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密宗所说则是误以双身法中、一心享受淫乐之无念灵知心(意识)之不作语言等分别,以之作为涅盘境界,误会无余涅盘,而言此觉知心住于三界中时即已是涅盘境界,而言轮回涅盘无二,以此误会之观念作为平等性智之因,与佛所言迥异,绝非佛教之修行法门。妙观察智者,乃以证知第八识如来藏为因,生起观察法界实相心之微妙般若慧,由此慧故能观察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皆以第八识心为本, admin

2018-07-21

佛教乃是两千多年前,出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印度太子,名叫悉达多。后来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苦等无常的痛苦,于是出家学道,最后证悟成佛。他的弟子们在他过世后,把他四十九年来所宣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情况道理,整理记录了下来,并且成立了组织,然后以最诚恳最恭敬的心称呼他们的老师「悉达多太子」,为释迦牟尼佛,并且认为释迦牟尼佛为他们这个团体最伟 admin

2018-07-21

当你来这里听我讲“人间佛教的真实义”,如果你已经明心的话,你可以一面看著自己是在涅槃境界中。当你在前往台南文化中心的路上,也许口渴了,买了一杯冰淇淋,在计程车上就吃了起来:“欸!很好吃!又香又甜。”可是在这享受冰淇淋时节的当下,无妨仍是涅槃,心想:“哎呀!学佛真是快乐啊!”可是如果你是学罗汉,譬如:阿罗汉去托钵,在路上 admin

2018-07-21

后来,佛与五百比丘就来到了随罗然国,这个国家城池狭小,人民贫穷,根本不信佛教,所以比丘们出去托钵乞食很困难。一开始也没有供僧团安住的精舍,在国城的北边有一片树林,枝叶茂密可以阻挡阳光和雨水,地面平坦广博,佛陀就只好带着僧团在这个地方停留下来。此时佛陀就告诉比丘们:你们要知道,这个国家穷困又狭小,国人又不信,所以难以供养我们。如果要在这个地方安居者, 三摩地

2018-07-21

也有的宗教说,那个报身佛是个男女交合的抱身,那是错误的,因为那是错误的,是修双身法的,它不是佛教,它也不是真正佛陀的报身,因为佛陀的报身不是这样子。我们说还有应化身佛,什么叫应身呢?就是应于众生的根器。我们说在色究竟天宫的报身佛,事实上也可以算是应现于诸地菩萨,所以祂教化诸地菩萨在色究竟天宫。可是我们也可以说事实上,应身佛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来人间应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我们佛教里面有的道场它供的是三尊佛像,又叫三世佛,就是过去佛燃灯佛,祂也曾经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的老师,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而未来的佛则是弥勒尊佛,这样子叫三宝佛——三世佛。因为只有佛陀才能够来到人间堪为人天至尊教主,传授众生这一大事因缘。也就是说,释迦如来哀悯这个世间的众生,众生们各有各的根器与习性,但是心中都广泛地具有种种的贪、瞋、 三摩地

2018-07-21

请问:佛教界里面(只说就好,不提),谁的眷属最多?看来,你们都不假思索就知道谁的眷属最多。其实不管多少,反正四大山头,不是半斤就是八两。可是眷属心其实就是天魔心,天魔最担忧的就是没有眷属,所以必须要不断去扩充自己的法眷属。但是,不要以为别的山头大师的眷属欲不如她,别的大山头,有的并不是想要像慈济功德会那样的眷属;其中有些大山头的大师,想要的法眷属是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我们深知了佛教的这些菩萨们,往往我们所知道的佛陀的伟大,是远超过众生所能够想像的。比方说,我们所感受到的佛陀,第一个是:佛陀是大智跟大能。比方说,佛陀在成佛的时候,发起的各式各样的智慧,像比方说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那这一些的智慧,使得佛陀因着这个智慧,也具有了无比的能力。所以,佛陀对于每一个众生,他的宿命如何,他的业报是什么 三摩地

2018-07-21

从初地开始,绝不会起过一念为了自己而求进步,他想的只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想去把它;不会想要先把自己的目标达成再来为众生、为佛教做事。除非为佛教、为众生所应做的种种事都已经有人在做了,用不着他了,他才会乐得清闲而为自己修道。如果需要用得着他,绝对不会推辞,他会马上出来做事,不必等人家开口。假使要等人家开口才出来做事,那个人不可能修增上三学的。菩萨应 三摩地

