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证得如来藏之后,随着时日渐久,般若真实智慧便可渐如泉涌,妙慧横生,宗门禅和盍不求之?大慧宗杲禅师威名震古铄今,禅宗真旨早已透彻,并已证得诸祖中极难得证之眼见佛性重关境界,非唯禅门初关与牢关尔,是故当今学人与诸大师未可小觑之。然而大慧禅师所言者,亦谓禅门证悟之宗旨,若非悟明藏识,则不能入;若欲透过禅门宗旨,须是明得藏识,方能出生般若实智。平实十余年来 | admin 2018-08-01 |
![]() |
而且到最后,佛陀目睹明星而眼见佛性,成就了大圆镜智以及成所作智:第八识产生了大圆镜智,不仅能够跟五遍行相应,而且跟五别境、善十一心法相应;而且成就了成所作智,可以化身无量、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说,大乘的入道必须要以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为基础,如果不是亲证法界实相心,所有这些智慧的是不可能具足的;这些智慧根本不可能出生,更何况谈到具足呢?这个部分,我 | 三摩地 2018-08-01 |
![]() |
所以,佛在菩提座下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感嘆而说: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六)因为众生不知道自己身中有一个长生不老药的如来藏,也不知道如来藏体性是清净的;所以才会造下种种善业与恶业,由如来藏执持业种,在三界六道中轮迴生死不已。但是,当他们在轮迴当中,这个从来没有轮迴生死的如来 | 三摩地 2018-08-01 |
![]() |
所以,佛在菩提座下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感叹而说: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六)因为众生不知道自己身中有一个长生不老药的如来藏,也不知道如来藏体性是清净的;所以才会造下种种善业与恶业,由如来藏执持业种,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不已。但是,当他们在轮回当中,这个从来没有轮回生死的如来 | 三摩地 2018-08-01 |
![]() |
这是一本关于禅宗如何开悟明心、眼见佛性的书。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本书,可以发现萧平实在书中将中国禅宗明心见性的佛学理论、修定功夫,以及具体培植福德、建立参禅知见的方法,有系统地建立理论体系、铺陈次第、架构程序,使得中国禅宗僧人如何明心见性的法门,终于在现代的语言体例下第一次被具体地阐述出来。萧平实后来又陆续写了七辑《公案拈提》系列,效法禅宗丛林祖师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的结果,百劫之后就上升到天上;到了天上,祂观察人间的因缘,于人间的因缘成熟以后,祂就诞生人间,于菩提树下一手按地明心,接着夜睹明星眼见佛性,就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这就取证了无住处涅槃啊!所以从这边可以告诉我们,佛菩提可以取得四种涅槃,声闻、缘觉有两种涅槃;这也告诉我们,唯有八识论才能够让人取证三乘菩提,也能够让人取证无住处涅盘啊,也就是成就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参禅的目的在发起出世间的般若慧,目的在证悟明心、眼见佛性,所以锻炼定力不要落入定境中,更不着于定相。也就是说,定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参禅,不会落入意识思惟妄想之中,能够真参实证。定的功用,就是因为定的力量而产生作用,使我们能够悟明真心,能清楚的眼见佛性,使我们能够亲证某一些定的境界,减少我们许多的烦恼。所以定力的定义,可以说就是心不随定,亦不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发大心者,更能以无相念佛拜佛与正确之看话头方法眼见佛性,以肉眼亲见无形无色之佛性,以肉眼亲见此五浊恶世之多分或少分净土相,并亲证世界如幻观而得多分或少分之解脱受用。若没有此教授善知识萧老师,无人能于此末法时代示佛知见、悟佛知见而入佛知见,得能于此宝地值遇如此殊胜之教授善知识,更能够感受到《华严经》中所说:「得菩提难,近善知识难,遇善知识难。得菩萨诸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也说明了禅宗参禅是要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悟明真心、眼见佛性,因此也称为佛心宗,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禅宗所要参究彻见的,正是众生各个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实相心如来藏。——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18集禅宗是什么?要如何修? (原标题:禅宗“开悟”要悟个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参禅是要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悟明真心、眼见佛性,因此也称为佛心宗,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禅宗所要参究彻见的,正是众生各个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实相心如来藏。