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元朝早期,在中国佛教史上,禅教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大都(今北京)一带不少教下沙门,肆意攻击和诽谤禅宗,并且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的信任。而禅门里的一些大德,忌于皇上之威,都缩颈沉默,不敢出来抗争。妙高禅师知道此事后,感叹道:“此宗门大事,吾当忍事以争之!”于是邀一两个同伴,来到大都。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召集江淮一带的教下大德,同妙高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一点是当时佛教界的一个总的趋势。梵琦禅师的净土诗写得很好,现录数首供读者品尝——(1)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华开朵朵莲。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吾师明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2)一寸光阴一雨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得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彻,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此期间,印简禅师利用自己的道望和地位,做了许多保护佛教、维护汉文化的善举。比如他曾经劝忽必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当忽必烈问到受了菩萨戒之后如何修行时,印简禅师开示道:“信心难生,善根难发。今已发生,务须护持,专一不忘。不见三宝有过,恒念百姓不安。善抚绥,明赏罚。执政无私,任贤纳谏。一切时中常行方便。皆佛法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他一路上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惮辛苦,利用佛教,游说各国,使他们归服明朝,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洪武四年(1371)九月,慧昙禅师因病圆寂于西域的合剌国。他的舍利被隆重地安葬在合剌国释尊舍利塔中。洪武九年,与慧昙禅师一起出使西域的同伴回到大明帝都金陵。当得知慧昙禅师为国鞠躬尽瘁,客死他乡的时候,皇上嗟悼不已,后令人将慧昙禅师生前用过的衣钵,建塔安放在金陵雨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行秀禅师天资敏利,于百家之学无不淹通,曾经三次阅藏,对整个佛教教法都非常通晓。其生前著述很多,除《从容录》之外,还有《请益录》、祖灯录》、《《释氏新闻》、《鸣道集》、《辨宗说》、《禅悦法喜集》等等。这些著作,在中国禅宗史上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行秀禅师接众时,善谈真妄不二、理事双照之旨。如,真禅师曾问行秀禅师:三十余年,叠妄心不下,师方便。全打乞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后来,大夫萧守中又上奏元主,要求废除佛教僧团,理由是:沙门不征不役,安坐而食,耗国累民,必此类矣,请除之!楚材居士驳斥道:人之生也有天命焉,人力所不能夺与者也。世有辛苦而饥饿者,有安逸而饱足者,修短苦乐,寿夭穷通,万状不齐,虽孔明之智,项羽之勇,颜回之贤,仲尼之圣,亦不能移其毫发,岂彼沙门能穷吾民、耗吾国耶?故万世之在天下,天与则生,天夺则死,沙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应该说这代表了宋以后中国佛教界的一个主流意识。英宗至治三年(1323),明本禅师临终示疾。有人前来探望。明本禅师语笑如平常,说道:幻住庵,上漏旁穿,篱坍壁倒,不可久住矣!八月十四日,明本禅师书辞众偈云: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本无可据。写完便置笔,安坐而逝。春秋六十一岁。明本禅师生前著作不少,有《语录》十卷、别录》十卷、信心铭辟》一卷、《楞严征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当时大元统治者对佛教非常崇信,国内高僧大德多受其赏赐,唯无愠禅师独不屑世荣,保持着衲僧的本色。在瑞岩住持了三年之后,无愠禅师便辞去住持之职,独居松岩顶上。洪武十七年(1384),无愠禅师应居顶禅师之邀请,归宁波翠山养老,两年后便圆寂。春秋七十八岁。有辞世偈云:“七十八年,无法可说。末后一句,露柱饶舌。”无愠禅师生前著有《二会语录》、《三庵杂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彼法莲法师被余杨先生所蒙蔽及利用,如是公开否定之后,又将杨先生所提供之断章取义及谬解,大胆印“书”流通、公开否定真正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对世尊正教造成极大伤害,成为当时佛教界所共瞩目而不敢张扬、不敢随其言语、同皆静观其变之事件;乃有正觉同修会台南共修处已悟如来藏而渐生起般若实智之老学员,相聚探究阿赖耶识心体是否真为如来藏;并于探究确定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以谈“闭口修行”,开示云:《平常人我相处,最忌的就是谈论别人的是非、说人长短,说来说去只有自己遭殃,因此佛教里就教我们“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因为……。