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提果之修证,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 三摩地

2018-07-21

在《大乘入楞伽经》开示:大慧!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计能所取虚妄执着,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大乘入楞伽经》卷四)解释如下:【大慧菩萨!一切众生对于自己所面对的种种境界,不能了知都是由自心所显现,也就是如来藏藉由自己所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相分,因为有内相分出现,见分也就跟着出现了,再由见分去分 三摩地

2018-07-21

我国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的义净大师曾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十余年(公元673—687年),义净大师考察印度教后言:(印度)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唯识)。中观则(言),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言,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中观、唯识)并咸遵圣教。(《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义净大师著)可见中观与唯识是古印度大乘教的两大主流。公元二、三 三摩地

2018-07-21

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生灭法,而在大乘经典里对一切法的定义又有所不同,譬如《央掘魔罗经》卷四,言: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故经中的名词概念在不同的里有不同的内涵,一切法(诸法、万法)有时候既包含三界一切法,也包含出三界之法身(第八识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微笑在为我们说法」,也很高兴实证的神经心理学为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左证。今天,我们尝试以心理学中有名的「古典制约论」,再度探讨末那与意识之奥妙。之所以在众多的心理学理论中选择巴伐洛夫(Pavlov,IvanPeterorich1849~1936)的「古典制约论」,来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是因为「制约」的行为正是习气形成或修除的主因,也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 三摩地

2018-07-21

希望我们天天都能微笑,并从微笑证入法性,从证入法性转依其清净无我性,从此步入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行好的修学里程碑之开端,迈向成之道。谈到美丽的笑容,大家应该是既亲切而不陌生的。人类对于情绪的表达有许多种方式,而微笑是人际互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许多的微笑方式之中,我们姑且将其分成两类:一种叫「应酬式的微笑」,另外一种叫「真正的微笑」。这两种微笑 三摩地

2018-07-21

那如何根据法如何来观察「色蕴」(特别是大脑)不是意识的起源呢?意识是依他起性,色蕴五根、末那、六尘和第八识,都是意识存在的条件,并不是只有色蕴五根就能够单独产生意识;假使单靠色蕴五根就能产生意识觉知心,那么色身无病、功能完好而在三十几岁乃至五、六十岁就舍寿的人,应该都可以在死亡后重新继续产生意识而不会有死亡的时候了。此外,寿命是由谁控制的?当寿命 三摩地

2018-07-21

在大乘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1,第六识意识: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 三摩地

2018-07-21

在大乘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此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禅宗开悟明心之内容,又名:心、识、如、我、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涅槃、本际、异熟、阿陀那、种子识、如来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无心相心、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识。 三摩地

2018-07-21

《楞伽经》卷九:尔时大慧菩萨复白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盘。」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言:「唯然受教。」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 三摩地

2018-07-21

自古及今,教界就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些未曾深入唯识者,极力排斥唯识。对此,于《央掘魔罗经》卷二,世尊早有预言:过去世时无有惭愧,已无惭愧、今无惭愧、当无惭愧,闻如来藏不生信乐,已不信乐、今不信乐、当不信乐。譬如猿猴形极丑陋,常多惊怖,其心躁动如水涌波,以宿习故今犹不息。毁谤唯识,以误解一切法空,误解中观,而落入恶取空、空见者居多。关于恶取空,《 三摩地

2018-07-21

虽然杀父、杀母、杀阿罗汉者属于极重的五逆罪,但是因众生都有性(成之性)的关系,所以在受完五逆罪报后,经由无量劫的修学法熏习转变,最后仍然可以成。但是造下五逆罪者,在无间地狱需要长劫受苦,等到罪报受尽后仍然需要辗转受生于饿鬼道及畜生道接受此恶业的余报,才能重新出生于人间。在得人身之后仍有可能因为习性的关系,再度犯下五逆恶业而轮回不已,应当在某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学人发菩提心已,于外门修积资粮,于七住位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由此转入内门,以所悟的第八识为基础,进修唯识种智,由此断尽我执、法执而得以成,如是修行才是成的不二法门。是故了悟第八识对于成意义重大。然宣讲第八识之经论,其义理极为深奥难懂,原因之一,就是第八识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譬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告大慧菩萨:我说如来藏,不同外 三摩地

2018-07-21

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第八识颂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八识: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令今世后世学人建立正见,故举《百法明门论》偈,略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若能明此者,修学三乘法,皆不堕于我见边见,偈曰: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论曰:一切最胜故;云何故作是说?谓八识心王乃三界一切法之根本;若无八识心王,则无十方三世之三界万法。例如:无色界天境界,必须有意识安住其境,方有无色界 三摩地

2018-07-21

之道,诸经论依唯识五位而作分别,唯识五位略述于下: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信不退故,方能继续修学法而不退失。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 三摩地

2018-07-21

就譬如异生凡夫位以及解脱道的初果到三果,乃至菩提道上还没有进入八地以前的第八识,都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体位,祂的函盖面很广,乃至初地到七地的圣位菩萨由于起惑润生的缘故,所以也都还是在阿赖耶识位。第八识心又叫作异熟识,譬如解脱道的无学位圣人阿罗汉与辟支,又譬如八地以上的诸地菩萨,包括等觉菩萨也都含摄在异熟识的范围。地的第八识心叫作 三摩地

2018-07-21

b、以法定心:以数息、念、忆、观心、内观,或方法摄心而定住之意识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c、常寂常照:以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此境界犹有观照寂照,不离知也,犹是妄心。此中有十余种定境变化,皆幻而不实,执即着魔。d、遍满虚空:于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中,定心扩散,便以出现遍满虚空境界之意识心为真心,不离有所得有境界法,仍 三摩地

2018-07-21

分述如下:一丶色蕴五根及意根皆依阿赖耶识而有:云何色蕴五根依阿赖耶识而有?谓色蕴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都是往世阿赖耶识与意根末那识,因於业种丶无明丶悲愿故,而入母胎中,所以藉由阿赖耶识所有之大种性自性,方能执取受精卵,方能执取四大微细物质而造色身,方有此世之五根也;由是缘故,於四阿含中说:「识缘名色。」又说:「识入母胎而住的缘故,使得受精卵或渐渐形 三摩地

2018-07-21

目前正在演述的是平实导师于公元两千年所写的成之道《宗通与说通》。当时整个教界的大环境,对以如来藏为主轴的菩提道修证,仍然是懵懵懂懂,所知极为浅薄,到处都充斥着常见、断见,乃至各种外道邪见异说。平实导师为了救护被邪见所误导的众生,以无比的悲心和深妙的智慧,撰写《宗通与说通》,来阐述世尊所说成之道的正义,普愿善根福德具足的菩萨们,都能因此书而离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