2018-07-21

又例如毕陵尊者仍有慢的余习未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教历史典故。声闻人和缘觉人的种子习气还在,所以他们的解脱仍不究竟,不能称之为佛。诸佛不仅断烦恼现行而且能断烦恼习气种子,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就一定不会有余习存在。五、断疑的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 三摩地

2018-07-21

------平实导师《人间佛教》第三章第一节<第二目略说大般涅槃>  (原标题:大般涅槃的取证) 三摩地

2018-07-21

535,c20-24)所以「如来身无边」,「如来身无量」,「生实际身」,如来真实,如是化身无量,为作一切佛事,此世间所示现,非是边见众生所想之肉质凡夫,以本如来藏出生一切万法,如来法法早得自在,所以八十亿尊佛都是同一身,无有差异,以如来究竟万法,功德无量,所以所为示现,如何可以思议!奉劝想要毁谤佛陀的四众弟子,即使是以学术自由之名,也当慎思,小乘《阿含经》已 三摩地

2018-07-21

又例如毕陵尊者仍有慢的余习未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教历史典故。声闻人和缘觉人的种子习气还在,所以他们的解脱仍不究竟,不能称之为佛。诸佛不仅断烦恼现行而且能断烦恼习气种子,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就一定不会有余习存在。五、断疑的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 三摩地

2018-07-21

又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蔑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言:「小婢!止流!」恒神瞋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犹称「小婢」!如是等身、口业烦恼习气,二乘不尽;佛无如是事。如一婆罗门恶口,一时以五百事骂佛,佛无愠色;婆罗门心乃欢喜,即复一时以五百善事讚歎于佛,佛亦无喜色。当知佛烦恼习气尽故,好、恶无异。又复佛初得道,实功德中出好名声充满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这些法很奇怪,他们如果是对的,那佛教就是妄语。可是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人,乃至中国文化传统,就是在修学佛法道路上,开辟出一片文化的黄金时代。我们看到如此,就应当相信说,佛法所说的绝无妄语、绝无虚妄,绝对真实,超过一切宗教之上,它并不是要讨人欢喜。佛法也说:这世间上有末法的存在,佛法将会凋零。佛法不会去歌颂说:我有一个无量无边的、美妙的、完全的 三摩地

2018-07-21

又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蔑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言:「小婢!止流!」恒神瞋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犹称「小婢」!如是等身、口业烦恼习气,二乘不尽;佛无如是事。如一婆罗门恶口,一时以五百事骂佛,佛无愠色;婆罗门心乃欢喜,即复一时以五百善事讚歎于佛,佛亦无喜色。当知佛烦恼习气尽故,好、恶无异。又复佛初得道,实功德中出好名声充满 三摩地

2018-07-21

当然,藏传佛教把她拿来攀附,妄称他们所传的就是婆须蜜多的法,其实根本就错了!婆须蜜多帮人家拉拉手悟了,也许她收了三百万台币;如果是要上床一夜才能悟入的呢,也许要收对方一亿元台币;可是她帮人家开悟的内涵是第八识如来藏,是能够出生意识觉知心的如来藏,可不是藏传佛教弘传的大乐光明中的被生的意识觉知心,那根本是两码子事,所以藏传佛教其实根本没有资格攀缘附会 三摩地

2018-07-21

从初地开始,绝不会起过一念为了自己而求进步,他想的只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想去把它圆满;不会想要先把自己的目标达成再来为众生、为佛教做事。除非为佛教、为众生所应做的种种事都已经有人在做了,用不着他了,他才会乐得清闲而为自己修道。如果需要用得着他,绝对不会推辞,他会马上出来做事,不必等人家开口。假使要等人家开口才出来做事,那个人不可能修增上三学的。菩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说现在还真的是末法!统领数百万信众的师,对于世俗谛与真谛等粗浅的名相和内容都不能了解,把佛教的二谛世俗化到这么彻底、这么严重的地步,你能说现在不是末法吗?可喜的是末法之中还有诸位能进入,确实的了知二谛而入门了!如果诸位还没有受持不饮酒戒的话,回家以后真的应该要浮一大白,为自己庆贺一番。只有真实觉了二谛而且透彻源底了,才能称之为正等正觉。二乘人哪 三摩地

2018-07-21

佛教在人间它是无国界的。也就是说,我们讲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当然,我们从前面的解说已经知道了,佛教它是无国界的。那如果说要说佛教是世界性的,那其实只是属于通俗的说法;因为假如说把佛教局限在人间的话,那么就会将佛法通俗化,而失去了佛法真修实证的重要性了。因为法界实相中,有不可推翻的因果律则。也会因为说,如果只有把佛教局限在人间,而曲解成为戏论。为什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