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无相念佛之心。(15).能看见话的前头的心。(以上诸心皆常见外道之常,其实非常。)(16).没有如来藏真如,一切皆空,一切法缘起缘灭,无佛无法无僧,亦无解脱。(此乃断见,依常见之心而有。)二、辨正:三、唯如来藏(阿赖耶、庵摩罗识)异熟性故,其体永不坏灭而内容有变易、有作用,故成佛时能变为真如,故非常非断。如来藏于五位中及无余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无常。不生灭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法中不共二乘的涅槃有二种,一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为佛地始有之无住处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三贤位中的第七住不退位即有所证,直到妙觉位都是同证此一涅槃;入地时已证二乘的有余、无余涅槃而不取涅槃,回心大乘依十无尽愿发起受生愿,故不取证声闻法中的二种涅槃,故说始从第七住位直到妙觉位,都只证第一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证得大乘第一种涅槃之前,必须有大乘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楞伽经》疏:佛子欲出三界,但断一念无明即足;欲求成佛,则必须加修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些习气有深有浅、有粗有细,细的障碍成佛,粗的障碍解脱生死。而单单就与粗重的分段生死烦恼相应的习气论之,已是累牍盈篇,罄纸难尽了。这些性障习气,若不寻求根除之法,只有生生世世流转不停,而且大多是每况愈下。而前面说受制约的习气行为,是由潜藏于潜意识末那深处之「习气档案」,不断地被意识提取出来,又不断地「另存新档」而增长厚实,这是站在现行运作的角度来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根非有触尘之用,则如来藏生吾人色身何用?单凭如来藏与七识心就可以生活在人间或欲、色天界了!如是,则生此正报身又将如何受报?阿含部经中佛所言外六入,又将如何成立?故根、尘和合必生触,然非必有识现起;唯若识起,根识必触同一尘境;故法宣师不应说第六识与第七识所缘境不同。又经、论中亦云意、法为缘,生意识,则眠熟位中法尘必已存在,若意根不能触缘于五尘上所显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您能够把这个颂记住,并且如实地了解,对于大乘佛法,你就能够大概知道一个架构了。这个颂中的第一句一切最胜故,是在讲欲界一切有情的八识心王,但是一切有情的八识心王却又归结于第八识如来藏,或称阿赖耶识,因为前面七个识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的。我们所有的一切法所能运用的、每天都在受用领纳的一切法,统统是由这八识心王辗转而出生的。八识心王在一切法中最殊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兀然空坐,于道何益?’】(《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是知打坐求静以定其心,常处于离念灵知境界中,乃是西域异道中最下根人也不会堕入之邪见,云何号称至高无上佛门之宗门大师,却犹堕在执身打坐求静之最下境界中,以求一念不生?是故,天童默照之法,当如天童禅师所示:默照有念灵知之非,默照离念灵知之非,默照处处作主之意根非真,默照意识觉知心之种种变相境界虚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日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由于未能与择灭无为相应的缘故。以上所介绍的是择灭无为。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三种:非择灭无为。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来修学佛法,其实就要能够证得心真如,能够证得这个从无始劫以来存在到现在,乃至未来无量数劫继续存在,因为祂是个永恒存在的法。当我们能够实证到祂的时候,就开始说:我们开始觉悟了!而且这样子也才称为叫作妄念灭,能够观察一切妄念无相。所以论文说如果妄念灭的话,就可以知道心相它的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的心相,它是生住异灭,可是这生住异灭有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随其所忆念之成就众生本愿及其所证得之境界,为了成就众生而证得自觉圣智善乐,以意生身,生于诸佛国土诸圣众中而化度之。菩萨摩诃萨意生身:简称意生身,此谓菩萨于见道前已曾修得禅定无漏相应,不成无漏妙定,故唯有神足通,不能成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然于见道后,其禅定渐渐转为无漏妙定,功德增上,令其产生菩萨摩诃萨意生身,能至兜率天亲从弥勒菩萨受法。有神通之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教中的「法」是指什么意思?就一般人对于「法」的认知,「法」是指一种范式、一种原则、一种道理。然而在佛法中,我们说「法」这个字,这个范围那就大多了。简单的来说,「法」是指有漏世界的现象界,就是说我们凡夫所了知的一切世界中的一切种种的现象,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看得见的、摸得到的、还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还是心中想象的影像等等,统统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由于未能与择灭无为相应的缘故。以上所介绍的是择灭无为。-----《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择灭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于是佛重颂一首偈:我释迦牟尼佛亲身所证的法,是离种种语言文字的境界相,没有任何一法能够超过祂,祂是绝对待,离能观与所观相对的境界相,所以没有任何诤论存在,祂所显现的境界相,是没有语言文字这样的境界相,才是真实第一义谛的境界相。从释迦世尊的开示可知,众生不能了知有一个离种种觉观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实心存在,所以在漫漫长夜当中,不断地在六尘境上作种种虚妄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正确的佛法当中,我们说他是外道,外道的定义很简单:外于本心而求道。这里的本心是指根本心,是指本来就具足之心,是自在——自己本来就存在,不必依于他因、他缘才能够被生起的心。外道有所谓的五现见涅槃,他一样是如同刚刚所说的著相,著于人、我、众生、寿者相,这一些诸多生灭相的凡夫一样,差别只在于外道以定为禅。外道不了解本心的存在,不证本心、不明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总持咒涵盖一切法,此一切法有五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位法中,首位是八识心王。因为一切世、出世间法都由八识心王直接或间接出生和显现,是三界及出三界最殊胜的法。心法(一切最胜故)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二位是心所有法,51个心相应的所有法和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古时候的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在探讨的这些唯心的问题,它所探讨的这个唯识是哪一个识呢?基本上他们所探讨的这个识,都离不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六识——也就是见闻觉知心的六识,这个识根本不是佛所说的这个唯识。佛所说的唯识为什么祂是妙义呢?为什么说唯识祂妙呢?祂是妙在何处呢?因为唯识是出生三界万法的根源,祂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