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应该如何忏悔业障呢?在探讨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个佛教史上鼎鼎有名人物的故事,这位鼎鼎有名的菩萨就是《百法明门论》的论主世亲菩萨,又被称为天亲菩萨。世亲菩萨于佛灭度后九百年,出生于北印度的健驮罗国,父亲是婆罗门,姓憍尸迦,是一个国师。世亲菩萨有兄弟各一人,兄长即是后来的无着菩萨,兄弟三人都出家修行。世亲菩萨最初是在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因此处众生五浊之心性,大多崇拜表相大师、习以成风;诸方大师复因虚名、利养及眷属欲所系缚,不肯修正邪见,反生嗔恚,故谤菩萨,令诸广大众生继续深入邪见中,步步皆歧--令诸佛教学人愈精进修行者愈发远离佛法;菩萨见已,心生慈悯,不能自外之,乃出以指名道姓破邪显正之作为,如是以救众生。菩萨既知诸方大师所堕,既知诸方大师误导众生极为严重,竟能安忍其心,以护大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时佛教有大患存焉,谓外道化、世俗化、法义浅化、密意失传、悟后进修诸地之道次第混淆,此五乃佛教未来弘传之大患也。大意摘要:1、佛教之密教化,消灭佛教于众人不知不觉间;2、佛教世俗化、浅化后,则与外教之行善无异,则佛教之胜妙、了义、究竟之特质便随之消失;3、佛学之学术研究,唯能增长意识思惟,唯能令行者意识执著性增长;唯能令诸破坏佛教之欧美研究佛教者,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迦叶啊!有五种因缘显现出来,就能令如来的沉没,是哪五种原因呢?譬如身披僧衣的比丘们,对于实证佛法的大师不能虔诚恭敬,也不尊重大师,又不能弃舍骄慢,不能低下心来至心诚意地供养大师;若比丘们像这样不肯恭敬、尊重大师,不能弃舍憍慢,也不愿低下心来供养大师,然而却还能依于初禅的身乐境界而得远离五欲,安住其心,此时佛教一时还不会消灭。但若是对于大师教授的真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喇嘛教将男女双身修法说为佛法的修证,违佛教悖伦理《大智度论》说:淫欲虽然不恼众生,但是它对“心”有很大的系缚。所以在声闻戒当中,淫欲戒放在第一;如果是在家人,是不杀戒在第一;但是出家人,淫欲戒一定要放在首先。有关于这个戒律的摄持,《大般涅槃经》说的最严谨,它这样说:如果你隔着一个墙壁,然后你听到外面有女人戴着璎珞、环钏、种种的珠宝,彼此碰撞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乘菩提学佛释疑系列,是针对一般初机学佛人对于学佛所可能有的疑问,正觉教团希望能够用最简单、清楚、容易实践,却又非常正确的佛教义理,来给大家讲解,给大家分析,希望您能从中受益,快乐学佛,快乐生活!三乘菩提学佛释疑(一)(二)(三)在线阅读及视频网址:,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原标题: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很容易生气,应如何克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教看待爱佛教教导要以慈悲来对待一切人,而不说爱。因为佛教看待爱,就是欣乐厌苦,是有着贪着的负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些佛教信徒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在世间功名、婚姻、健康、财富等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常会到佛寺里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庇佑。甚至有些人,只带了少量的供品,所求的却比天还要大。而且,有的人信佛都只是随心所欲,即刻就要满意;若是没有立刻实现,那么就说佛菩萨不灵啦!这些人心中常常是这样子想:我信佛已经很多年了,经常的供养三宝,也常参加各处的,而且也常常劝人行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传统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常见的佛家人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等这些思想,在传统的生产活动当中起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当然在今天也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教育和教化作用。