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如果按照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三摩地

2018-07-22

人应该懂得业的因、缘、果,真正懂得者,在人间福报广大时,他会懂得如何修集下一世应该有的福德,他会珍惜每一世所修来的福德,不会享受过分;并且了知自己一世中能有多少福德应该享受,他会珍惜而留下九分给下一辈子,这一世只享用一分;下一世继续努力修集下下世的福德,让它以等比级数不断累积上去,成就快,这才是真正懂得惜福的人,不要只在食物上惜福。一般人若能 三摩地

2018-07-22

法的智慧告诉我们,我正是苦的根源。一切以我为出发点,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性总会让我们不惜甘冒风险、以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谋求那些生灭虚幻的所谓享受和名闻利养,留下沉重的恶业种子让来世的自己受加倍的痛苦折磨,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厄运。懂得反省的人会将一切苦厄的源头指向自己,修正自己;那些执迷不悟、心性更加染污的人便会将矛头指向外界,认为是天下人负 三摩地

2018-07-22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凡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看不起自己小小的一点作为,它可能只是一个起点,但所能引发的效应却很大;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而自卑,至少在心中埋下的种子,总会有发芽的一天,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于上所述布施之行,就狭义的十施具足而言,因不涉法僧之供养,故不论恭敬施及承事施。财、法、无畏三施中,只取零钱故为少分财施,因无言语关心之举,欠缺无畏施之作为, 三摩地

2018-07-22

如何把忆的净心带到日常生活之中,以正观与觉照坦然面对新的事物,把它当成生活上的一种考验,从而培养一颗柔软、无挂碍的心,自然能够时时安详、处处自在了。-----《正觉电子报》<柔软心无挂碍>贝都因 (原标题:心柔软无挂碍) 三摩地

2018-07-22

总之贫穷的人所受的苦恼真的比较多,不容易学。再看看诸大菩萨,七大菩萨都是满身珠光宝器,维摩诘居士眷属成群,百宝满箱。就连所谓砍柴出身的六祖,他在客栈听到有客人读诵金刚经发愿去五祖处修学,那客人就立刻布施了十两银子给六祖。当时的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字,至少也相当于现在好几十万人民币了,这样就可以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几十万万,可见六祖可不是真正的穷。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那到底为什么是我们总有这么多烦恼呢?经中开示:欲界众生受制于三大:一个是饮食欲,就是众生对于各种美味的饮食大多会产生贪爱;第二个是睡眠欲,众生会因为耽于睡眠,所以心中多有昏暗,没有办法勤修于道业;第三个是淫欲,一切男女都会互相追求,产生贪染的心,行各种的欲事。所以陀在为众生开示的时候,都会依着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这个人能够信受了、心地柔软了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常常做这样的思惟:‘如果想要让这些财物追随着我去到未来世,最好的方法不会优先于布施。’因为你布施了以后,来世得到布施的极多倍果报,而你是施主——布施之主——当然只有你能得到这件布施的果报,所以想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转移到未来世的自己身上去,最好就是布施。而且还要深入观察‘贫穷是多么 三摩地

2018-07-22

社会上不少人觉得学要减少对名、对财、对美色等等的欲贪,所以学的人就不需要财富,就应该很穷,怎么穷怎么好。实际上,这是对法的误解。和欲贪是不一样的,减少欲贪不是说要把自己搞得很穷很苦来磨练。正如《大庄严论》所说: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这就是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不是一定要很穷,很苦、怎么难过怎么来,才是教。不但如此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那这样子,如果这个道理成立的话,世间因果的道里,有没有道理?合不合乎逻辑呢?作恶的祖先把他的果留给子孙,那他自己怎么办呢?所以呀,这个其实不是法真正的道理。但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来劝人家为善,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从法的真正的究竟道理来讲的话,其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跟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还是跟子孙的自己的福报有关系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三乘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一位外道师父,还有他们,长跪合掌,跟请示。他说:请问您,各国都有它代表的吉祥物,这些吉祥物,不外乎是金、银、水晶、琉璃……这些东西。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更殊胜的?陀就说:像你们所说的,这些世间的吉祥物,人们认为拥有它,就能够获得吉祥;如果这个吉祥物失去了,就会招到祸殃,但是你可以看到,这都没有办法真正的救度众生,能够出离苦患,我是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五好!说:如果能以具足了色、声、香、味、触的这个物品布施给别人,这就叫作清净布施;如果能够以如法所得财物来布施,这叫作清净布施;能够观察财物是无常的,它不能恒常的存在,如此作意而行布施,这叫作清净布施;为了破除烦恼而行布施,这叫作清净布施;为了清净自心的缘故而行布施,这叫作清净布施。接下来是很重要的部分,特别是菩萨的布施行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贤圣之人。】------《优婆塞戒经》卷五说:善男子啊!菩萨行布施的时候,要远离四种过失罪恶之法:第一种,用破戒的手段所获取的财物拿来布施 三摩地

2018-07-22

修学法的入道初门,就是要先能够深信因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造作良善的身口意业,必定会有可爱的异熟果报;同样的,造作恶业也必定会受恶果。那么这些善恶业,怎样叫作“定业”或者是“不定业“呢?陀在《优婆塞戒经》的〈业品〉当中有开示说:【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是引用自《杂譬喻经》这一部经典,因为《杂譬喻经》相似的经名这样子的典有很多种,那这一部的话,特别是后汉大月支的沙门支娄迦谶所翻译的,这取自于这部经的第十一则。我们来看看这个:【昔者兄弟二人居,大势富贵,资财无量。父母终亡,无所依仰,虽为兄弟,志念各异,兄好道谊,弟爱家业、官爵俸禄,贪世荣色。】(~《杂譬喻经》)这个意思是说:从前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在法中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又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也就是说,就连一只鸡,牠饮一滴水,啄一粒米,都有过去生的因缘。而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都为了赚钱养家活口,为了准备退休金而努力赚钱。古德云:人人知道有来年,个个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人为了明年、后年、晚年的生活都会努力存钱了,何况是未来世,更应该 三摩地

2018-07-22

从事娼妓、屠宰、渔猎及贩酒等职业,是属于法中说的邪命——不如法的职业,这是是从持守清净戒律,终于能远离三恶道险恶果报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这些职业表现出来的高低贵贱差异上面来说。世间的职业依世俗的观念,容或有高低贵贱的差异。就像以表相来看待三界六道的众生,会有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众生是较低贱的,而人、天以及人道、天道中的阿修罗这三善道 三摩地

2018-07-22

是否必须要放弃目前现有生活的享受?就这个问题来说,并不是每个人的条件是一样的。我们在这个学历程中,有人是大富大贵,有人是贫贱,所以这样情况并不是适合每一位都统一作一个标准;而且陀也不希望世间上大家都作为苦行,来作为归依的一个要件,或是作为修行的一个标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而且我们从世间上来看,真正的苦呢是在身心觉受上所受的苦。许多人从这个生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