证得如来藏时,就是佛菩提的真见道,就是经中说的觉,就是证菩提、证真如。这时是真见道,算是真的进入内门修学佛法。以后就是相见道位的修学,直到通达了以后才能入地。可是证得真如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需要修动中的功夫——参禅的功夫,以及听闻参禅的知见。悟了以后,却发觉真如佛性不是因为修行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二)我诸同修,慢心甚微。不迷信大师,远离学术崇拜、权威崇拜心态,深修一念相续法门,成就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缘成熟。(三)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在西天吩咐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中土初祖)曰:汝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正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玄奘菩萨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亲证了第八识如来藏,又有眼见佛性,因此他能够在自己的身上见到佛性,也能够在他人的身上,见到自己以及他人的佛性,同时也能够在无情物上面见到自己的佛性。这时候萦挂在玄奘菩萨心头的是,在明心见性之后,应该要如何继续在佛菩提道上来进修呢?而这个佛菩提道的完整次第又是什么呢?由于玄奘菩萨在当时的证量已经超越了中国同时期的所有僧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菩萨明心证悟之后,虽得般若智及中道智而能现观,亦唯入别教七住位而已;纵使已能眼见佛性而证得世界身心如幻之现观,亦唯是十住位菩萨,尚未得阶初地,原因有四:第一、未发起圣性,不得修十地之道;因此需入十行位中,行种种行,修除凡夫异生性,藉以发起圣性,令思惑永伏不现;以成就圣性故,名为性种性成就。第二、未发起修道性,仍不得修十地之道,因此须入十回向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在经中曾开示:祂故意示现六年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导致自己身体如皮包骨一样非常瘦弱;可是这样的苦行不仅无法利益众生,而且自己的智慧仍然无法发起,所以世尊最后放弃修苦行,转修不苦不乐行,于尼连禅河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后,身体恢复健康,最后在菩提座下明心,成就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于夜后分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虽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悟了以后要见佛性更须要迎向一切烦恼、投入一切烦恼的境界之中去观察、寻觅。功夫若够,一念相应便见佛性。如果离开了思惟观,定力散失的话,就无法见性。如果离开了烦恼就没办法开悟,就没办法见性。所以《大集经》卷十二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那就是说:在烦恼中见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知道如何是佛心、如何是真如,并眼见佛性。自性弥陀就是众生各个本有的佛性,不论理体上的成佛之性就是如来藏,或性用上的佛性就是妙真如性,都是各个本有的。因为都具有般若经中所说:一切法平等性。因为亲证后就可现观,每一个人的真如法性,每一个人的如来藏,都是平等平等,没有高下的差别,然后转依如来藏。站在如来藏的立场来看一切法,这时所见的一切法,莫非如来藏所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悟了,只不过是七住满心的菩萨,还不是佛;只是在佛菩提道刚刚注册,刚刚入学而已,还有好长好长的一段路要修学呢!菩萨明心了,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并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眼见佛性的正知见,以及锻炼看话头的功夫,于定力、慧力、福德具足之下,眼见佛性真实,成为十住满心的菩萨,转入十行位。在十行位中,菩萨为了救护众生不被邪师所误导,所以出来摧邪显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菩萨的七住位的时候,能够证得真如、如来藏,在十住位的时候能够眼见佛性。在这样的一个三贤位的修行当中,终于能够达到初地,在地上,过初地以后,地地增上的修学,则是在同修会的增上班当中,由平实导师所亲自传授;也就是説,正觉讲堂所传授的佛陀的教法,从一位初发心的一位初级的学佛人,教导他们什么是佛法,如何实证佛法,使得初信位的菩萨有机会渐次地具足十信位,信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