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注1〕常住是佛教丛林中,对支配和运作日常事务之住众及相关物事的一个总称。虚云老和尚于乙未(1955)年四月十五日在云居山方便开示中说:『…古来丛林有钟板的,才叫常住;否则不叫常住。』(参考数据:《佛光大辞典》「常住」)〔注2〕出坡佛制比丘以乞食维生。教法东传后,为切合中土民情故,祖师创立农禅制,以农养禅,亦寓禅于农,〈百丈清规〉所谓「行普请法,上下 三摩地

2018-07-23

)救护无明众,十万火急;每思髮白,时不我予;诸师犹自顽愚,赤氛何时弭?语译:救护无明深厚底众生,一直都是佛教中十万火急底事。心中每每思念着:我如今头髮都已经斑白了,能为正法做事底时间实在也不太多了;然而佛教内诸多法师们至今仍然顽抗正理而继续住在愚痴底见解中,这种红色魔焰与气氛,还要等待多久以后才能消弭?我心中怎能不忧郁呢!(註:赤氛,谓藏传「佛教 admin

2018-07-23

“五甘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有功德成就的密教行者,其粪、尿有檀香气,称为“大香”“小香”;死后天葬之其“脑髓”被保存;明妃或处女的月经(淫液或经血),称为“红菩提”;勇父性交而不泄的精子(精液),称为“白菩提”——这五种排泄物或消耗品,在正常人类的生活中,是污秽的、用完即弃的, admin

2018-07-23

千人以上的大型法会,正觉菩萨海会益能显现出庄严自持,这除了是因为善知识平实导师的摄受教导之外,更因为菩萨们愈来愈能理解体会,每一次正觉同修会所举办的佛法盛会,都是正在写歷史,大家都非常珍重能参贊佛教中兴史的新页之故。礼佛菩萨恭咏赞偈愿感受记当振宗风终于,九点整到了,平实导师现身主持大典,供香礼佛之后,恭颂赞偈。梵唱悠悠扬起,大众随颂入观,心绪也跟着 admin

2018-07-23

与会者不仅见到大乘佛教的威德,也认识到玄奘菩萨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于是大乘的佛都尊称玄奘菩萨为大乘天,小乘佛则尊称他为解脱天。由此更可以看出,玄奘菩萨他不但精通佛教义理,有著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深厚证量,而且又具备梵语的甚深造诣,并且熟悉一切外道的论典,因此他对于任何的挑战与诘问,都是无所畏惧的。这十八天中,玄奘菩萨名震西天,与会大众无不降伏,结束时 三摩地

2018-07-23

传统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的今日,佛教文化都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还记得那个九死一生去印度取经的法师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将大乘究竟解脱的佛法带回了东土,现在的我们才能唾手可得的去了解大乘佛法,修学大乘佛法。玄奘法师简介:玄奘法师生于公元602年,664年往 三摩地

2018-07-23

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写到这里不禁想自己22岁的时候在干嘛)。那时虽然已经是隋末唐初,交通工具并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去哪儿基本还是靠腿,有匹马就算是高档奢华。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失真走样。玄奘大师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今天的对象主要是有儒教、有教、有佛教。刚刚有说过,如果我们所说的只是要以短短的几句话,那很简单,《論語·八佾》说: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入太庙以后的话,他对于每一件事情,他有不晓得的都要去询问他人、去问得答案,所谓的好学。可是以佛教来说的话,我们说佛是一切种智人、佛是无师智,他不是依于其他众生的教导而成佛的,至少是在他示现成佛的这一世来 三摩地

2018-07-23

末学一想,对啊,以前怎么就没意识到这个错误呢?于是末学就进一步推论:如果心中心法是这样的错误知见,那藏密岂不是一样吗?于是又上网找萧导师的其他言论,比如佛教最大之危机是全面藏密化,末学看到这句话心里的石头就落了地,里面的内容就都不用看了。那么回顾起来,为何早年已经怀疑藏密的时候却无法离开呢?因为藏密附佛啊!因为他们把正确的经典混在他们的外道经典里啊 三摩地