我们闭口藏舌,不说是非闲话,却不是要我们连好话也不说。一般人自赞诽他,当然不可以;一般人自谦、赞美别人,我想这是非常好的。……我们每天对人说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曰:“不病底,莫是智头陀否?”师曰:“病与不病,总不事,急道!急道!”星云法师开示“性海自足”之义云:《在佛教的唯识家把心叫做“识”,就是认识的“识”。我们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可以去分别世间、认识世间。这八识比作田地,在八识田中可以生长各种的植物、稻谷米麦。另外,&ld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由此即知星云之未悟示悟也,即知其言语之处处笼罩人也;如是心行口行不一之人,焉是佛教中之真实大师耶?星云法师曾开示云:《人生如戏,在如戏的人生里面,不要太过计较、和人争强斗胜,到最后斗得两败俱伤,最好能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台视文化公司《禅诗偈语》页28)平实云:如是之语,星云法师实应以斗大之字,书于丈室中,每日自读,以此自勉。所以者何?此谓平实从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是正理,上自俱解脱大阿罗汉,下至分证慧解脱之初果人,悉皆知之;而今南传北传佛教中,曾有自谓已证四果或初果之大师与居士,竟然悉皆不知,乃作种种无余涅槃境界之臆想,更以之而教授于学人,相将同入未证言证之大妄语罪中,诚可怜悯。由慈悯故,平实造诸书籍,宣示涅槃之正理,以救四众。然而若欲实证无余涅槃之实际、本际者,则唯大乘证悟之人,方能了知,此乃定性二乘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审如是者,则星云自身既未曾证真如,亦未曾眼见佛性,欲待如何把握?故其把握之言,乃是空口徒言也!若如所言应须把握者,则当先证真如、先见佛性,然后方有把握之可说也!而今星云既未证之、见之,何能把握之?显见星云之未悟言悟、笼罩众生也!如是未知未证之人,而言“应将真如自性扣在慈悲上面,扣在解脱上面,扣在般若上面”,其实根本不知应扣在何处、应如何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至于清朝与蒙古人所信受之“佛法”,则是印度后期“佛教”之密宗法门理论与行门,即是密宗“佛教”之法,是故元朝皇帝皆信奉“欢喜佛”,以双身法中之“大日如来”淫乐双身法像,作为供奉之“佛”像;由是缘故,后宫之情形,中国佛教史之研究者罕有不知者。蒙古皇朝如是,明末及清廷皇朝亦复如是,皆以“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台视文化公司《禅诗偈语》页50~51)平实云:如今四大山头之住持法师与信徒们,有何人不是在喊口号者?镇日里喊口号:“人间佛教、净化人间。心灵环保、净化人心。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事圆融,事事圆融。回归佛陀本怀,回归原始佛教……”,大家提出种种口号;然而其实皆是本位主义者,提出口号之目的,只是表显自己与他人之不同、之超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星云既然身为佛教师,示现上人相,当然必须“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然而星云对上人法、上人境、师身行,却不曾做好,亦做得不像,只像个背后放暗箭之小人,放暗箭之后被人发觉,却不敢出面认错道歉。如是,做个师、上人,却不像个师、上人;是故,“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此语仍当返赠星云其人。复观星云之书,所说皆是世俗言语,从来言不及禅门宗义,却又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台视文化公司《禅诗偈语》页88~89)平实云:善矣哉!大师之言!如是,则天下一切孝子,苟能起慈悲心,行仁义于天下人者,即是已经证悟之人也!善矣哉!大师之言!何故平实作是赞叹耶?谓如星云法师之语,而言为佛法者,则三乘菩提之四圣谛、八正道、因缘观等理,皆可废矣!皆不须以四念处法而作如是四谛八正…等观行了也!以老子道德经所说者修之,以孔孟之道修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尔等佛光山四众学人,于此悉当细思,莫遭星云、心定……等人似是而非之佛法名相所遮障,皆当以自己之第八识灵山──自心如来──作为究竟归依处,殷勤修证之,方得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也!为助尔等佛光山四众学人,便举德山问话公案,共尔等宣说临济禅:朗州德山宣鉴禅师于澧阳住持弘法三十年,正值唐武宗废黜佛教,乃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逮至大中初年,大中皇帝复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贪欲、瞋恨、愚痴、傲慢、怀疑、邪见,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六大烦恼,六种根本烦恼。这一首偈语是……。关于是非,我平常总觉得有个原则,我们第一不说是非,第二不听是非,第三不怕是非。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是非止于智者。是是非非别人嘴中搬来弄去,我何必那么认真?那么计较?所以没有用的人就不会处理环境、处理垃圾,甚至把家里弄得很混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