今天我们节目当中就请到了两位嘉宾,他们不仅长期以来弘扬传统的佛教文化,当然他们也凭借着这一股正能量,带动着中华社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我又找方法对治:就是输了钱白输,赢了就把钱拿出来以输钱人的名义做功德印佛教书籍,同事反而更乐意跟我玩了。所以我自己是一直保持在输钱的状态。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继续参与。输了钱我会作意:上辈子欠你的还给你好了,心里的痛顿时没有了,如果不能玩心里才叫一个又痛又痒。这种状态直到半年前有个因缘,我离开了那帮同事,因为工作比较忙,几乎没什么机会再打麻将,再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骗财骗色都是无智的行为,都是盲从的偶像崇拜,全部统统违背佛教所教导智慧为先导的要领;因为佛陀所教导的,大家是要依智不依识,应当依于智慧为先导而行;而众生大多是因为对于佛法知见的欠缺,所以容易被这些错误的说法误导。所以,如何建立正确的三乘菩提知见,是很重要的工作!我们这一系列三乘菩提的电视弘法节目,就是希望依据佛陀的圣教以及法界实相的智慧而说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否则你在学佛法时,掺杂了个人「情感因素」在里面,皆不在「法理」上计较,而是在「情感」上计较,只在个人利益上计较,不在佛教前途大是大非上计较,常在心里面觉得「某师对我特别照顾,特别包容我的过失,我作错事、说错法也不骂我不纠正我,还公开赞美我...」,这样就是「把佛法作人情」。以人情、感情、情欲来「包庇」彼此在佛法上的过失,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法身慧命是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摘自《心经宗通》真正的佛法是可实证之法!真正的佛法非是支离破碎!【中国网】《正觉有约文化大讲堂》冀求广大佛门四众捐弃邪见,回归大乘绝妙而广大无垠之妙理,努力求证,共为复兴中国佛教文化、抵御外国宗教文化之侵略而努力,则佛门四众今世、后世幸甚,中国梦在文化层面即得实现。【三乘菩提视频】最系统、最具实证精神的系列佛法讲座视频,依三量为准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摘自《心经宗通》《心经宗通》——借《心经》通达解脱道、佛菩提道、禅宗公案之宗旨MasteryofSchoolTenetsintheHeartSutra【作者】萧平实述著【出版日期】2012-10-01【书号】9787547504413书摘平实导师以其所证解脱道之无生智及佛菩提之般若种智,将《心经》与解脱道、佛菩提道、祖师公案之关系与密意,以演讲之方式,用浅显之语句和盘托出,发前人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世尊开示说:一切有情在还没有接触佛教三宝、听闻之前,可以说都称为具足各种缠缚的凡夫,对于什么是善恶完全不瞭解,对于因果也没有正确的知见;如果努力培植了足够的福德因缘,有机缘值遇佛教三宝,听闻了,生起了一念净信,乐于归依三宝,修学佛道,那么这就称为「初发意的新学菩萨」。如果十信位满足,愿意发起菩提心,修学六度万行直至成佛,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有个机会和佛教三宝结了缘,那么在未来就会有机缘值遇三宝而成就解脱的。一般的众生大多是全心全意地忙碌世间的俗务,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到解脱道,当他在有欠缺不足的情况下,没想到竟然有人会主动地提供资源以及关怀他,他感受到了这个施主是真的为他好,自然就会对施主很感恩,这时候就能够敞开心胸,听进平时听不进的善言。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按理说佛教称苦海慈航,应更关心弱小贫苦众生。过去穷人无钱进衙门讨公道时,还可以进佛寺向佛菩萨诉苦。但现在却以高额的门票,将贫苦的众生拒之寺门之外了。中国并不富裕,多数人尚没有办法经常性地买门票而进入寺院,去礼佛闻法亲近僧伽。即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每番入寺,皆需买上门票方可入内,此中滋味,也未必好受,必将影响其对三宝的好感与信心。同样是寺庙,在佛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2集佛教不同于宗教的特色为何?(原标题:上帝欠我们的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3集佛教天堂与耶稣教天堂的差异 (原标题:天人的最终归宿是哪里?)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