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僧的定义──《杂阿含经》在与各位分享高僧传心得之前,先与各位说明什么是「僧」?因为现代的门对于「僧」的定义已经不清楚了,乃至于一般的大众觉得身穿袈裟、住进寺院,剃头,受声闻戒就是「僧」了,殊不知在小乘法之中,对于「僧」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普遍大众对于经典中所记载的内容无法看懂,或无法深入,不过没关系,现在此世唯一通达经典的正觉来为大家隆重讲解什 三摩地

2018-07-22

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的来历本文根据《方广大庄严经》卷第十二改编世尊成,调伏乔陈如等五比丘后,心想:优楼频螺迦叶名声很大,带有五百弟子,国王大臣等对他都很恭敬供养,应该先去教化他。然后世尊就去找他,迦叶看见来便迎接问讯,又请晚间留宿,便要求住于石室,迦叶说那间石室里有毒龙,恐会害人,但再三表示,愿在其中留宿。当晚世尊在石室中打坐,毒龙便起嗔心, 三摩地

2018-07-22

云何名胜义僧?谓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就是独觉,或是说这个辟支缘觉也包括在内)、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时间所限,我们讲的引用这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的经文,我们只在于解说第一项的胜义僧,顺便依此而来补充、而来演说“平实导师到底算不算是胜义僧”?乃至外 三摩地

2018-07-22

行苦:就很有微细了,譬如人出生了,蹦蹦跳跳去当学生、或者后来学;不论是学世间法或法,都觉得很快乐:当学生当得很快乐!学也学得很快乐!法乐无穷!很快乐,但是快乐当中还是不离行苦,因为快乐也是心行的一种,也终究会过去,过去了仍然是消灭了,所以叫作行苦。……。因为都是行陰所攝的法相,都会过去的,再怎么快乐终究会过去,因为一直在进行而不可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生菩萨问:什么样的人能得到三归依?什么样的人无法得到三归依?说:想要得到三归依,必须具足四法:第一信因,第二信果,第三信圣谛,第四信有得道。信因,譬如相信一切法必有其因,不论任何法,只要造了就必定成因而有后果,乃至心中起了善念恶念,未来也有果,所以现在所起的念就是因,虽然只有意动了,身口没有动,但是意造了贪业,就无法把善法欲增长,未来无法使恶心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有情云何发菩提心求决定三无数劫无有疲倦。今世尊意趣难解广大甚深。文句巧妙具足圆满。记别有情因果差别。希求速疾无上菩提。于是弥勒菩萨摩诃萨发如是心。即从座起整理衣服。善调六根身口意业皆悉寂静。然其六根百福所生妙相庄严八十种好。三无数劫之所圆满。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等百千万日光明相庄严其身。一切有情瞻仰无厌。近无等等果菩提。以如是身往诣所。五体 三摩地

2018-07-22

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俱。是时有一天子。名嗟袜曩法。天报将尽。唯余七日。而乃先现五衰之相。身无威德。垢秽旋生。头上花鬘。咸悉萎萃。诸身分中。臭气而出。两腋之下。悉皆汗流。时嗟袜曩法。由是之故。不乐本座。宛转于地。悲哀啼泣。而 三摩地

2018-07-22

 上跟我们讲,供的时候就算你是供养像,或是塔,或是舍利,都跟供养应身(应身就是指供养本人,例如在两千五百年前供养当时的释迦牟尼)是一样的功德。弥勒菩萨教导我们供的时候要有一个作意,也就是供养一尊就等于是供养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供养一尊塔或像,同时就等于供养了十方三世一切诸的塔庙。因为弥勒菩萨说:「一如来的法性就等于过 三摩地