2018-07-23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二篇】略说二乘菩提第一章声闻菩提第一节声闻菩提概说第二节略说四圣谛第一目苦圣谛第二目苦集圣谛第三目苦灭圣谛第四目苦灭道圣谛第三节略说八正道第一目世间八正道第二目出世间八正道第四节声闻菩提之内涵第一目五蕴概说第一款色蕴第二款受蕴第三款想蕴第四款行蕴第五款识蕴第六款非五蕴所摄的意根第二目略说十二处第三目略说十八界第四目现行熏种子,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教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之根本戒。作为一个学佛之修行人,是要去除如来藏中的染污的种子,使之变为清净之种子,走上成佛之道。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把心放在佛法上,小处不要随便,把心安住于佛法上,随缘努力修习六度,修行一切善法,实践一切善法。从起心动念处,发起善法欲,生起善法,熏习善法,实行善法,不断地熏习实践,成就菩萨道的福德资 三摩地

2018-07-23

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但是如果不结婚,由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怕周围亲朋不能理解,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一)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学佛的人生态度,被认为消极、避俗。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 三摩地

2018-07-23

 《法句譬喻经》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有梵志(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四兄弟,他们这四兄弟都具备五种神通,因而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一天这四兄弟运用神通知道自己七天之后都会命终,于是他们就说:我们有五通之力,可以翻覆天地,手摸日月、移山挡海,无所不能!难道我们就不能躲过这一死劫吗?于是这四个人就各显神通来想法躲避无常杀鬼,一人想要躲到大海里,上 三摩地

2018-07-23

中国网全国中国访谈特别报导之网络直播节目,即将于2015年3月11日(周三)下午2:00开始,播出采访正觉同修会亲教师之现场报导,阐述有关弘扬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议题,访谈时间约1至2小时,敬请准时收看,并广为介绍亲朋好友一同收视。访谈报导之网址:1、2、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是国家重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一个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它是不能并存的;像佛陀祂有无痴的善心,所以祂对于法界中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祂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如果把它模糊掉,就跟无痴的善心不相应;所以有人会觉得,你们佛教为什么要法义辨正呢?为何那么计较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呢?其实就是因为无痴的善心所必须要具足的原因。如果有人对这个不在乎,那表示他对于无痴的善心不是 三摩地

2018-07-23

原始佛教的四阿含诸经中,也处处说「我」。这样的「我」或说之为涅槃之本际、诸法之实际、如、识缘名色之识、或说为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或说为有分识,乃至四阿含中也直接说之为我。每一个法都是可知可证的,只要跟着佛所说的法来修行,就一样能知能证佛所说的法。再来说明「无我」,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外道所误解的「无我」--外道或佛门中的断见论 三摩地

2018-07-23

(谨以此文献给一切末法众生,愿您们都能有福德与智慧亲近具备真修实证的明师,远离徒有其名的名师,学法无碍,早证菩提!阿弥陀佛!)在进入这个主题之前,有一些问题想请问亲爱的读者们:第一、将佛教道场建筑得金碧辉煌、又高又广,就是大道场吗?第二、徒众众多的道场,就是好道场吗?第三、名声及徒众广大的名师,就一定是真善知识吗?第四、在学术界有所成就、名声远播,就 三摩地

2018-07-23

邪见邪法的在家出家法师们,吸取了佛教资源,壮大了势力后,必定会排挤到未来了义的生存空间。有很多法师跟我讲(陈履安居士也这样跟我讲):萧老师︰你就说你的法,我们说我们的法,井水不犯河水。我们不说你错、你亦不说我们错,各人弘各人的法就好了。我说:对不起!我没办法同意;为什么会有《集》出版?因为我们不说他错,结果自在居士反而说我们的法错,派人渗透,把我们整 三摩地

2018-07-23

鉴真和尚,(688~763),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meng),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天宝元年(742),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之邀,鉴真应允去日传戒。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年,鉴真先后五次率众东渡,都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扰而告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 三摩地

2018-07-23

概略说来,佛教的内涵其实是函盖了佛、声闻、缘觉这三乘菩提,也函盖了神道教的神祇,以及一神教的教主所在的那个欲界天的凡夫境界。而修学佛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实证三乘菩提,要成就究竟的佛果,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不像其他的宗教信仰只是求来生的平安、快乐、健康、富足,乃至于只求今生的平安、快乐、健康、富足。如果认为佛教只是种种宗教信仰当中的一种,跟其他宗教信仰没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