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中论》中虽已处处说有空性(如来藏)的存在,但是自古及今部分不明此理之佛教学者,却认为《中论》只是说一切法空、缘起性空。如古印度应成派中观误认为世俗谛与胜义谛皆无自性,否认有任何真实法、常住法的存在。因此,古印度应成派中观本身无法成立自宗的宗旨,唯能以误会了的一切法空、缘起性空来批判他宗——不立自宗,专破他宗(若究其实,应成派已经建立了一 三摩地

2018-07-21

否则,违教悖理而高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是而奢谈「人间佛教」,其实与佛法修证了无相干,而其一切言说都只是戏论中之戏论,是攀附于学术研究之世间盛名,自欺欺人而已。第二节如理作意是一切观行之母欲以现代科学一窥佛法之堂奥,连禅宗初悟的曹源一滴水都尚未触及,更何况能取其一瓢饮!虽然,我们并不否认现代科学着实为人类揭开亘古以来的部分难题,但却也增长 三摩地

2018-07-21

而且一般西医熏习西方医学久了以后,往往有职业傲慢,对于佛教的教理不乐信受,关闭了另一扇生命智慧之门。但是,意识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只依头脑的存在而存在?事实并非如此:先回到断灭论来讲,断灭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一直都有修行人在禅定中见到自己或他人的前世;也有人在被深度催眠时,可以回忆过去世的情景,这都证明确有过去世的存在。又从许多事相中,譬如出生 三摩地

2018-07-21

自古及今,佛教界就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些未曾深入唯识者,极力排斥唯识。对此,于《央掘魔罗经》卷二,世尊早有预言:过去世时无有惭愧,已无惭愧、今无惭愧、当无惭愧,闻如来藏不生信乐,已不信乐、今不信乐、当不信乐。譬如猿猴形极丑陋,常多惊怖,其心躁动如水涌波,以宿习故今犹不息。毁谤唯识,以误解一切法空,误解中观,而落入恶取空、空见者居多。关于恶取空,《 三摩地

2018-07-21

六、空性空是佛教最重要的名词概念之一,空涵义有多种,空在有的经论里面就是没有的意思,如我空——就是无我的意思;而在有的经论里面,空是指空性,也即第八识之真如法性,《辩中边论》卷上,世亲菩萨云: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可知,空 三摩地

2018-07-21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原标题:佛教“八识”中的 三摩地

2018-07-21

有人在读了《宗门密意》之後,见到台湾南部某大法师的邪说被平实所评论,只因为崇拜名师的缘故,情执深重丶心生不满;请托杨先生要求平实不再出版《佛教之危机丶学佛之心态》二书,而不能成功,心生极度不满之愤恨心,故作种种事相上之无根诽谤。亦有名师座下之出家法师,因为其师被评而不能答覆一语,彼法师因此而心生唇亡齿寒之想,欲制止平实对彼名师之评论,是故请托彼人威 三摩地

2018-07-21

当时整个佛教界的大环境,对以如来藏为主轴的佛菩提道修证,仍然是懵懵懂懂,所知极为浅薄,到处都充斥着常见、断见,乃至各种外道邪见异说。平实导师为了救护被邪见所误导的众生,以无比的悲心和深妙的智慧,撰写《宗通与说通》,来阐述世尊所说成佛之道的正义,普愿善根福德具足的菩萨们,都能因此书而离开邪见罗网的笼罩,大步的迈向成佛的康庄大道。末学很高兴能够再次的在 三摩地

2018-07-21

------《假如来藏》(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南共修处法义组着主笔:侯世惠、余瑞文、潘世香) (原标题:藏即赖耶识) 三摩地

2018-07-21

 至于近来有一“密宗大法王”仰谔益西诺布者,谓禅宗之过重关,即是具有神足通而能穿墙入壁及穿越荆棘林者,已成佛教界茶余饭后之笑谭资料,有智者哂之,不须于此评论也。(原标题:禅宗三关真实不虚) admin

2018-07-21

至于近来有一“密宗大法王”仰谔益西诺布者,谓禅宗之过重关,即是具有神足通而能穿墙入壁及穿越荆棘林者,已成佛教界茶余饭后之笑谭资料,有智者哂之,不须于此评论也。(原标题:禅宗三关真实不虚) admin

2018-07-21

禅与净土是我国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行门。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实修大乘之行门大乘佛法的行门,统摄于禅与定;八万四千法门,皆汇归于净土,故禅与净土圆融无碍。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 admin

2018-07-21

——正觉同修会——二乘菩提自中国元末以来,已被广大佛弟子所普遍误会故;今时之台湾与大陆佛教,乃至今时南洋之南传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误会;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总以为无余涅槃之中有清净无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觉知心安住其中;而不知无余涅槃境界者实无任何境界,唯是灭尽十八界我、十二处我、五蕴我、七识我之后,全然无我、 admin

2018-07-21

可是坦特罗佛教行者,却教导众生在性高潮快乐的觉受遍全身,称之为乐;观此乐受无形无相,称之为空,说之为乐空双运、乐空不二,成为引以自豪的“报身佛”。这样的说法完全不如法!为什么?因为有乐受就不离受阴,有知就不离想阴,既然落入受阴与想阴,当然不离五阴;既然不离五阴,表示我见未断,连声闻初果也无,连菩萨七住明心也无,怎么有可能成为究竟佛呢?原来 admin

2018-07-21

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着有禅宗《禅苑清规》十卷。却又著作更多的净土文卷,如《净土简要录》,主张“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可谓处处绿杨 admin

2018-07-21

禅与净土是我国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行门。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实修大乘之行门大乘佛法的行门,统摄于禅与定;八万四千法门,皆汇归于净土,故禅与净土圆融无碍。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 admin

2018-07-21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禅宗的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人能够真正的进入佛教的内门当中,来修学佛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我们才会说:“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佛菩提道的修证,开始于六度万行的熏习,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以修集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然后再经过四加行的断我见,双证能取所 admin

2018-07-21

中国佛教主要表现为大乘形态,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内容在于菩萨道的实践。对此,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这就 admin

2018-07-21

」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真实故事--毕陵尚慢。他并不是故意起慢,只是往昔多世累积的慢习尚未消除,所以名为习气。大阿罗汉尚且还有这种染污末那,何况是初学佛者?为什么第七识末那的这种染污习气会存在很久呢?这是因为末那是遍缘一切法的。因为他是遍缘一切法的缘故,所以当你睡着无梦、意识断灭时,他还是藉五尘上的法产而遍缘一切法的;当五尘上的法尘有了剧烈的变动时,祂 admin

2018-07-21

有这种见解的人,他是从来都不看经典的;不去探讨说:这个经典里面到底在说什么?那也不探讨说:佛到底来人间是为了干什么?他也不去想说:如果学佛就只是行善而已,那么行善的基督教为什么不是佛教?如果这样子的话,佛教跟基督教也没有什么差别,行善的人很多,也不必去信宗教,因为行善就是学佛,造做善事就是学佛!那佛来人间到底要干什么?有这样的一个见解的人,他虽然自 admin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