2018-07-22

功德典故事选辑──波罗奈人身贫供养品《贤愚经》卷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国中有大长者,生一男儿,面首端政,既生数日,复能言语,问其父母:「世尊在不?」答曰:「故在。」复更问曰:「尊者舍利弗、阿难等,悉为在不?」答言:「悉在。」父母见子生便能言,谓其非人,深怪所以,便往问言:「此儿有福,不足疑也。」父母欢喜,还归 三摩地

2018-07-22

捧沙供成转轮圣王的故事供养的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的《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的人誹谤导师。可见供的福 三摩地

2018-07-22

一時在阿拏迦城菴羅園中。與大眾俱。爾時尊者舍利弗。食時著衣持鉢。入阿拏迦城。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復還本處。收衣洗足。敷座而食。飯食訖已。往詣所。頭面禮足。於一面立。合掌向。而作是言。世尊。我今於深起信心。何以故。謂神通最勝無比。所有過現未來沙門婆羅門等。尚無有能知神通。況復過者。豈能證於無上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能善說。甚深廣 三摩地

2018-07-22

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人菩萨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乐。怜愍世间生大悲心。于人天中多所余润。所谓世尊。如是等名依世谛为化众生故作是说。若有摄取如是见者。是谓依人。如来为化摄人见者故。说依法不依于人。是法性者。不变不易无作非作无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复平等。无思无缘得正决定。于一切法无别 三摩地

2018-07-22

一、供1、上供净水、净香、净花、净果及其他清净食品和物品2、胡跪合掌、念诵供偈: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法僧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三称)南无韦陀尊天菩萨(三称)二、赎回上供净水、净花、净果及其他清净食品和物品1、胡跪、双手拈香或花、念诵赎果偈:愿此清静香,赎回供物,祈求加持,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 三摩地

2018-07-22

供养的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的《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的人誹谤导师。可见供的福德、功德有多大,可以使畜 三摩地

2018-07-22

狭义的菩萨僧,只限已经入地的菩萨摩诃萨;这是由于经中说过:一切已入诸地的菩萨们,不管是在家身或出家身,都叫作生如来家、住如来家、成真子。所以入地以后,不管你是在家、出家,全都是胜义菩萨僧。较为广义的胜义菩萨僧,其实是如同声闻法中的证果一样,只要证悟般若而不退失的人,都算是广义的胜义菩萨僧,并不依身相来界定。这是狭义与广义的菩萨僧界定,一并说给大众 三摩地

2018-07-22

受三归五戒的前提,就是要信受敬重真实的法僧三宝,要知道说法僧三宝是清净,它是解脱的,它是不贪染世间的。那因为能够依止于真正的中的三宝来归依,同时也来受持五戒,受持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说对这个五戒,了解这个内容以后,觉得说那我来受持,认真的受持五戒,可以得到二十五位善神的守护;这二十五位善神都是属于四天王天的善神,他们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报恩经》卷六说:【(优婆离)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受三归),白羯磨得具戒不?(世尊)答曰:一切不得。】这段所说的五戒,就是我们说的杀、盗、淫、妄、酒。所谓的八戒就是指八关斋戒,这是八戒。或者是说十戒,这个十戒指的就是要成为比丘、比丘尼之前,所要受的沙弥戒或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来看看这一则经中的寓言:过去有一条狗,是有人驯养的。有一次,这一只狗跑到外面去闲逛,逛了很久,它的肚子饿了,所以就随便跑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想讨一点东西吃。但是这一家人并不富有,而且主人不喜欢狗,所以看到小狗上门了,主人就拿出棍子来打它,把它赶走。讨不到东西反而挨了打,狗非常的气愤,马上跑到衙门里去找县官。它提出控诉说:有一户人家,我向他们讨东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要布施,也要有波罗蜜,也就是要以法的智慧来作布施。那么什么是有智慧的布施?怎么样作布施,才能够称为是大施主?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继续开示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五)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陀首先说,布 三摩地

2018-07-22

就是要以法的智慧来作布施。那什么是有智慧的布施?怎么样作布施,才能够称为是大施主?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五)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