的布施,后世却可以得到财物及法上的两种回报。菩萨修这二种布施的目的,一是为了要帮助众生远离贪瞋痴所带来的痛苦与烦恼,二是为了让众生因闻而能够调伏心性,将来于法上有所实证。法施还可以教导众生如何受戒、出家、修学法道,为破坏众生的邪知邪见而为众生演说,说明真实法与非真实的差异所在,宣说四 三摩地

2018-07-23

有说过:像的金色身,虽然不是每一位众生都可以出生在世而看到;但是的金色身和雕像是一样的,不论你是木头所雕刻的还是石头,乃至于一张纸,一个画像、照片,如果生起至诚心,这功德都是一样的。有说:在一念之间,就可以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心所想。而且功德无远弗届,不断地来摄受一切的有情众生。因此又说:这样的供养雕像,当作是真正的在面前, 三摩地

2018-07-23

好不容易这一生知道有三宝,可是我们却一点力量都没有,也没办法来修这个福分,可以想见这一生过了,到未来世我们一定更加地穷苦,所以想到这里就不禁落下泪来。这时候,他太太明白了,就说:夫君啊!你不用难过,这事情很容易解决啊!我跟你讲,你只要把我卖掉,所得到的钱你拿去供、供养三宝就可以了。罽夷罗说:这什么傻话呢?把你卖掉以后,我自己一个人也无依无靠了,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舍利弗布施给一钵饭,而陀把这一钵饭布施给狗,请问这两个人谁得的福德比较多呢?答案是:陀布施给狗的福德比较大。虽然狗是贫穷田,但是因为陀是最上的功德田,所以施主的殊胜会让果报更加殊胜,这就是大福从心生的道理。如《大智度论》卷32〈序品第1〉中云: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 三摩地

2018-07-23

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供功德的故事,这是《贤愚经》卷1的记载。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夫人生了一个男孩,面貌非常端正,出生没几天就能开口讲话,问他的父母说:世尊还住世吗?他的父母回答说:世尊仍然住世。男孩又问:尊者舍利弗、阿难等都还在吗?父母回答说:都在。父母看见儿子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口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