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但是有一位比丘尼证量蛮高的,她已经到了十行位中的第四行了!也就是说,她已经明心而且是眼见佛性(眼见佛性者是第十住位),然后再往上进修到第四行位;破邪显正的事情,对她而言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所以她的证量已经很高了。最后一位现声闻相的菩萨比丘则是弥勒菩萨,祂是因为在僧团中代佛摄受声闻人的缘故,所以示现比丘相。那么再来看看现童子相、童女相的出家菩萨(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是归依证声闻果的声闻僧,就很难眼见佛性了,也是违犯菩萨戒的。《大般涅盘经》卷26佛开示说:「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盘。」七、真心受持菩萨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每一个疑惑都不可以轻易放过,这些疑惑都是在烦恼之中出现的(只有十住位见性所得的身心世界如幻观,是因眼见佛性而出现的,的都在烦恼中出现),所以烦恼是菩萨的道庄严伴。如果你把思惑断了,你根本不想理会众生,也不会与众生往来,就不可能有那些烦恼作因缘,无法证得六种现观,所以烦恼是菩提的道庄严伴。《维摩诘经》不也这么说吗:烦恼淤泥中出生莲花。菩萨的道业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详细内容请见以前写的这篇:佛陀教导菩萨要发愿生在好家庭 那因为葛格我是佛陀与尊者的,所以我听世尊的开示,都发愿投生在豪贵家庭,不生在贫穷家庭!但有些菩萨看了以前那篇文章还提出观点,认为投生在贫苦家庭也很好可以磨练自己,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这就是大家的选择不同,人各有志!葛格我也至诚地随喜赞叹这样勇于挑战的菩萨!但我不打算这么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渐消除性障;十住位要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的现观。初回向位到十回向位,要熏习道种智、修除性障,并且要成就菩萨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四、无相拜佛或念佛、课诵等(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遍)☞正觉发愿文(3遍)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发愿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无相忆念拜佛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视各自情况确定)五、发愿长跪合掌,以至诚心诵《开经偈》一遍:“微妙甚深无上法 百千万劫难值遇 我今见闻得证悟 愿解如来究竟义”(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胡跪叉手,以至诚心诵《正觉发愿文》:“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有的同修发如下愿:“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后又在天刚亮的时候——曙光将现之时,目睹西方明星而眼见佛性,所以成所作智也现起了;就这样子成就了世间、出世间最无上的四智圆明,也就是究竟的佛果。接下来佛的弘法可划分为五时三教,是说世尊的一生在人间说法的内容,分为三类,又叫三教,前后共有五个时段,所以合称为五时三教;因此,在《涅槃经》里面说为五时,而《解深密经》里面说为三时,两者是同样的 | admin 2018-07-22 |
![]() |
如果眼见佛性,就入到十住位常住不退。这个见性的见地是常在的,不会因为定力丧失而退失;如果因为定力丧失而退失,只要补修定力,就可以复见眼见佛性这样子的一个功德。如果随于定力、慧力、性障、福德的差别,在见性了以后,就证悟了世界如幻观而入十住位;有的在见性了以后,同时证得自心七识如阳焰观,而入于十行位;也有的人见性以后,再证得一切行如梦幻的如梦观,所以入 | admin 2018-07-22 |
![]() |
眼见佛性者,必入别教菩萨位中进修,必不取证解脱果,故不说其所证解脱果。禅宗证悟者于佛菩提果﹙别教﹚之证量略述如下:破参明心而不退回常见意识心者,成别教七住菩萨,入位不退中;眼见佛性者,入十住中,常住不退,不论其眼见佛性境界是否因定力丧失而退失,见性之见地常在故;只须数周时间补修定力即可复见故。随于定力、慧力、性障、福德之差别,有于见性已即证世界如幻 | admin 2018-07-22 |
![]() |
即便是我们假如把“历别入中”的这个“中”字讲成最后身的菩萨位阶的话,那同样也是,因为在修行的过程中最后成就佛果的时候,祂在最后身菩萨的破参明心跟最后身菩萨的眼见佛性,其过程也都是直接顿悟而得,而不是分别体会、分分体会而得。所以,所谓的“历别入中”在实证上面,的的确确是没有办法完全描述了实证的状况。这是别教。再来“ | admin 2018-07-22 |
![]() |
草木亦有佛性这样的字句,其实这个部分在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后,他当然可以在草木之上看到他自己的佛性;可是问题是那个佛性是他自己的佛性,而不是草木的佛性。草木在佛教的认知里面,本来就是无情。我们整个佛教的修行,其实都是环绕在有情上面去修行的;所以当他说出草木亦有佛性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有误导众生的过失。最后,我们还是必须要强调的就是,智顗大师所提出来的止 | admin 2018-07-22 |
![]() |
复以最后一昼夜,申述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之理,令知佛地断尽变易生死及眼见佛性之「常乐我净」正理,成大涅盘--具足四种圆寂。然此分时,三四混乱,应互移位,以般若为第三时,以方等为第四时;般若乃总相智及别相智,方等乃别相智中之种智故;般若诸经,乃七住至十回向位所修证者故;方等诸经,乃十地所修证之种智故。阿含时教,以四阿含为经藏,以毘尼为律藏,以阿毘昙为论藏 | admin 2018-07-22 |
![]() |
】(《大般涅槃经》卷七)所以,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你要见佛性的话,一定要严守净戒,才可以见到佛性。那同理,我们其实一切的菩提证果,都需要我们严守净戒才有机会。如果违犯净戒的话,后果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不能保住人身。如果你不能保住人身的话,你又怎么能够证菩提果呢?我们又再多引一句经文来给大家看,这个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 | admin 2018-07-22 |
![]() |
若不护持禁戒,云何当得见于佛性?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人熏习佛法以来,时劫尚近;于第一义法之修证,福德未足;复因慧根浅薄,不能信受及检择,于善知识处得证悟已,心生惊疑,舍之而去。此人若能严持净戒,心虽有疑,不敢便谤,乃至不敢毁破其法,则尚可保来世人身,继续熏修第一义,修集福德资粮;此世之悟而复退, | admin 2018-07-22 |
![]() |
那我们不论要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乃至要入地,菩萨道每一个阶位都有所需要的福德!因此我们应该要努力修集六度,努力摄受众生摄受佛土,摄受众生行菩萨道,如此我们的福德才会增上!才能够慢慢自己的大愿,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66集修福报与学佛修道,到底有何关联?>正钧老师)即便终日为三餐奔波劳苦,也不要忘记护持正法,努力培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证得如来藏本体,只是菩萨六度中般若的正观现在前而已,依《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佛语判为别教七住,只得到无生智忍而已;如果能够更进一步眼见佛性,则依《大般涅槃经》当中圣教判为别教十住,都仍只是外圣内凡的习种性贤位菩萨。纵使已离习种性位,也还不是别教圣人,因为还没有修除十行位的性种性,以及十回向位的道种性,都还没有进入初地,还不是圣种性的菩萨。所以,如 | 三摩地 2018-07-22 |